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的大手笔
可以说,使14世纪的应仁·文明之乱后丧失元气并渐趋破败的京都真正出现起色的,是丰臣秀吉着手进行的城市大改造。
1536年出生于尾张,也就是今天爱知县的丰臣秀吉,原来的家庭是很低微的。他原本也只是一个小人物,后来侍从织田信长,一点点崭露头角。1573年,他当上了近江长滨城的城主,不久就成了信长手下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1582年信长在京都本能寺受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袭击时,他正在对占据了日本的中国地区(今天的广岛山口一带)的毛利家族发动征战。获悉自己的主君受袭后,他立即停止了与毛利家族的战斗,与对方暂时达成了和解,带领自己的军队星夜策马奔向京都,去讨伐反叛的明智光秀。在山民的协助下,取得了光秀的首级,击溃了光秀手下的叛军,重新稳定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后来在信长接班人的问题上,与同一阵营内资格最老的人物柴田胜家发生了冲突。1583年4月,柴田胜家就在近江,也就是今天的滋贺县一带对丰臣秀吉展开了进攻,双方发生了激战。不意丰臣秀吉在遭到进攻的情况下绝地反击,打败了柴田的军队,一举扫除了阵营内最强大的对手,理所当然地成了织田信长的继承人。他迫使一直在关东地区养精蓄锐的德川家康加入自己的麾下,东征西战,在1590年平定了各地的大名,统一了全日本。在这之前的1585年他就获得了关白的称号,第二年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当上相当于宰相的太政大臣,坐稳了天下。
于是,丰臣秀吉就把政治舞台定在了京都。可是,他刚刚接手时的京都,还相当地杂乱、破败。拥有雄才大略的他,在手下的辅佐下,开始制定并推进京都的大改造、大整顿。比较突出的,大概有三项。
第一,他要重新框定京都市的范围,把它分为“洛内”“洛外”两部分。于1591年在划定的“洛内”,也就是京都主城区的周边,垒筑“御土居”,用我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土筑的城墙吧。我在前文中曾讲到,当初的平安京,除了大内里(皇城)的围墙和最南端罗城门左右的一小段城墙外,整个京城是没有城墙的。以后除了天皇居住的临时宫室(里内里)、王公贵族或武家豪门的宅邸是有墙垣的之外,作为城市的京都是没有城墙的。丰臣秀吉建造“御土居”的目的,首先是要明确区分“洛内”和“洛外”,洛内才是真正的京城区域,洛外则是近郊或郊外;其次是维护城内的治安,便于城内的管理。土墙的四周开设七个门,供不同方向、不同区域的人进出。称为御土居的夯土墙,1591年开始修筑,墙的基底部很宽,高度在1.5—3.6米不等,也有高约7米的,顶端种植竹子。挖出土的地方,修建城壕,宽度从3.64—18米不等。如此,则一般人不能逾越。由御土居围起来的洛内,东到鸭川(今天热闹的祇园等都在鸭川的东岸,也就是御土居之外了),西面与纸屋川相接,南边到九条为止,并把东寺划了进来(但今天的京都博物馆以及三十三间堂一带不在洛内),北面到鹰峰,今天的京都大学等都在御土居之外。整个御土居,也就是用土垒筑起来的城墙周长22.5千米。这当然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丰臣秀吉通过地方上的大名征调了大量劳役,居然在一年之内建成了。与此同时,他对洛内的格局做了调整,刚才说到的把城内的寺院集中于寺町一带就是一例。
第二,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聚乐第”,类似于自己居住的宫殿。丰臣秀吉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将京都作为自己的政治中枢,此前他已经建造了大坂城,他想以大阪为据点来控制京都,然而当1585年他就任了极为重要的关白一职后,便决定把京都作为自己的中枢之地。于是在1586年便着手在平安京时代作为内里(宫城)的地方建设一座自己的宫殿。这一地区已常年荒芜,从内里落到了内野的地步,但它的地理位置还是相当好的。丰臣秀吉给它起了一个喜乐吉祥的名称,叫聚乐第。开工一年半以后落成,翌年4月还请了当时的后阳成天皇到聚乐第来观赏,可见丰臣秀吉当年的得意。确实,这是一座完全可以跟后来的二条城相媲美的、宏大的城堡式大宅第。遗憾的是,实际的建筑今已不存。根据17世纪初留下来的《聚乐第屏风图》,和当年记录后阳城天皇视察时情景的《聚乐行幸记》,以及后来部分的考古挖掘,目前可推算到的最大规模是:北至一条通,南到丸太町通,东接堀川通,西抵千本通(森谷尅久《京都を楽しむ地名·歴史事典》,PHP研究所,2014年,第61页)。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足可见丰臣秀吉的气派和手笔。据记载,整个宅第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外侧,建有护城河。今天京都车站稍北的西本愿寺内的飞云阁、浴室等,据说是从聚乐第那里移建过来的,从中多少还可以窥测一些当年的风貌。
第三,营建了宏大的伏见城。丰臣秀吉原本已经在京都南郊宇治川观月桥的北侧(当时的地名是指月森林)的地方,开始营建供自己隐居(不过直到他1598年8月暴病身亡为止,他都从来没有退出过政治舞台的中心)的宅邸,1594年又把它扩建成另一个城堡式的建筑。可是建成后不久,即遭到一场大地震,房屋建筑大都被损毁。丰臣秀吉并不气馁,他随即又在稍北的伏见山上大兴土木,建城造屋。不仅如此,他还擘画河川的改流,用筑堤的方式,把原来朝东流向巨椋池的宇治川河水向北引到伏见城的南面来,再在淀川上修筑堤防,将淀川和宇治川连接起来,一同浩浩荡荡地流向大阪,促进了京都与大阪两地的河运。又以伏见城一带为据点,向北辟通与京都城之间的大路,向西南开通与奈良相连的大路,这样就把京都和奈良在陆路上顺达地连接起来了。以伏见城为中心,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城堡的城下町,渐渐繁荣起来。
丰臣秀吉真是一个令人有点惊愕的精力旺盛充沛、野心雄雄勃发的“天下人”(日本人对他的称呼),这一时期,他正在策动、谋划并落实指挥一场进犯朝鲜半岛并进而进攻明朝的大规模战争,同时竟然还有这样的财力和精神上的余裕来建城造屋、修河筑路。很可惜,他所营建的上述三个大工程,随着他的暴病身亡以及地震和1600年的关原大战,在几年之后或是一夜之间毁于战火,或是渐渐颓败损毁,到后来,几乎被历史的风尘所遮蔽。一代枭雄,也终被岁月的风云所晕染,唯有当年建造的长达20多千米的御土居,今天还残留了几段破壁颓垣,让人知晓,京都一度也曾有过用泥土垒筑起来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