1.1.1 背景的背景
金融业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作为历史上曾长期富有的国家,我国在经济体系发展中也曾长期领先,其中有些金融理念百年后才在华尔街出现。早在数百年前,开办钱庄、票号的金融家们就已在头疼银票的流通和真伪鉴别,并在这方面进行了若干种尝试,推动和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白银是明清时期政府发行的主要货币,此外还有铜钱、银元等辅币,不过这些币种都有一个相同的缺点,那就是不易携带。商人到外地进货,需要携带大量货币,不仅沉重而且招摇,很不安全。随着贸易的发展,市场对汇兑业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如果能先把钱存在出发地,拿着一纸凭据到进货地再把钱兑换出来,岂不是既省事又安全吗?正是这些朴素又现实的需求,催生出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商业形态:票号。
金融机构的风控反欺诈是保障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能力。在通信极不发达的年代,造假和欺诈是开展汇兑业务必然要面临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异地汇兑业务。物竞天择,成功在市场上生存的各家票号,最终都通过独特而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克服了这类经营风险。
以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日升昌”票号为例,在防伪方面,其银票采用了一系列防伪方法。首先,基础设施要重视,银票都采用精选币纸,该币纸经久耐用且工艺复杂,难以伪造,某些甚至是印钞专用,民间禁用;其次,系统设计要高标准,具体来说就是票样图案精密且复杂,大多是复杂图案和花纹边的组合,而且为了提升伪造的难度,还会在银票上使用双色套印或者多色套印;同时使用防伪印章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将微雕技术用于印章,有些雕刻师还会暗藏标记,增加造假难度;此外,还会用到密押技术,类似于如今的对称加密技术。
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博物馆西侧柜房墙上陈列着一些诗文。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诗文中的句子分别是“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观书章”“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国宝流通”,这些句子构成了我国最早的银行密押机制。
诗文的第一句共有12个字,这十二个字代表12个月份,如“冒”代表5月,“章”代表12月。第二句有30个字,依顺序对应每月的30天。第三句中的10个字代表的是银两的数目,按顺序对应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大写数字。最后四个字分别代表万、千、百、十这四个数字单位。
设计这套机制的人即便不是合伙人,至少也是CIO/CTO级别的高管,因为这里面不仅涉及企业运营机密,还涉及防篡改、密码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例如10月15日开出的10万两银票,按照上述密押规则应该是:观利赵传国。不同时间、不同金额产生的密押文字完全不同,且相互看不出关联。这些密押并非一成不变,据说“日升昌”票号在95年间更换过300多套密押,若有人想要破解或伪造,无疑是难上加难。
此外,票号一般不与其他同业来往,只在自己的分号间开办业务,这就像增加了一道防火墙,通过设置白名单,缩小风险敞口,隔绝外部风险。不过这一点有利也有弊,由于票号和票号之间并不流通,在某家票号存的钱,只能到相对应的票号去提取,缺少全局的调度,因此在流通方面就有许多不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用户体验一般”。
老掌柜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数百年后,鼠标一点,拇指一按,资金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