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BA的些许困惑与思考
近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新楼巧遇王晓明,匆匆中他嘱我写一篇关于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文章。我当即告诉他,应该请那些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名校中的教授来写这一类文章,他们可以有感而发。我校没有MBA学位授予权,平时无缘接触这个话题,尽管我们常关心有关MBA的讨论文章,尤其是各种MBA的排位。不知是时间紧迫,还是对我的重视,他坚持要我写。第一次有文学界的名人邀我写稿,不能承受之重告诉我,应当责无旁贷地完成这个任务。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商学院没有MBA学位授予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作为主持一个商学院工作的副院长,常为学院没有这个权利而耿耿于怀。因为现在MBA和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授予权,几近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分配。2001年秋天上任伊始,在有关会议上,我就大放厥词,指出学院的两大症结: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没有MBA学位授予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院的发展。前者,还有努力的方向;后者,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在酝酿这篇文章时,竟产生了“愤怒出诗人”的感觉。
据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学院,距今(指2003年)已有102年的历史。102年来,塔克商学院一直保持原来的全职MBA教学计划。在这100多年中,其MBA教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在与时俱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沿着这一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如下三个基本事实。
其一,MBA教学满足了经理革命的需求。在资本主义距今5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产业(工业)革命为人们所熟知。在产业革命发生后的100多年里,企业的领导人主要是由出资人或工程师(懂技术的人)担任的。这不难理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权多元化成为必然,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出资人和工程师往往难以担当全面管理企业的重任,至此,产生了意义并不亚于产业革命的经理革命。经理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巨大的职业经理人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出现。设想一下,那么多企业,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再到形形色色的项目经理,哪怕其中不多的企业有这个需求,其总量就很可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MBA教育在美国至今长盛不衰,每年获得MBA学位的人数达2.6万。人们会问,MBA落户中国没多少年,现在每年招生不过1万多人,怎么就滥了、就“过剩”(部分学校生源不足)了?答案很简单:一哄而上,泥沙俱下,优质的MBA教学资源供不应求,其余的供过于求。问题的要害是质量没有保证,信誉受到了影响。
其二,MBA教学是美国式思维方式的产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在中国完成中学教育,在美国完成大学本科到博士的教育,他曾说自己在中国受到了最好的演绎法的训练,在美国则受到了最好的归纳法的训练。这道出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我们是从抽象到具体,他们是从具体到抽象。MBA教学的特色是案例教学,为那些已有职业经验的经理人讲授大量实战案例,并帮助他们从中归纳出能够指导实践的原理和方法。案例教学是典型的归纳法。我们长期以来按照一个所谓逻辑体系的教学,是典型的演绎法。由此推广到其他职业硕士,如MPA(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它们基本上都是产生于美国。这不仅与100多年来美国教育、培训事业发展领先有关,而且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其三,MBA教学与实用主义哲学有一定联系。包括MBA在内的职业硕士教育和培训,特别强调实用性,其初衷是深入培养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经理人、政府官员、法官、律师、工程师,使他们的实际能力有明显提高。笔者以为,能够将职业硕士发展到如此完整的体系,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是与美国人的价值观有关的,也即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关。正是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以MBA为代表的职业硕士培训,在职业化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对MBA做以上简要的背景性分析后,我们讨论与本文主题——MBA的定位有关的三个问题。
一、MBA:education抑或training
年初在《文汇报》上看到一篇演讲《广博教育:哈佛核心课程的启发》。文中关于“education”和“training”区别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该文章的作者认为,为了适应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科学社会,应把教育分成“education”和“training”这两个层次。学生不仅要在专业(与某种职业相联系的专业)上受到训练,而且应该受到一种广博的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应该受到的就是这种广博的教育,尤其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时,更应当如此。然后,其中一部分人“兵分两路”:一个是走向专业化教育的道路,读学术型硕士(master of arts,MA;master of science,MS)和博士(PH D);另一个是走向职业化教育的道路,读各种职业硕士,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在中文上更加准确地表达这两个层次,笔者认为,“education”是指“从广博到专业的教育”,“training”是指“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职业培训”。各种职业硕士就是高级职业培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研究人力资本价值形成时,也将教育和培训看成两种不同的途径。
在欧洲不少国家,大学有“university”和“polytechnic”(可译为综合技术大学)之分。我在芬兰访问时,一位来自“polytechnic”的校长向我展示了一张芬兰教育结构图,说明在教育部之下,“university”和“polytechnic”是并列的,前者是建立在广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后者则是职业教育(培训)。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polytechnic”中,就有BBA(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学士的设置。当然,在“university”中,有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在“polytechnic”中,通常只有本科教育。
正是基于这一区别,对MBA教育就需要有一个明确定位的问题。从MBA创建的初衷——培养高级(senior)职业经理人,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看,MBA是高级职业培训。由于参与MBA项目的学员,都接受过大学本科的教育,因此,完整地说,MBA是建立在广博教育基础上的高级培训,其本质是培训。
如果这一定位是可以成立的,那么,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例如,师资问题。目前,中国能够教好MBA课程的师资在哪里?让那些习惯演绎法的教授们去上MBA的课程行吗?应当说,已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商学院已经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开始有了一些基本符合条件的、讲授MBA课程的师资,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现在普遍釆取的客座讲学制度,除了成本高一些以外,基本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做法。另外,我们的教授也通过国内外进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MBA教学能力。又如,规模问题。当下,MBA教学的优质资源极其有限,但招生规模膨胀过快,供求事实上严重失衡。这就带来了MBA变味、培养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这样的格局如不尽快改变,中国MBA的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MBA,而是将它完全本土化,那么,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如何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与国际接轨?
二、MBA:专业化抑或职业化
MBA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进一步定位的问题。这里,专业化的英文是“specialization”,职业化的英文是“professional”。在许多英汉词典中,“professional”的中文解释也有专业的意思。我不是语言专家,不敢说这是误译,但“professional”本来的含义是职业的、职业化的,如职业运动员、职业演员、职业道德的“职业”,都是“professional”。实际上,中文的“专业”和“职业”有时是混用的,如从事某职业和从事某专业,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深究起来,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或者专业化,是一个纵向的概念,如大学里从学科大类到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再到专业方向,以及层层细分的专业化分工。职业或者职业化,是一个横向的概念。我们往往是从一种技能、素质,甚至精神的角度,来把握职业或职业化的概念,它覆盖了相当多的特定人群和专业,如医生这个职业包含了很多的群体,覆盖了许多专业。
前几天看到上海一所大学在办“医院管理MBA”。如将这里的MBA译出,那就是“医院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当然,医院、学校的管理有着和企业(工商)管理共通的东西。我也曾见过其他国家有举办行业MBA的报道。但这无论如何不是主流。“business”译为“工商”差强人意。更确切地说,“business”是指所有经商的职业。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MBA是职业化培训,其宗旨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技能、素质。将MBA专业化,是对它的误读。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每个劳动者都要在专业化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是竞争性的。要坐稳一个位置,或者想谋求一个新的位置,就要求劳动者的专业化,尤其是专业化人才职业化。职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从事某一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也就是从业资格,即基本的职业资格。对于那些关系公共利益、社会责任较大和通用性较强的工作,政府通常实行职业准入制度。这一制度是有关这些特定专业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这些特定工作所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一系列必备标准。因此,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劳动者或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MBA和其他职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都是试图比较完整地将某一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通过一组包括大量案例的课程,并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职业化需要学识、技术和能力,更需要职业精神。学识、技术和能力与职业精神是互动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在很多情况下,有职业精神的人,会自觉地寻求发展机会,或在工作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精神是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乃至敬业精神的总和。因此,许多院校的MBA课程在提升学员职业精神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类似“企业家精神”的课程已很流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很“职业”,通常是指他专业水准较高,具备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行为很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他的言谈举止中,都渗透着职业人的特有气质。譬如,一个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与其从事专业有关的知识、经验外,还需要良好的处理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上司、同事和客户都按照相应规范行事;需要对所供职的公司忠诚,恪守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需要落落大方的仪表、仪态,不事张扬的行为准则,甚至符合不同场合的着装习惯。又如,对于一位职业记者来说,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职业嗅觉、迅捷的领悟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回各种信息的吃苦耐劳和冒险精神,是其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再如,对职业教师应当提出的职业化要求是,知识水准高、授业能力强、道德品质好和终身学习能力强。MBA和其他职业硕士课程,就是应当培养出这样的职业人。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敬业”,就是干什么认什么、干什么像什么。对此,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职业人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他们的职业水准、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专业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职业化的素质,更缺乏职业精神,干什么不认什么、不像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我们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整合和竞争还不充分,有一部分劳动者还没有感受到或者说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即使感受到压力的那一些人,也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跟上职业化的潮流,面临落伍的困境。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在MBA或相当于BBA的教学中,及其他职业硕士培训中,如何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目前大学商学院的教学中,注重过于细分的专业教育,忽视职业化和职业精神教育。又如,在各种与职业经理人有关的培训中,技能训练成为主要内容,职业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不能要求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能够迅速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这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应当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弥补职业经理人职业化与职业精神的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
三、MBA:培养企业家抑或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
有人说商学院是企业家的摇篮,MBA是成功企业家的摇篮。这一方面是对商学院和MBA项目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不理解企业家的真谛。
企业家首先是创业者。英文里的企业家“entrepreneur”,就有创业者的意思。企业家还是一个创新者。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性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卡森在1982年为不同的企业家理论找出了一个共有的因素——“企业家判断”。这样,企业家被定义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或者说,企业家是那种以自信判断为基础,经常釆取“投机性”立场来获取潜在利润的企业经营者。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性决策的素质主要来自先天,还是后天?也就是说,这一素质是与生倶来的,还是培训造就的?至少到目前的现实告诉我们,善于做出判断性决策的素质主要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因为太多的善于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企业家,往往不是商学院培养出来的。由于职业的缘故,我经常思考这个看似不符合唯物论的问题。我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较多的情况下,善于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主要取决于先天的、与生俱来的素质;一旦信息对称程度较高、不确定性较少时,后天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也能够做出企业家的判断性决策。至此,企业家和经理人不分彼此。”这个假说是否成立,非现在、非本文能够回答。我希望有人对这一假说做出证明。
是否善于做出判断性决策,主要与一个人的进取精神、风险意识、性格以及观察能力等因素有关。同时,企业家身处市场,需要对市场保持敏感;企业家管理企业,需要组织才能,即用人的才能、协调的才能等。这些方面,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因此,“血液”里有企业家素质的人(这是前提),再加上MBA培训,会使先天的因素得到升华。因此,商学院、MBA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摇篮,而非企业家的摇篮。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企业家可以通过某种培训,哪怕是再高级的培训,就可以大量培养出来,我们还担心财富不会成倍增长吗?当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提出,“组织”(organization)这一企业家才能是第四要素(另三个要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以来,这一要素的稀缺性有增无减。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一要素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具有这种才能的企业家又是不可能批量培养出来的。因此,财富的增长在受到其他要素制约的同时,同样受到企业家才能稀缺的制约。
综上所述,MBA的定位是进行经营管理的职业化、职业精神培训,以培养高级职业经理人。从这个方面来看,MBA培训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对MBA不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它仅仅是高级职业培训。
尽管我很珍惜这个偶然得到的“话语权”,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草就拙文,但还是有力不从心的难处,毕竟没有直接从事过MBA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文中的种种不是,还望专家和读者们指正。
(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