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医写给全家人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气虚体质:养生重补气健脾

气虚体质的表现及成因

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形随气而动,气在人体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收摄、推动作用,气不足可以表现为心气不足、脾气不足、肾气不足和肺气不足。

气虚体质者形体多偏胖,身形比较塌软,常常弯腰驼背,面色苍白或者发黄。自我感觉气力不足,体力和精力缺乏,不喜欢进行大量繁杂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容易疲乏。肺气虚常表现为说话有气无力,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心气虚常表现为容易受到惊吓,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子小,不喜欢冒险。脾气虚常表现为对于饮食,常常胃口不佳,饭后不容易消化,大便稀烂,严重者甚至完谷不化,也就是俗话说的吃什么排什么。肾气虚常表现为时常腰膝酸软,小便频多,女子白带多而清稀,月经色淡,经期较长;男子精液不固,出现滑精或早泄。总体而言,气虚体质者少气乏力,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较低下,季节交替或天气变化时容易感冒。

气虚体质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两方面。先天多因父母双方元气不足,其结合产生的胎元也元气不足。再有就是孕妇妊娠呕吐,导致摄入不足,给胎儿提供的营养不够,胎元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娩出时常体重不足或者早产。后天因素多因为喂养不当,水谷精微摄入不足,或者肺、脾、肾生理功能失调等导致气的生成不足,或因劳倦内伤,或因大病、久病等,导致气的消耗过度,从而形成气虚。

现代社会,后天导致气虚的人比较多,失业者、学生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是气虚体质者的主要人群。失业或待业人员生活没有规律,饮食单一,没有工作导致生活和心理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气虚。学生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动辄熬夜,久坐不动,气的消耗较大,常常表现的多是心气和脾气不足,如心慌心悸、消化不良,饭后清阳不升、困乏等。气虚体质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气虚体质的调养

1.饮食调养

气虚体质者,不论是老人、孕妇、孩童还是大病初愈的人,都可以选择以下益气之物作为日常主要食材。

大枣:人们认为大枣能补气,调肠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枣是养胃气的重要食物,脾胃不好的人都适合食用。

粳米:我国著名医家王孟英称“粳米粥为穷人的人参汤”,认为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如果身体虚弱,粳米熬粥是很好的补养品。在古代医典《伤寒论》中,粳米也是重要的扶正之品。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糯米黏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之胃痛,津亏肠燥之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及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鸡肉:鸡肉一直是中国人补虚的首选之物。如黄芪煨老母鸡等,能增加补气作用。

牛肉:古医家认为黄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是食物中的补气佳品。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鳝鱼:《本草衍义补遗》记载,食黄鳝能补气。

鲑鱼:《开宝本草》中认为鲑鱼有益气力,令人肥健的

功效。

樱桃:《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证,能大补

元气。

葡萄:《滇南本草》认为葡萄可以大补气血;《神农本草经》记载葡萄能益气倍力。

花生:《滇南本草图说》中认为花生补中益气,常用水煮花生食用为妥。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药物调养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为中医最常用的补气中药,也是众人皆知的补气食物,它能大补元气。《药性论》中说它补五脏气不足。

太子参:补气生津。虽与人参作用相近,可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但药力较弱,在各种参类补药中,滋补力量最小,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主要用于小儿。主治病后体虚,脾胃气虚,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热病后期气虚津伤,口渴等症。

党参:补益中气,生津养血。功能与人参近似,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气虚证。唯效力较之为弱,是一味缓补药品。主治脾胃气虚,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减少,大便溏软;或肺气不足,短气喘咳,语言无力,咳声低弱等。

西洋参:味甘,微苦。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是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证,适用于讲话较多的人或经常进行激烈活动、疲劳乏力、大汗出者服用。

黄芪: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也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本草求真》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根据医家习惯,黄芪常与党参、太子参或人参同服,则补气之力愈佳,气虚体质食之更宜。

山药: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最为有益。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绞股蓝: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适用于脾胃气虚,气阴两伤所致的胃脘疼痛,形瘦乏力,口渴等;或咳嗽痰多者。

甘草:炙甘草,性平,偏温滋补,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常作为其他药物的辅助药品,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消化不良,食少便溏等;生用性凉,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或脾虚失运,水湿停聚之痰饮、水肿以及气虚多汗,胎动不安等症。

灵芝:原植物有紫、赤、青、黄、白、黑之分,常服本品益气补虚,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主治心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神疲体倦,食欲不振;或肺虚久咳气喘及一切虚劳体弱,年老体衰之症。灵芝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所以曾有“仙草”的美誉。

以上食物药物煮粥或煲汤食用都可益气强身。下面介绍一款简单方便,老少皆宜的家庭常用补气粥。

原料:落花生米45克(不去红衣),怀山药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作法:分别将花生米及山药捣碎,再与粳米相和,同煮为粥,候熟,入冰糖调匀即成。这款粥可长期食用,有益气养血,健脾润肺之功,产后妇女食后可以通乳。

3.运动调养

气虚体质的人适合散步、慢跑及舞蹈等运动,运动量开始较小,以后逐渐加大。也适宜练八段锦、五禽戏、养生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功。

气虚体质者平时还可以做以下一些动作,其对健体益气都有好处。

(1)心肺气虚: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肋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复原,可连做10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2)脾气虚:端坐,左右手在腹部自然重叠,以肚脐为中心,缓慢打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天一到两次。

(3)肾气虚: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左右慢慢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