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故土难离,故土难离,故土上隐藏儿时的乐趣,那里有我趟惯的河,那里有我爱摸的鱼,……我的心在那里,我的梦在那里,……我的家在那里,我的根在那里,……”。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歌曲,从一个侧面刻画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这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已是工程建设领域头痛之事,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题”。面对这一现实,江西省委省政府与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项目法人高度重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做到前期工作科学规划、建章立制,高位推动,夯实基础;实施过程明确责任、措施有力、对口支援,效果显著;后期加强监测评估、加大扶持力度,潜力渐现。确保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复”的目标如期实现。
一、工程及其库区淹没概况
(一)工程概况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境内的赣江中游下端,距下游南昌市约140km,是一座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枢纽工程,工程等别为Ⅰ等。电站装机容量360MW,多年平均发电约11.4亿kW·h。工程分厂坝枢纽和库区淹没处理/防护工程两部分。厂坝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泄水闸、船闸、发电厂房和两岸土石坝段,库区防护工程主要有堤防、电排站、导托排水工程等。
(二)库区自然环境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位于吉泰盆地东部,属吉泰盆地的组成部分。沿江两岸阶地发育,一般宽约200~500m,有的达1000m以上;直接汇入赣江的支流较多,其中乌江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集水面积较大的还有同江河、燕坊水和柘塘水(分别为978km2、361km2和120km2)。这些支流中上游坡降大,下游因受赣江顶托形成冲积河谷平原,长度一般为1至数千米,有的达到近20km(如同江河下游区),形成赣江两岸河谷平原与宽谷浅丘相间的地形地貌。
赣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东亚季风区,一年当中的气候特征是:春夏梅雨多,秋冬降雨少,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春寒夏热,秋凉冬冷,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大,四季变化明显。
赣江流域降水量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1800mm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据赣江流域各代表站统计,4—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雨的41%~51%,其中峡江站占全年降水量的47%。流域内总的降雨趋势是边缘山区大于盆地。
赣江流域暴雨频繁,根据流域内雨量站的历年实测暴雨统计,最大日暴雨量多出现在4—9月,5—6月以锋面雨的形式出现使大暴雨更集中,7—9月主要是受台风影响产生暴雨。
流域内各站实测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94~1765mm,多年平均年气温在17.2~19.3℃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1.6℃(宜春站1953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14.3℃(丰城站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年相对湿度76%~82%,最小相对湿度为6%(峡江站1978年11月28日),多年平均风速为1.1~2.9m/s,最大风速20m/s(吉安站1965年5月9日),相应风向为南(S)风。多年平均日照小时数1628~1875h,多年平均无霜期252~285d。
(三)库区社会经济状况
据2009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资料,吉安市全市土地总面积2.5万km2,总人口479.5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377.1万人,农业劳动力189.4万人,全市实有耕地总面积630.5万亩。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5.0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9.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1.66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3亿元,农业商品率达68%。
农业生产以粮油为主,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64.28万亩,粮食总产达359.84万t;油料种植面积205.57万亩,油料总产14.19万t。
库区内基础设施条件较好,105国道、京九铁路及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先进的程控光缆通信已与各乡村连通进入普通农家。
库区淹没共涉及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青原区和吉州区5个县(区),据2009年12年报资料,5个县(区)总人口16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6.4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3.8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6.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1亿元;年末实有耕地总面积176.91万亩,粮食总产达126.96万t,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638元。
(四)库区淹没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不设防护条件下,水库淹没耕地达10.13万亩,需迁移人口10.49万人,淹没损失巨大,将对库区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为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和影响,通过采取新建或加固堤防、抬田措施及优化洪水调度后,水库淹没及防护工程压占仅涉及吉安市的5县(区)18个乡镇(街办),搬迁人口24911人(基准年),拆迁房屋面积128.0万m2,占用耕地29274.55亩,详见表0-1。
表0-1 防护后水库淹没影响主要实物指标汇总表(46.00m正常蓄水位运行)
续表
续表
续表
峡江水库淹没及防护工程共占用耕地29274.55亩,占涉及各乡镇总耕地面积的6.7%;占涉及各村组总耕地面积的16%,涉及各村组农业人口人均减少耕地0.23亩。总体上工程占用耕地占涉及乡镇和各村组耕地的比例都不大。水库淹没将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一定压力,但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规划,其不利影响可以最大限度予以减免。同时,通过移民新村的建设,库区移民的生活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
二、移民安置规模及投资概算
(一)移民安置规模
水库淹没及防护工程压占共涉及吉安市的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青原区和吉州区共5个县(区)的18个乡镇(街办)、112个行政村(居委会),淹没影响及防护工程压占搬迁总人口24911人(基准年),需拆迁房屋面积128.0万m2;占用耕地29274.55亩(其中水田22266.69亩、旱地7007.86亩);园地316.92亩;退耕还林地4059.4亩,其他林地5078.46亩以及部分其他土地和专项设施,详见表0-1。
厂坝枢纽工程区需搬迁农村居民42人(为进厂公路压占拆迁),拆迁房屋面积2178m2,枢纽工程永久征用土地总面积为1447.92亩,其中耕地98.89亩(水田63.93亩,旱地34.96亩)。
(二)移民安置投资概算
根据淹没实物指标及本工程依据有关政策确定的补偿标准,初设批复概算,水库淹没和防护工程征地移民静态投资为239751.35万元,有关规费为99180.74万元,征地移民总投资为338932.08万元;厂坝枢纽工程占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静态投资为2629.61万元,有关规费为2158.52万元,厂坝枢纽工程征地移民总投资为4788.13万元;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静态总投资为242380.95万元,其中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直接费204519.03万元。
2010年9月,根据江西省经济发展情况,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峡水利枢纽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及规费缴交标准的通知》,提高淹没区耕地、旱地、林地、水塘等实物补偿标准,增加概算资金约2.0亿元,由省级财政筹措。
三、移民安置管理成效和经验
2010年9月16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与吉安市及工程所涉吉水县、峡江县、吉安县、吉州区、青原区政府在吉安市举行移民安置和征地拆迁“双包干”、委托项目包干建设协议签字仪式。工程征地移民拆迁安置工作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移民拆迁安置工作从2010年9月峡江县蒋沙村移民安置试点,到2014年3月基本结束,工作历时42个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帮助支持下,各参建单位移民工作者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特点,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大胆探索、勇闯新路,紧紧围绕节点目标,统筹推进、群策群力、合力攻坚,至2014年3月,顺利地完成了新建移民新村113个,搬迁人口2.53万人,拆迁各类房屋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了专项复(改)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同时,全面完善移民新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调节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产资料,移民生活、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产业得到有序调整,移民增收有潜力、有后劲,移民生活生产超过搬迁前的水平。通过2009年、2013年统计年报资料比较,库区淹没区涉及4县(区)的搬迁人口,人均年纯收入由4638元增至人均年纯收入8300元,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移民安置管理效果显著
1.为枢纽工程建设构建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各种矛盾在萌芽状态中得到解决,整个过程中未发生一起恶性群体群众上访县、市、省和赴京案件,没有让移民过渡安置,所有移民安置工作一次到位且如期实现,确保了一方平安,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构建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2.移民得到妥善安置,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库区防护工程和抬田工程,保护了人口,少移民3万余人;减少耕地受淹,使3.6万亩耕地永续利用,减少房屋拆迁,节省了20亿投资,达到了少淹没、少移民的效果。至2014年3月,共新建移民新村113个,搬迁2.53万人,拆迁各类房屋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企事业单位搬迁、专业项目复(改)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安置点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移民建房及村公益房全部完成;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产资料调节完毕,生活生产条件具备;后期扶持及生产开发项目正逐步逐项落实,发展门路在拓宽,致富潜力有保障,绝大部分移民达到或超过搬迁前的生活生产水平,移民得到妥善安置。移民安置累计完成投资17.3亿元(不含省直49个单位实行对口支援累计到位资金1.91亿元),占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直接费(20.45亿元)的84.6%。
3.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移民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移民,把移民安置点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不仅按照庐陵风格建好房屋,而且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了路面硬化、空地绿化、管道下地、雨污分离和人员居住与家禽家畜圈养分开,家家有电、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网络,部分新村还建有小学、卫生点、休闲娱乐广场等配套设施,建成了高标准且移民满意的幸福家园,特色和亮点纷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移民居住条件得到提升。搬迁前,旧村没有规划,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村民居住条件差,而移民安置点的建设是参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标准,因地制宜实施统一规划,一栋栋装饰一新的2~3层楼房整齐划一拔地而起,居住面积户均在250m2以上,居住条件大大提升,提前20年进入小康。
(2)移民安置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巷道、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卫生点、学校、村委会等公益设施建设均统一按高标准与房屋同步建设,并增建亭子、水塘、绿化场地等美化环境措施。
(3)移民耕作灌溉条件得到提高。通过抬田工程,抢回耕地3.6万亩,耕地得到永续利用,土地得到统一整理,水利灌溉设施也配套齐全,成为了高标准粮田,保障了移民必需的耕地等生产资料,并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移民的耕作灌溉更便捷了,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4)移民致富门路得到拓宽。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使移民增收有潜力、有后劲。如鼓励移民完善农家乐等设施,为游客观光提供良好服务;帮助种植井冈蜜柚和高产油茶等经济作物,产业快速发展。通过2009年、2013年统计年报资料比较,库区淹没共涉及5县(区)的搬迁人口,人均年纯收入由4638元,增至人均年纯收入8300元,使移民稳下来了,没有反复、还能致富。
此外,移民搬迁后,不仅是居住环境、对外交通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相互交流也增多了,思想更开放了,文明时尚兴起来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移民安置管理经验丰硕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保证。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移民安置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扎实做好移民工作,力争在移民上创造一种模式,使农民能够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反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协调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对移民安置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安置工作,具体分管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先后召开了3次省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5次现场办公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着力解决移民安置工作中困难和问题,顶层设计、研究部署移民安置规划、政策、标准和实施等工作,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2)创新的动员与宣传,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武器。要让移民观念更新,就得让他们了解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有关的移民政策。采取的动员、宣传方式包括:市、县、乡(镇)政府各级召开移民安置动员与宣传大会;将国家移民政策、地方配套政策、补偿标准及安置方案等内容汇编成册,分发到每户移民;制作专题片、标语、广告牌,由移民工作人员驻村入户面对面动员与宣传;对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移民工作人员从政策层面上给予释疑解惑。通过四层次的移民动员与宣传,尤其摒弃以往只宣传“为国家牺牲自己利益”的固有陈旧模式,改为宣传“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依法依规维护自身的切身权益,达到双赢”的创新时代模式,使移民认识到工程建设重要性的同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意识到自己并非舍小家顾大家,而是自己受益的千载难逢大好时机,达到了“由要我搬迁到我要搬迁”的转变效果。
(3)注重规划,建章立制,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为明确安置范围,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在江西省水利厅的统一协调下,设计单位会同5县(区)认真开展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开展实物指标的调查,做到调查的真实性张榜公布,受社会监督,出具实物签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政府的建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对安置点的选择,综合考虑生产生活方便等诸多因素,使群众满意。经过总指挥部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省政府或省重点工程办公室先后出台和制定的一系列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章制度。2010年9月和10月,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厅〔2010〕69号)、《江西省峡水利枢纽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及规费缴交标准的通知》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征地拆迁协调会议纪要》。根据省政府出台的规定,淹没区耕地、旱地、林地、水塘等实物补偿标准比国家标准更高,补助范围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为扎实推进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吉安市政府和吉水县、峡江县等政府先后出台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身份界定办法》《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方案》。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对规范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明确责任,举措超寻常,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关键。在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工作启动前,总指挥部与5县(区)签订了移民安置双包干协议,明确双方责任,落实了经费和任务,为移民安置与征地拆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吉安市和5县(区)均成立了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市、县(区)、乡(镇)和村组层层落实了责任,保障了移民工程的有序开展。同时,总指挥部、吉安市委、政府领导30余次亲自协调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5县(区)政府将移民安置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领导靠前,亲力亲为,及时化解矛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任务较重的吉水县和峡江县相继建立县级领导挂乡包片、县直单位包村、乡镇主体负责的移民安置责任体系,确保每个移民安置点有乡镇干部抓、有单位扶、有县领导挂。如吉水县组织领导超常规,工作力量超常态,推进措施超常力,专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百日攻坚、百日竣工、乔迁安居、库底清理”四大战役活动,环环相扣启动移民工作各阶段;成立了移民工作督查组,不分昼夜、不打招呼督查、通报、反馈移民工作形象进度;建立了分类负责制、定期调度制、限时办结制、进度通报制、在岗督查制等六项制度,促进移民工作不懈怠;县、乡(镇)、村制作移民工作宣传标语,县电视台进行移民工作专题报道,开辟移民工作专栏、移民简报和通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加快移民工作进度;县领导挂点驻村,深入移民村、组开展帮扶工作,及时解决移民工作出现的棘手问题,积极推动了移民安置工作。
(5)省直单位对口支援、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补充。2011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召开了省直单位对口支援动员大会和现场会议,启动了49个省直单位和部门的对口支援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扶贫移民办等49个省直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现场指导,民生为本,真心帮扶,落实资金,帮助做好移民新村的水、电、路、学校、医疗卫生、环境绿化等民生工程,有效地加快了移民安置工作进程,促进了移民安置点所在地的和谐稳定,受到了广大移民群众的欢迎。库区的古树名木、文物、光缆、通信线路、电线、公路、码头及企事业单位等障碍物,涉及的部门多,迁(改)建任务艰巨,障碍物清理难度大。地方政府及林业、文物、公路、广电、电力、交通、卫生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配合,积极开展障碍物的迁建,顺利完成库区清理和卫生防疫工作,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提供了条件。
(6)加强协调,建立奖励机制,是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保障。在总指挥部与市、县(区)政府和移民部门之间建立了移民安置和征地工作沟通联系常态化机制,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总指挥部与设计、监理、各县(区)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各县(区)移民指挥部门,每月召集一次县(区)移民指挥部成员单位、相关乡镇和驻村工作组负责人进行工作调度,保证了移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移民安置工作过程中,吉安市出台相关制度,对征地拆迁和建房按时完成任务的,给予每户2000元的奖励,提高了群众加快建房的积极性。同时,吉安市政府和5县(区)政府,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新村建房庐陵风格予以奖励。如峡江县出台了移民安置点建设奖惩办法,对所有移民安置点、县直责任单位、挂点县领导严格实施奖惩,尤其是对移民新村打造高标准庐陵风格的,每户奖1万元;对外迁移民按时间节点完成建房的,分阶段奖励每户6500元,有效地掀起了移民工作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