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革命而学,刻苦学习的时光
张琴秋在莫斯科休息了大概一个学期的光景,又开始紧张的学习生涯。
因为张琴秋生孩子耽误了功课,便插班第二期的一年级三班学习。张琴秋的同班同学中,有秦邦宪、杨尚昆、李伯钊等。沈泽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结束以后,就进中山大学学习。由于沈泽民革命经验丰富,文化理论水平高,组织上就安排沈泽民进中山大学第七班学习。第七班与其他的班次不一样,招收的都是有丰富革命经验的人,因而又称“特别班”“理论班”。这个班除了沈泽民以外,还有邓小平、傅钟、李俊杰、俞秀松、屈武、左权、王辨,以及康泽、谷正纲谷正鼎兄弟、陈春圃、邓文仪等,所以,这第七班是国共双方政治力量最强、斗争最激烈、人才最集中的一个班。沈泽民在第七班里学习,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中山大学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沈泽民在苏联
张琴秋在中山大学学习,首先要过语言关,英语她虽然是学过,但是没有沈泽民那么好,俄语没有基础,需要重新学习。中山大学校方也看到不少中国学生连俄语基础都没有的实际情况,所以格外强化对这些学生的俄语教学。第一学期规定每周六天,每天4个小时俄语课,突击学习。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学校也想尽办法,尽快让学生掌握俄语,据说学校采取“快速学习法”,将俄语课分为三种课,即俄文读报、俄语散文和俄语语法。上课读报时每人面前都放一张同样的俄语报纸,教师朗读,不时加手势,并让学生跟读,领会大致内容;散文阅读由学校专门选编课文,多数为说理文和议论文,其中包含今后从事革命工作所需要的政治、哲学和经济词汇,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要求朗读还要求讲,不管讲得对不对,都要坚持讲了再说,即使讲错也没有关系。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俄语。张琴秋虽然没有俄语基础,但是她的语言学习能力很强,加上有效的教学方法,张琴秋很快掌握了俄语。当时“张琴秋的俄语进步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俄语的发音,并熟记了一些单词,能和俄国人简单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能听懂教师用俄语讲授的基础课。”这其中浸透了张琴秋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她比常人的付出,不知道要多多少!因为此时她有个小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哺育,还有其他的功课需要去攻读。但是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张琴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困难,很快,张琴秋的俄语水平能够适应中山大学的学习和工作需要了。在中山大学,张琴秋的英语水平也随着俄语的进步,提高很快,成为中山大学学生中能够熟练运用俄语、英语的学生之一。据中山大学学生于树功回忆:“中山大学的教授讲课一般都用英文或俄文,同学当中沈泽民、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的英文很好,周达文、潘家臣的俄文很好,就由他们担任翻译。”所以,张琴秋英文水平的提高,是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的。
在中山大学,学生还要学习军事课,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学校有军事教研室,除了有专门讲授的军事课外,还有供学生训练用的各种武器,如步枪、手榴弹、机关枪、大炮、坦克等,还有作战用的地形沙盘,作为上课的辅助工具。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去校外的苏联军事学校参观,去附近的苏军营地练习射击和野营训练。叶剑英曾经是学校野营训练营的营长,当时他是中山大学的特别班学员。张琴秋在学习军事知识方面同样是如饥似渴,刻苦钻研,每次实弹射击,张琴秋都能够取得好成绩。中山大学为了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回国以后,能够胜任各方面特殊工作需要,或者去白区从事秘密工作的需要,专门教学生一些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张琴秋她们这些女学生,被学校安排去电台学习收发报技术、学习战场救护常识等,张琴秋都学得非常认真和努力。后来,张琴秋还主动要求去莫斯科十月棉纺织厂学习织布技术。这些军事知识以及革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学习,对张琴秋从事革命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山大学的学习期间,张琴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多才多艺的才华,赢得同学的爱戴和信任。当时,紧张的学习中,文艺活动也很多。张琴秋是其中的一个活跃分子,她曾担任中山大学学生公社(学生会)的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主席。她会唱俄罗斯、乌克兰的民歌,会跳俄罗斯、乌克兰的民间舞蹈;张琴秋还会弹钢琴,教室里常常响起张琴秋悠扬的琴声。张琴秋还常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演出,李伯钊、沙可夫、沈泽民三个人合作编了一部剧《国际青年节活报》,张琴秋在剧中担当了一个角色。“他们在一起排练并组织了演出,连同先前的《决裂》和《明天》等剧,先在中大本校演,又到也有大批中国学生的东方大学演,还给几家工厂俱乐部演,甚至演到了莫斯科第一流剧院圆柱大厅礼堂。他们的演出受到了旅苏中国同志和各方面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中大校方的重视与支持,学校为他们聘请专家,对排练和演出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不断为他们改善条件和提供机会。”同时,张琴秋在中山大学还非常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强健体魄。她在中山大学学会了骑马、游泳、滑冰、摄影、射箭等,所以张琴秋的这些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对她以后在艰苦卓绝的恶劣环境里能够坚持下来,起到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