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范:生活的艺术(知﹒趣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湖上的文人交际

围绕着西湖,古今文人留下的名句难以计数,形成了深厚的西湖文化。明山秀水、亭台楼阁、风晨月夜,这里的一景一物,让明人流连忘返,哪怕别离多年,仍魂牵梦绕,不能忘怀。

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天,袁宏道第一次至杭州游玩。他一早出了武林门,望见保俶塔矗立于悬崖,心已飞至湖上。在昭庆寺吃了茶点后,袁宏道泛舟于湖中,“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袁宏道生病之后,犹神往西湖,以为此地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

嘉定画家李流芳,二十余年间,每年必至西湖。他的老友张子薪体弱多病,无法去一睹西湖胜景。每逢李流芳去西湖,张子薪就拿本空白画册,请李流芳为自己画上几张西湖山水,供他一解对西湖的相思之苦。

晚年的张岱,无数次梦回西湖,写下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

更有一群文人在杭州结成诗文团体,与西湖“长相厮守”。他们常年在湖上泛舟游玩,被称为西湖文坛盟主的汪汝谦就是个中代表。

汪汝谦是徽州歙县人。汪氏在当地是望族,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之谓。因为爱慕西湖胜景,汪汝谦携带家眷迁居杭州缸儿巷,建“春星堂”。汪汝谦世代经营盐业,富有财力,在杭州定居后,广泛交游,将舟游活动推向高潮。

西湖楼船,肇自张岱祖父的朋友包应登。他营造了三艘楼船,头号船设置歌筵,二号船满载书画,三号船储备歌伎美女。汪汝谦的弟弟汪季元也有条船,名“洗妆台”,船体宽大。汪汝谦对此却不以为然,因为船体宽大,就无法深入一些幽静的胜景,逢桥只好停住。

楼船价格高昂,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承受。因建不起大船,心酸的文人转而贬抑大船,并发表“三不宣言”:舟不必大,不必华,不必高,能容纳三五人足矣。当宽大奢华的楼船在水中缓缓而行时,高雅之士乘着轻快若蜻蜓的小舟,翩翩进入风景最妙的里湖。

汪汝谦有几条小游船,名团瓢、观叶、雨丝、风片之类,颇是别致。柳如是寄居在西溪别墅时,曾向他借条小舟,从西溪划至西湖。

天启三年(1623),汪汝谦偶然得到了珍贵的木兰树,就斫而为舟。舟入门处,储存美酒数百壶。再进去有方丈之地,可设置两桌酒席。此外还有壁橱可以放置文墨,有小室可以休憩。在船体结构上,他也做了改造。他将楼船的楼改为台,降低高度,使其可以穿过桥孔。楼船的好处是可以登高望远,汪汝谦又别出心裁,设置了露台,露台上的栏杆与帷幔可以拆卸,使船能穿过白堤。舟名“不系园”,取自《庄子》“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明]程嘉燧《西湖画舫图》

汪汝谦的友人黄汝亨,游玩黄山时见有竹筏荡于山溪之中,隐士携酒立于竹筏顺流而下,且饮且歌,飘逸无比。回到杭州后,他效法隐士,以巨竹浮于湖面,建蓬屋于其上,“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如也”。竹舟名为“浮梅槛”,他每乘此出游西湖时,观者如堵,以为西湖未有之事。

“不系园”造成后,为防止一些人将画舫当作狎妓之所,降低其文化品位,汪汝谦特请老友黄汝亨为画舫订约,约定“十二宜九忌”。十二宜者,为“名流、高僧、知己、美人、妙香、洞箫、琴、清歌、名茶、名酒、肴不逾五簋、却驺从”;九忌者,为“杀生、杂宾、作势轩冕、苛礼、童仆林立、俳优作剧、鼓吹喧阗、强借、久借”。

晚明清雅之风盛行,士人席上山珍海味被清淡精致的食物所取代,乃有菜不超过五道之约。饮食所讲究的是意境,茶、笋、莼、鲈、秫酒之类已成为文人的标配。菜虽清淡,酒却要醇厚,画舫之中存有美酒百壶,足够尽兴。舟中还有书画可赏,有小童煮清茶,有名伶作清歌。

不过“不系园”的船体终究还是太大,无法穿过苏堤六桥,让人领略里湖风景。五年之后,汪汝谦又新造了“随喜庵”。此时崇祯帝初登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汪汝谦希望以建造画舫为契机,恢复西湖上的文坛盛事。

汪汝谦的两艘画舫相继制成后,“名流、知己、美人”登舟游湖,络绎不绝。对于这样的声色之地,高僧们也毫不示弱,相继到来。在一个清夜,汪汝谦、一名高僧、一名妓女,游湖赏月。游湖时,禅意四溢,触人心扉,汪汝谦作诗云:“哀弦弹画舫,凉月上罗衣。约束禅心净,宁随柳絮飞。”

参禅、听曲、游湖,就这样被诗意地绾合在一起。

汪汝谦的画舫,吸引了很多著名文人,董其昌、陈继儒相续登舟,逍遥于西湖山水之间。汪汝谦将文人们在画舫上所咏之诗,结成诗集《不系园集》和《随喜庵集》。

崇祯七年(1634)秋,张岱与名伶朱楚生一同前往西湖,与曾鲸、陈老莲、赵纯卿等友人相遇。张岱一见大喜,邀请众人同登“不系园”,共游西湖。

当日众人在湖上,弹三弦,唱曲,吹箫,“用北调说《金瓶梅》”。陈老莲更挥毫为赵纯卿画古佛,曾鲸为赵纯卿绘像。曾鲸是当时最有名的肖像画家,他吸收了西洋画法,创造出“墨骨法”,“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明末清初名人如董其昌、王时敏、张遂辰等,都有曾鲸所绘肖像。

董其昌与汪汝谦关系密切,每至西湖,二人必一起游山玩水,赏画论书。汪汝谦的“随喜庵”船舫,即由董其昌命名。山人陈继儒与汪汝谦交游密切,每至杭州,必在画舫上流连忘返,把酒言欢。陈继儒的宴席上,名流汇集,名伎放歌,通宵达旦。酒酣之时,这些文人泼墨挥毫,或吟诗,或作画,热闹无比。

夕阳西下,众人酒意阑珊,舟泊断桥之下,丝竹之声袅袅。至夜,舟浮西湖,月色苍凉,直至东方将白,客人方才散去。

一些财力相对有限的文人,看着画舫穿梭在湖上,船上载歌载舞,心中羡慕不已。为了弄到一艘画舫,文人们还玩起了“众筹”。发起者上十人,每人每年出钱十千,合购一舟,轮流使用。

一直以山林隐逸自诩的陈继儒,看着如此神仙般的生活,神魂荡漾,心向往之,“亦买舟西湖中”。

陈继儒隐遁山林,声名闻于天下,三吴之士争为其友。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陈继儒七十大寿时,汪汝谦赠其女画家杨云友的画作为贺礼。陈继儒去世前,汪汝谦又至东佘山看望他,二人长谈,回顾人世变迁,不胜感慨。

汪汝谦逍遥江湖,为人洒脱,以画舫为中心,与各地名士、名伎结交,并在杭资助了一批艺术家。曾鲸、陈洪绶、蓝瑛、谢彬等画家,都受过他的恩惠。他将女画家杨云友的画介绍给柳如是,请柳如是加以评论;又将柳如是的书信集送到女画家林天素手里,请林天素作序。

汪汝谦与柳如是、王微、杨云友、林天素、张宛仙等名伎关系密切。对柳如是,他更是无比关爱,甚至试图帮她寻找可以托付终身之人。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三年(1640),柳如是寓居杭州汪汝谦宅中。汪屡屡为她寻觅能“启金屋者”,奈何所介绍之人,都不入柳如是的法眼。

他专门为杨云友刻印《听雪轩集》,所收诗歌,多为文人陪同杨云友乘画舫游西湖,听琴观花时的唱和。他对杨云友也充满了感情,曾经踏雪拜访。室外白雪皑皑,屋内几榻无尘,美女凭栏,何其让人迷醉。

他对女画家林天素一往情深。天启二年(1622)的一个夜晚,风雨不息,独坐书斋之中的汪汝谦恍然入梦。梦里,他见到一位“形神清越、风气高迈”的老人,带着他在院落里参观。忽然,一女郎从房中姗姗而出,停留在鲜花之旁,缟衣翠带,恍若仙子。老人告诉汪汝谦,这是自己的女儿,他想为她找一个佳婿。

明刻《玉茗堂批评红梅记》中绣像

汪汝谦注意到,女子手持的团扇上的画,像是林天素的手笔,正欲与之深谈之时,却从梦中醒来。梦醒后,他翻阅林天素的画作,无限惆怅。汪汝谦将此梦公开,陈继儒等文人纷纷赋诗,汪汝谦遂将这些诗篇编集,由陈继儒题为“梦草”。

入清之后,张宛仙等人流落杭州,投奔汪汝谦。七十八岁的汪汝谦此时财力已不如往日,仍卖田二十一亩,接济这些“饥寒之客”。对张宛仙,汪汝谦极为欣赏,极尽优待。张宛仙小睡之时,汪汝谦特意请来曾鲸的高足谢彬,为她绘制《海棠睡未足》图。

对此画,文士们竞相追捧,钱谦益、李渔等人纷纷题咏,最后结集为《梦香楼集》。就在此年七月,汪汝谦去世。弥留之际,汪汝谦还在与众友人品画谈诗,吹箫摘阮,与友人告别之后,方安然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乐事已尽,豪华已非;画舫已去,情人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