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中医的体质养生
人的体质各有不同
体质就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指导人的养生,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医所讲的体质,更重视人体形与神的综合反应。
近年来,养生保健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为了健康长寿,人们在养生上大费心机,各种食材和药材,花样翻新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但是偏偏很多人,越养身体越差,越养越没有精神,更有甚者,无病成有病,有病者病情加重。有些人听说喝绿茶好,天天饮茶,结果出现心慌、胃痛、腹泻等症状;有的人听说吃人参能补元气、延年益寿,于是天天红参、高丽参,结果导致血压上升、大便干燥等。究其原因,这和人们不懂得自身体质偏向,盲目进补有很大关系。
人的体质先天禀赋占一部分,后天修养也占一部分。孕妇气血不足,其孕育出的胎儿身体素质就会相对低下,孩子出生后就容易感冒、腹泻等,这种胎元环境中受到的影响,就是先天影响。后天影响,多指人的年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精神活动、疾病、药物等都会对人体质的形成产生影响。而这体质的形成尤以后天因素最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很多长寿之人他们从小体弱多病,但通过后天锻炼,身体素质逐渐加强,从而益寿延年。因此体质纠偏,后天因素也起决定作用,而这也是根据不同体质来养生的基础。
中国人的体质,一般划分为9类:“平和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过敏体质)”。这九种体质中,除了平和体质,其余体质都有一些偏性。如阳虚体质的人,母体阳气虚弱所致,或者后天失养,阳气耗散过度,因此体内阳弱阴盛。血瘀体质的人,体内容易形成瘀血,造成血脉不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因素,这些体质都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可以纠正偏颇,使之成为平和体质。
体质养生要则
体质养生不是任意施为,而是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养生原则,只要把握住这些方面,就真正掌握了体质养生的精髓。
1.调和阴阳
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大纲,人体内外所有的活动都不能脱离阴阳二字,而人体的很多不平衡现象也都可以从阴阳方面来解释。因此阴阳调和是体质养生的主要着眼点。正如家庭和谐,这样才有事业的顺利、孩子的聪明健康一样。阴阳和谐,人体才气血畅顺、内外协调、脉和骨坚。
2.调理脏腑
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脏腑功能不正常,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人体机能才协调高效。
3.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输送的主要渠道,经络畅通,阴阳交汇,内外相通,则各种营养物质才能顺利被人体吸收,而且经脉畅通,充盈的气血运行无阻,脏腑联系正常,脏腑也才能得到有益的补充或纠正偏颇,为调整脏腑功能和阴阳平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滋养阴精
阴精充斥人体上下,阴精是人体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阴精丰厚,则人体的各种活动资源充足;阴精消耗过多,则运动乏源,人体各种活动自然会减弱。人活精气神,《黄帝内经》讲:“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阴精亏损,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业不兴,则人体凋亡。
5.调节气机
人体的气不断进行升降出入这四种运动,气体运行规律被打破,则人体健康有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气的运动是水火、阴阳运动的总称,气机紊乱,体内水火、阴阳运行紊乱,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该出不出,该进不进,则人体内部变故横生,所以要保养好生命,必须调整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6.调养神光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生命存在的主要表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和精的关系,神主动,精主静。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神光得养,存在时间较长,则人体衰老减慢,生命时间延长。
7.顺应天时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天道就是人道,顺应天地运行规律来养生,则得天地之气所佑,养生效果明显。如果逆自然规律而行,人体的调节功能不能适应外界自然环境,那么即使饮食多么精贵,都不能达到很好的调养效果,甚至会因为人和自然平衡被打破而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