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序二
这本书出版前,很多人认为书名叫《顺义之水》比较好,但是作者执意要叫《顺水》,我认为他“顺”得有道理。
“顺”字有顺流的意思,本义为沿着同一方向,指水顺着水势或水流的方向而流泻。“顺”也意指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先要理顺思路,理清头绪。
推而广之,就是社会安定与否,在于政策是否顺应民意;家庭和睦与否,在于关系是否融洽和顺;身体健康与否,在于气血是否充盈顺畅。
这本书重点描绘了北京市顺义区的水利发展历程。“顺水”中的“顺”与顺义区的“顺”字同且义相通,“顺”的的确有道理。
顺义与水的爱恨织情,主要系在摇摆不定的潮白河和温榆河上。历史上,潮白河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摇摇摆摆,祸害苍生。顺义的先民既择水而居,又不甘受洪水的摆弄,于是一代又一代人与洪水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顺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前无古人的治水大潮,建起了一个个水利工程。水库、灌区、机井等给顺义人民带来了福祉,一个“治”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治”字本义,可解释为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
“顺”更强调“趋”,如“顺风”“顺势”,即“顺”着自然规律,更科学、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连年干旱导致顺义的水越来越少。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如何确保人民生活生产用水所需,如何发挥水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成为顺义的重要课题。他们发展节水灌溉,成为“中国粮田喷灌第一县”;他们实施生态治河,让潮白河两岸风景如画;他们精细化管理水资源,“顺”出了一条成功的水资源管理之路。
通览全书,其实就是一个从“治”字向“顺”字的转变,这与我国的治水历史和现状相吻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一个“治”字连续了几千年。从大禹治水开始,历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治”的基础上,实现了“顺”的升华。
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除害兴利成为历朝历代安澜天下的神圣使命。秦国以水立国,也以水治国;汉武帝信奉治水治国理念,致力水利事业;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对江河治理多有宏图大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也有治理开发利用江河的笔墨。
新中国的缔造者一次次发出治水动员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调调水工程,不仅成全长江水继续润泽南国,也给干旱的北方带来了绿色……
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治水,建起一座座水库防洪蓄水,建起一个个灌区灌溉农田,建起一座座水电站。为实现人水和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实施生态治水,再创佳绩,造福民生。这一“治”到“顺”的转变,“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常态。
顺义“顺水”,正是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个与水有关联的人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那些事,都熟悉得犹在眼前;顺义“顺水”,只是一个点,它却是一个亮点,相信读过本书的人,能得到“顺”的启迪。
顺是一种理念,顺是一种规律;顺是一种行动,顺是一种成果;顺是一种新境界,顺是一种新常态。弃逆归顺,才风调雨顺;顺水行舟,才一帆风顺;顺天从人,才一顺百顺……
记者、作家赵学儒,多年深入一线采访,潜心抒写水利情、中国梦,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有的还翻译到国外,我们当为他点个赞。他对水的了解、理解、悟解,在《顺水》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我们也希望看到作者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是为序。
段天顺
2015年3月14
(原中国江河水利志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北京水利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