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利益调整与教育机会公平
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在各国均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贫富差距总会愈演愈烈。经济学早期的解释是: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可替代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贫富差距的问题,各国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措施,以缓解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些措施既有一般性的,也有特殊性的。所谓一般性的措施,如财政的转移支付;所谓特殊性的措施,就是根据时代特征或各国国情,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以提高措施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是资源的稀缺性。基于此,经济学展开了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研究。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同样关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再分配问题。没有效率就没有可资分配的对象;没有社会底层能够接受的公平,效率的实现就将失去必要的保证。因此,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相关的利益调整是保持其平衡的主要措施。本文试图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提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长期有效的利益调整措施。
一、贫富差距原因的新发现
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人们通常将其归为初始条件和规则条件。前者与人的天赋能力、后天机遇有关,当然也会和制度安排有关,如中国的户籍制度;后者则主要和各种制度安排息息相关。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而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因此,具有不同天赋能力和后天机遇的人,占有资源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不同,贫富差距由此产生。导致贫富差距的规则条件比较复杂,如市场机制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有些部门、企业和个人利用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或其他利益;某些人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对于后者,我们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以使不合理或非法获取利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前者,利益调整,尤其是增量利益的合理分配,是缓解且长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最近笔者在《远东经济画报》上读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的一篇关于中国税制的文章。他介绍说,10年前,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墨菲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向我们揭示,在当今社会,决定人们之间贫富差距的第一位原因,是由知识累积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对物质资本的占有。2002年5月,又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阿格亨撰文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发现:收入在不同群体(受高等教育与没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及收入在教育水平相同的群体内部也拉开了距离。阿格亨的回答是,在工资结构与技术创新过程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必然扩大收入的鸿沟。
天赋能力的差异在大多数人中是比较小的,而后天机遇的均等尤显重要。上述独到的观点告诉我们,后天机遇均等首先在于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因此,在当代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是教育机会公平,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这将有效地实现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公平。
二、发现和利用新的利益增量
笔者认为,贫富差距问题的严峻性,不在于社会结构是否已经形成金字塔形,即低收入阶层数量巨大,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足,也不在于基尼系数(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的日益提高,而是在于未来进行利益调整的空间有多大,或者说进行帕累托改进(一部分人福利的增加,不引起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的可能性有多大。由于中国改革的深化大多是依靠增量推动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有多少增量可以利用?沿着传统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答案并不乐观。
关于改革是利益调整的道理已深入人心。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分化和整合,首先是利益的分化和整合,产生了利益的多元化和更多的利益主体。改革在不断调整既得利益关系的同时,又不断造就出新的既得利益者。由于利益刚性的客观存在,利益增量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既得利益后,就成为可调整性较差的利益存量。我们希望有较快的经济发展,以产生更大的利益增量;然而,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决定了相当部分的利益增量是不可分配或再分配的。因此,为了缓解社会分层中的矛盾,利益增量也有创新的问题。
对可供调整的利益增量,要有广义的理解。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是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最好的利益给予。在经济落后地区,尽快普及真正意义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是最有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我们通常在讲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时,除了收入、职业和生活方式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事实上,这几个特征是高度正相关的,良好的教育是获得中高收入、理想职业和优雅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机会公平是利益调整的新举措
将教育机会作为利益增量公平地分配,并对以前分配严重不足的地区和人群给予补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举措。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社会保障,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基本途径。其中,教育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教育、培训开发人的智慧,使其具有创造财富的自生能力,从而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道理很简单:给予低收入人群货币支持,是解决其短期问题;给予其教育机会,则是解决其长期问题。因此,教育机会公平,既能长期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给社会稳定以基础,又能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给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以保证。
在将教育机会作为利益增量给予时,要特别注意公平的问题。一方面,这是体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也是对落后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的补偿。教育机会公平,长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中期有利于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短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比较优势,何乐而不为!同时,教育机会公平,是最好的起点公平,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共同要求。
发展教育,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师资问题。落后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师资数量和水平都存在差距。对此,除了常规的解决办法外,要有超常规的举措,如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在一定时期赴落后地区支教。在一些地区,这种智力支持是比资金支持更为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在发达国家早期解决落后地区教育问题的过程中,这一方法也相当流行。
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存在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进行动态的利益调整至关重要。以上的简要论述无非是要表明,在动态的利益调整中,公平地给予教育机会是最长远、最平稳,也是最可靠的利益调整方式。
(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