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落花:品三代文化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现代史学开创人朱希祖

1980年代我曾因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对朱希祖的注释多有舛误,特地写了一篇《朱希祖生平考略》。朱希祖和鲁迅的交往可谓不浅。

朱希祖,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1879年生于浙江海盐。其家族为书香世家,明清两代,朱家共有进士13人,翰林1人,状元1人。出身浙西望族的他,14岁即由父亲教授《左传》,但未及半年,父亡;幸“乡里故人情好”(见朱希祖1938年3月28日日记,载于《朱希祖日记》),边学习边谋生,得以17岁中秀才,1905年考上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史学专业。恰遇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多次以16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演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朱希祖经常前往听讲。次年,章太炎从上海西牢刑满出狱,孙中山派人接他到日本东京,请他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笔政。这时鲁迅也弃医从文,离仙台来到东京进行文学活动,和年长他2岁的朱希祖同样关心民族革命,尤服膺于太炎先生的精神和学问。1908年,他俩和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钱钧甫、龚未生、朱蓬仙等同赴“民报社”,听章太炎讲解文字学,遂成同门学友。他是这帮学友中年龄最大、听讲时笔记最勤的一个,人又厚道,故学友称他为老大哥。1909年,他和鲁迅先后返国,又相遇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因反对封建顽固的监督夏震武(外号夏木瓜),协力发动了辛亥革命前教育界的一场反封建的斗争——“木瓜之役”。其后两人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鲁迅执教于绍兴府中学堂,朱希祖则在嘉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朱希祖被公举为海盐县首任知事,积极推行剪辫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鸦片、兴办学校等新政。但他觉得学人从政并非夙愿,半年后辞职,前往杭州浙江省教育厅任事。

我那篇小文考证之一,即查实朱希祖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后又去北京的时间。不过那时有关他的资料甚少,只能从他好友周氏兄弟等人的日记、回忆和北京大学纪念刊、台湾出版的《革命人物志》中找蛛丝马迹。21世纪以来,随着他的后人整理出版了他现存的部分日记和文集(计有:朱元曙、朱乐川整理《朱希祖日记》《朱希祖书信集》《朱希祖文集》,朱希祖《郦亭诗稿》,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等,均为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朱元曙、朱乐川编纂《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朱元春、朱元智、朱元曙编《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西泠印社2013年出版;朱元曙、朱学范编《朱希祖及海盐朱氏人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出版)。有关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的研究也增多,不仅为我提供了新的证据,还看到了朱希祖更多的贡献。

提倡注音字母、新式标点符号,沿用至今

从朱希祖《癸丑日记》中得知,他第一次进京,并和鲁迅等章门学友重聚的机缘巧合,是1913年初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国语读音统一会,与会人员由各省代表44人(每省各派2人)及教育部延聘之人组成。各省派出的代表须“精通小学,且旁通两门外语”,浙江省派出的便是精于语言文字之学的太炎弟子——朱希祖与马幼渔(名裕藻),由会长吴稚晖发出邀请。会议代表多为江浙籍,浙籍又多为章门弟子,其中就有上一年就任职于北京教育部的许寿裳、鲁迅等。会议在审核音素、采定字母时众说纷纭,久争不决。据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有的代表“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朱希祖也独有主张,他赞同章太炎晚清时创制的以篆、籀(大篆)古文径省之形作为注音字母。他在1913年3月10日的日记写道:“作读音统一会提议案一篇,五点钟誊清,偕马幼渔同至许季绂、周豫才处,均允签名。”“十一日上午至许季绂处即托其将议案并纽文韵文之篆母(系章太炎师所定者)与钱稻孙一阅,即送至议长处。此议案六人具名:朱希祖、马裕藻、陈濬、许寿裳、周树人、钱稻孙。”经激烈辩论,次日最终多数通过纽文(声母)二十四、韵文(韵母)十二、介音三,共计三十九个注音字母。其《癸丑日记》还记载了章太炎闻讯后写信给他:“闻以读音统一会事入京,果为吾道张目,不胜欣跃。”这套以章太炎的注音字母做蓝本的汉字标音符号,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修订正式发布。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又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经过百年演变,目前仍旧为台湾地区所应用。

可惜后人谈到这最初提案时,时常略去了朱希祖名。不过,这位被当时教育部委派起草国语注音字母方案的学者,及他们章门弟子在会上的表现,随之声名鹊起,促使国立北京大学马上聘他和马幼渔为预科国文教员。当年夏他就回浙江迁家定居北京。1915年他改任本科国文门教授,不久任北京大学文科国文研究所主任,还一度代理国文学系主任;又曾兼任清史馆协修,因馆长赵尔巽赞成袁世凯称帝,他愤而辞职。在此前,章太炎也因在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被软禁在龙泉寺。朱希祖奔走营护,并和鲁迅、沈尹默等人相约前去拜访以绝食相抗的师长。从他们的日记中可见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朱希祖时常和许寿裳等一起登门造访。他们在酒酣耳热之际,无话不谈,或诛伐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或商议文学文字革命。这一时期,他们这群浙江书生可称是莫逆之交。

他除了在北大教学,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五四”时期,他也曾在《新青年》上刊载《白话文的价值》等文章,提倡白话文,鼓吹科学思想。1919年11月,他与北大马幼渔、胡适、周作人、刘复、钱玄同等教授联名上书教育部,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教育部于次年2月通过该议案,自此全国正式启用新式标点,中国新式标点自此始。1920年末,他和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朱希祖是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先行者,功不可没。1919年12月在蔡元培校长的举荐下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

我国史学革命的创导者、组织者、建设者

朱希祖任史学系主任期间,广揽人才,对各种学术观点、不分派系,兼容并蓄。如开史学理论课程,他聘用李大钊、何炳松同时讲学,李大钊讲史学思想史和唯物史观研究,何炳松依据美国鲁滨孙的《新史学》,讲授历史研究法、历史教学法等。他为1923年何炳松翻译的《新史学》作《序》,说:“我国史学界总应该虚怀善纳,无论哪一国的史学学说,都应当介绍进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为我国史学界的首倡者。我很望留学各国回来的学者,多译这种书,指导我国史学界。”他这种提倡各种理论并行,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史学理论的做法,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930年代,史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著者很多即出自北京大学。

他十分自觉地推进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为了史学的科学化,他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在史学系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人种学、政治学、宪法学、经济学之类规定为史学系的必修课。史学史及史学原理等也被定为必修课,如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名著评论、欧美史学史等。出于对原始史料的重视,他支持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国学门,建立考古学研究室;为北大接收历史博物馆残存内阁大库档案62箱1502麻袋,于研究所国学门设明清档案整理会,拟定整理办法,领导史学系学生整理研究。北大史学系的教学、研究成绩,使中国史学跻于国际社会科学之列,培养了不少史学名家,也使北京大学形成了最有成绩的文、史、哲三门学科的优良传统。1929年,他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6校相关师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史学会,并被推为中国史学会的首任主席。

朱希祖在北大任教前后约有18年,其间曾一度离校。那是在1926年夏,奉系军阀张作霖入关,进京大肆复辟: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9所高等学校合并成立所谓的“京师大学校”;颁布“大元帅令”,声称要整肃校风;强迫学生读经义,做八股文,甚至下令男女学生要分座听训;学生中原有的各种社团组织也都被解散,谁要反抗,即遭暗算。对这种封建专制、复辟倒退的行径,朱希祖义愤填膺,羞与为伍,遂辞职改任清华、辅仁两大学教授。

无论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专制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或是在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屠杀革命青年的“三一八”惨案时,朱希祖都和鲁迅等进步师生站在一起。当女师大学生胜利复校后,他和鲁迅、沈尹默等一起被聘为教授。

直到1928年北伐胜利后,朱希祖才重新回到光复后的北京大学,仍任史学系主任。未料1930年底,又暗遭留学英美派年轻教授的排挤,后来才知其中有曾是他学生的傅斯年的布局,不禁愤懑记道:“不料自民国十九、二十两年遭傅斯年逢蒙之祸,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两被夺位。”(见朱希祖1938年8月7日日记)

但这更激励他开创新的史学研究方向。

调查文物古迹,研究南明史,力主建立国史馆

1930年他辞职离开北京大学,改就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次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忧国事,重新研究南明史书,以发扬民族精神。1932年他辞职去广州中山大学执教,兼任文史研究所主任。他讲授的“中国史学概论”,推动了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又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

1934年他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同年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举家迁居南京。次年任高等考试典试委员。时值日本侵华日烈,朱希祖怀着爱国之情,在教学之余,携其子朱偰及滕固等调查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的六朝古墓遗迹、石刻,写出维系中国文化血脉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在其报告的《序言》中指明调查目的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也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北京大学又聘请朱希祖为名誉教授。

1936年3月,章太炎约他至苏州国学讲习会讲学。自此以后,每月往讲一次。是年6月13日太炎先生逝世,他襄理丧事,并撰挽联云:“一代通儒尊绛帐,千秋大业比青田。”章太炎曾在《自撰年谱》中赞朱希祖“逖先博览,能知条理”,对这位学生的史学素养给予很高评价。朱希祖不负乃师教导,治史主张“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认为这是“史学主体之大用也”。即使在战乱时期他也坚持这一学术主张。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南京中央大学奉命西迁。是年11月,朱希祖随校到了四川重庆。当教育部拟颁布大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时,朱希祖提出将中国史学史定为大学史学系必修课之一。在四川7年中,他深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和日寇的操纵,因而钩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6卷、《伪齐录校补》4卷、《伪齐国志长编》16卷,揭发敌人奸谋,暴露汉奸秽迹,以昭告国人,亦明学以致用之旨。朱希祖尝论“借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深知保存历史对国家和民族兴亡的重要意义,故敦促政府设立国史馆,建立总档案库,以保存民族文化。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提议,在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致使今日台湾“国史馆”拥有丰富的两岸近代史学资源。

他为了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作,辞去中大历史系主任之职,并迁居歌乐山向家湾。后又因多病,遂辞国史馆职务,专任考试院职,后兼任考试院公职候选人检核委员会主任。

1944年他突发心脏病,并发气喘,治疗无效,于7月5日病逝,享年65岁。悼者颂者甚多,连昔日曾暗中排挤他的傅斯年也致悼词云:“缅想逷先先生在史学上之建树,当世无多,诚足以上追前贤,下示来许。”(见朱之曙《朱希祖与傅斯年》,载于《朱希祖及海盐朱氏人文》)

藏书万余,忧心奔波,不愧“读书藏书家”

朱希祖一生好收藏古书,周作人在《北大旧感录》中谈到他时曾说,他“对于此道很是精明,听见人说珍本旧抄,便揎袖攘臂,连说‘吾要’,连书业专门的人也有时弄不过他”。他收藏书大致始于日本求学时代,到北京执教后,更是南北奔走,东西驱驰,节衣缩食,以求善本。最初藏书是为研究晚明史搜集资料,所收稗官野史资料甚富,有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野史、地方志乘、抄本秘籍等。1919年在北京置产安家后,他的藏书也至全盛期,达25万册100余万卷,其中不乏善本。因有明抄本郦道元的《水经注》,版本极珍,遂命其藏书楼为“郦亭”,并请太炎先生为其书额。经长年精心搜购,郦亭藏书在学界享有盛名。后因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他为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据他的孙子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所记:1933年1月初日军侵入山海关,平津危急,在粤任教的他不仅嘱咐家人速将善本寄粤,半年间,邮寄760余包;又请夫人去北平处理并再携回书籍15箱,暑假又亲自返北平整理藏书,选择部分重要者携至广州;1935—1936年间眼见时局岌岌,多次赴北平携藏书回南京,又再三寻觅藏书安全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决定藏书于安徽歙县。不料“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他冒着酷暑,急携60大箱藏书东奔西走寻找藏书之地:“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朱希祖先生返回南京参加中央大学教授会,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赴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敌机四处轰炸,朱希祖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因发现洪宅有白蚁,乃于18日至隆阜,与戴伯瑚商议,戴伯瑚为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后人,最后议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但众多藏书未及运出,星散南北各地,著述蒙受影响,至为可惜。而留在南京的一半藏书,均毁于战火。(载于朱元春、朱元智、朱元曙编《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西泠印社2013年版)

其子朱偰曾在《天风海涛楼札记》第12卷《浮生哀乐》中叹道:“今日尚余有十七万册者,先人之遗也。”(引自中华书局2009年版)据1962—1963年朱偰整理的《郦亭藏书目录》统计,藏书分经、史、子、集四类,总数5000余种,另有海盐地方文献、地方志1000余种,多有藏书题跋;不少是经再三探访购得;一些甚难求购的古籍,由他亲手抄录或请人代抄;藏书印有“朱希祖印”“逖先读过”“郦亭”等,故人赞其为“读书藏书家”。其藏书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闻名天下,尤其是其所藏南明史籍,号为“全国公私第一”。1949年后,私家收藏甚难,1950年、1954年、1956年先后有柳亚子及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出面联系征集,朱偰慨然将所藏南明史料中最珍贵的部分5大箱、朱希祖全部手稿(仅保存日记数十册,及郦亭诗稿原稿数十页),及善本、孤本(包括收藏于香港朱希祖之女朱倓家的珍本)捐给北京图书馆。而一直放在北京老宅的4万余册藏书,则在1953年以一角钱一本出让给北京图书馆。剩下的郦亭藏书于1965年捐给南京图书馆,数量惊人,其中的方志、南明史籍及明清未刻过的诗文集等都为南图填补了诸多种类上的空白。

郦亭藏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本人学识浅陋难言。在朱元曙写的《朱希祖的郦亭藏书》中可见其种种列举和诸专家的评说。(载于《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藏书人的博学高见,精诚搜求的良苦用心,吾辈岂能不珍惜!

如上所述,朱希祖是我国20世纪前期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学家。他研究领域宽广,除史学外,在小学、音韵及文学、经学、考古诸领域,均有深厚造诣,著有《中国史学通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西魏赐姓源流考》《汲冢书考》《杨么事迹考证》《明季史料题跋》等,深得学界好评。是以,他逝世时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