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京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战国时代的风云

公元前5世纪初到前221年秦实现大一统之前,中国曾有一个近两百年的战国时代,可谓是群雄逐鹿,战乱迭起,也出了不少英雄豪杰。日本差不多在1 700多年之后,也出现了一个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日本的战国时代终止于哪一年,学界有多种说法,但它的起始,是1367年爆发的、长达10年的应仁·文明(两者均为年号)之乱,大概是没有疑议的。室町幕府虽然也一直延续到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的时候才正式拉上了帷幕,但实际上在足利义政死后,差不多就已结束了。

开创了京都东山文化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有点像中国历史上南唐的李后主或北宋的宋徽宗,本人雅好文艺,富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文才其实不如李煜和宋徽宗,李煜的许多词也算是千古绝唱,宋徽宗的书画至今仍被奉为珍品,足利义政自己并不擅长什么),却是一个不善治国理政的君主。在他手里,文化是十分兴盛,武备却是日渐松弛。足利义政婚后差不多有10年一直没有子嗣,他倒也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于是就决定把将军的位置让给已经出家做了和尚的弟弟义视,自己与一帮文艺人在东山山庄里优游岁月。不料在他弟弟听从兄长的旨意还俗做了将军的第二年,足利义政的妻子有了身孕,儿子义尚出生了。这时他的妻子日野富子就坚决主张立自己的儿子为将军,足利义政也就听从了枕边风,改了主意,决定由自己的儿子来继任将军。这下他的弟弟不开心了,拥戴他弟弟的一波人也不开心了。而另一波人则认为既然足利义政有了儿子,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幕府里边就分成了两派,支持他和儿子的称为东军,支持他弟弟的一方称为西军,两军为了继承人的问题在1467年打了起来,里面还夹杂了好几种派系纷争和个人情仇。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乱,给京都这座古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部分建筑不幸毁于战火。比如上文中述及的足利义满在北山殿之前营造的室町殿(花之御所),就在1376年被全部烧毁,1379年曾重新修建,旋即再度烧毁,之后就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迹,今天只可见在原地的一个小巷口立的一条刻有“足利义满室町殿迹”几个字的石柱而已。他所经营的北山殿,除了舍利殿金阁之外,也悉数烧毁。被足利义满定格为京都、镰仓五山之上的日本最高地位的南禅寺,主要的建筑也在这场战乱中被全部烧毁。皇室所在地的东洞院土御门内里(后来称为御所),在这场战乱中成了军队驻屯的兵营。战乱持续了整整十年,两派的首领也先后去世。足利义政在战乱中的1473年把将军一职让给了儿子义尚,自己隐居到了东山山庄里。不料他的儿子却是一个短命鬼,24岁就死了。足利义政不得不重新出山,第二年他自己也死了。从此,幕府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的权力和权威都已坠落了。

近代以前的城市,大都没有完备的消防设施。京都等城市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房屋,火灾(包括战火)是毁灭城市的第一杀手。应仁·文明之乱给京都带来的劫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当时的战场主要位于城市的中北部,也就是俗称上京的区域,南部的下京地区相对遭难较少。但是明应三年(1494年)7月的一场大火,则蔓延到了京都的中南部地区。据说被焚毁的房屋有一万余间,作为仓储和商业的重要所在的土仓也被烧毁了40多处。而1500年发生的一场大火,又再一次重创了上京地区,许多公家和武家的大宅因此而成为一片灰烬。令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在上京和下京之间,也就是今天差不多最繁华的四条大路一带,横亘着一片南北宽达2千米的巨大的空旷地。这一区域人烟稀少,房屋零落,农田和荒草交杂,到了夜间往往是盗贼出没,月黑风高,如同乡村一般。京都几乎被割裂成了上京和下京两个城市。据估测,当时京都的人口锐减到了3万人左右(高桥昌明《千年古都京都》中译本,第167页)。

应仁·文明之乱后,幕府的权威坠落,各路的大名纷纷割据一方,彼此争斗,扩张权势。由此,日本进入了一个长达近百年的战国时代,京都也因此而跌入了一个相对黑暗的时期。

在此起彼伏的战乱中,1534年出生的织田信长渐渐崭露头角。他先是果断地清除了得到母亲宠爱而时时威胁到他的弟弟的势力,1560年又在狭桶间的一场偷袭战中大获全胜,由此声名大作,远近的一些武将纷纷投奔到了他的麾下,他的力量也由此壮大。1568年9月,织田信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进驻京都,拥戴足利义昭继任室町幕府的第15代将军,并通过朝廷使足利义昭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接着在今天京都的乌丸通、新町丸、丸太町通一带为足利义昭建造了一所宏大的御所,作为幕府将军的所在地。御所四面见方,占地约2万平方米,用墙垣围起来,墙外挖建了双重的壕沟。但不久以后,足利义昭和织田信长之间就发生了龃龉,1573年足利义昭试图借助武田信玄等的力量来讨伐织田信长,被织田信长攻破。信长决定废除这个不听话的傀儡,在这一年把足利义昭从落成没多久的御所中赶了出来,驱逐出京都。好端端的一个将军御所,后来就人去楼空,慢慢地荒芜起来,到了今天已经毫无遗迹可以探寻了。足利义昭后来又试图联手地方势力讨伐信长,都没有成功,于是勉勉强强维持了240年的室町幕府就此正式从历史中消失了。

1582年3月,织田信长乘势消灭了今天山梨县一带的武田胜赖,差不多就要平定关西、关东这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实现全国的统一。可就在这一年的6月2日,爆发了使局势产生剧变的“本能寺之变”。这一天,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里遭到了他的部将明智光秀的袭击。本能寺与其说是一个寺院,不如说是信长在京都落脚的一个据点,改建后设置了壕沟、墙垣和马厩等,可以驻扎一定的兵力,具有一定的防守能力。长期以来对信长的行赏感到强烈不满的光秀,不惜铤而走险,试图杀死信长自己取而代之。据说光秀的兵力有13 000人,而事发的当天晚上,信长的护卫兵只有100人而已。信长自然是寡不敌众,肩部被光秀的火枪队击中,慌忙之间逃到屋内,他知道这次无法逃脱厄运,于是点火燃烧房屋,以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光秀试图取代信长的位置,自己称霸,但遭到了丰臣秀吉等人的讨伐。11天以后,光秀受到山里村民的袭击,自杀身亡。

本能寺之变,当然是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1990年代的后期我有一次在河原町三条一带漫步,拐入小巷,偶然间见到一座寺院,门口挂着的牌子是“本能寺”,不觉一阵兴奋,心想:“这不就是当年改变了日本历史的事变发生地吗?”后来才知道,名称虽还是本能寺,但地点和建筑与当年的原物几乎已没有关系了。织田信长受袭的本能寺,位于四条坊门小路的西洞院,是在1546年重建的。后来丰臣秀吉改造京都城市,将市内的寺院基本集中在寺町,于是本能寺在1592年被移建到这里。然而那时的大部分建筑,也在1864年的倒幕与护幕势力发生冲突的“禁门事变”中被战火烧毁。如今宽七间、进深七间的主建筑本堂,是1928年再建的,距今不到100年,唯有面向寺町通的总门,是1880年时将恭明院的门移建过来的。所有寺院的地点、格局、进门乃至寺院内的建筑,都已不是当年事变发生时的原貌和原物了,只是挂了一个本能寺的名而已。为表示纪念,如今在本堂的东侧,建了一座信长庙,可以让人来作一点点的追思和怀想,不过,要在这里发一点怀古之幽思,实在是有点勉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