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个城门的小城

当游客走进高家堡古城,从中兴楼继续向北走时,就会发现只有一条北巷,还没有北城门。不少人疑惑,高家堡为什么只有三个城门?高家堡为什么不设北城门,这需要从高家堡城的来历说起。

明朝建立后,蒙古军队被打回长城以北,后虽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但他们经常骚扰边境,伺机反扑。明廷在北部边境建筑长城,并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以巩固边防。

九边重镇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延绥镇是明蒙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延绥镇长城沿着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的过渡地带修筑,大约每隔四十里便布设一个营堡。堡城修建多选在河流边缘的一二级台地等地上。延绥镇号称有“三十六营堡”,按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划分,可分为山坡型、河川型、草原型和山坡河川型四大类,分别建在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黄河一二级支流附近。

明正统四年(1439),时任右副都御史的陈镒巡抚延绥,在秃尾河畔择地修筑起高家堡城。

关于高家堡的建城选址也有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当时负责建城的官员曾将城址选在东山上。当天,在山上定下的界桩,晚上就被一只狐狸衔至山下河川地带的高家庄。人们便传这是有神灵为新城选址,于是,官员便遵从神意,重新定址建成高家堡。

其实,将高家堡城址选择在秃尾河与永利河交界的川地,首要考虑的是其军事地理条件,高家堡既能扼守川口,又可依托两河天险,实为是城址的不二之选。

高家堡的城址选择也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因素。小城因地制宜,没有采取古代城池最为重视的正南正北的轴线格局,而是将南北轴线顺河流偏移36度,使得城市视线通畅,与周围山水环境协调和谐。

延绥镇下属各堡面积不大,营堡驻军多者二三千人,少者七八百名不等。城堡平面形制,大致可分为方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四类,街道平面格局则可分为一条或两条主要街道型、十字街道型、棋盘方格街道型等。城墙高七八尺或一二丈不等,堡墙四面或三面开门以供军民出入。高家堡开设了东西南三个瓮城城门,城北既有永利河,又有防御北边蒙古骑兵的压力,故在建城之初出于防卫需要并未修建北城门,另在城墙北侧再筑小城,形成多重防御。可见,只修建三座城门既是实际需要,也是当时延绥镇堡城的共同特点。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大修长城,高家堡得以扩建。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巡抚涂宗濬花费6000余两白银,用砖包砌了延绥镇东路的十座堡城,自此高家堡城高墙固。

清中期,高家堡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但商贸开始繁荣,建筑逐渐兴盛。乾隆十五年(1750),葭州知州祖德宏重修高家堡。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家堡由葭州划为神木县管辖,神木知县方万年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再修高家堡。经过这些修葺,高家堡城镇建筑基本形成。高家堡全城占地面积0.12平方千米,形成三街十六巷的格局,城市神韵与西安城极为相似,约为西安城墙内面积的九十分之一,算得上是西安城的“缩小版”吧。

高家堡古城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几条大街。南大街明清建筑风格明显,旧时,商铺字号鳞次栉比。清中期以后,随着蒙汉贸易开放,口外的盐碱、皮草通过高家堡运往山西、陕西,内地的铜锡器、包烟、湖茶、布匹、白酒也都经高家堡销往鄂尔多斯等地,外地客商一时蜂拥而至,高家堡成为当时陕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和转运中心。商业的繁荣,带来教育和文化的兴盛;移民的交流,孕育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高家堡号称“陕北四大名堡”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富有20世纪70年代气息的西大街,坐落着人民公社大礼堂、供销社门市、中国人民银行等建筑,这些时代风貌特征鲜明的建筑物都是砖混结构,仿西式门面。穿行街巷,看着建筑墙壁、民居门头上保留着虽经风吹雨打,但红色字迹斑驳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刷写的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标语,隔世之感恍然而生。

拍摄以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时,剧组将西大街作为剧中“原西县城”所在地的外景地。寻找“原西县”的人们,可能还不知道真实的高家堡也曾是神府县政府的所在地。

神府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神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为神府县人民政府。1948年春天,神府县党政机关由贺家川镇的温家川村迁至解放了的高家堡,高家堡成为县政府的新治所。1950年4月,神府县并入神木县,神府县人民政府随之撤销。神府县在高家堡只设立了短暂三年,但也是高家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几经沉浮后的古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难以遮掩的风采与魅力。走进三个城门的堡城,触摸悠久的历史、倾听传奇的故事,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你会发现,在平凡的世界里,高家堡真是一个别样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