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要进行选择取舍
“鼠的小说有两个优点:第一,没有性爱场景;第二,没有死亡。原本人都是要死的,人也都有七情六欲,人生十之八九莫不如此。”[《且听风吟》(村上春树·讲谈社)]
当时我还只是一名学生,看到这一段时感触极深。
那时候,我在尝试创作一些小说,虽然水平有限。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有些东西可以选择不写。
“的确如此,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要有取舍,这种取舍之间,就是自我表达的方法。”我在后来的写作中,就遵循“取舍”原则,继续开始创作。
例如,“青春”这一表达,在大多数人眼中,青春满怀希望与梦想,可以说是人生的春季,但就我个人而言,我那个时期则充满不安、焦虑和嫉妒的情绪,可谓是乌云密布。如果我小说中轻易使用“青春”一词,我想我的文章很难看起来成立。
沟通前提前掌握对方的信息
在我工作以后,我经常需要对写作题材取舍,这其实是话语表达的取舍。
在考虑话题的“取”的基础之上,决定哪些话题要“舍”,在沟通交流时至关重要。
有一次,到老年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我有幸采访到当地“拔刺地藏”的一位老婆婆。这位婆婆首先就告诉我在当地的“不能说的禁忌”。
主要有三样不能说:家里的事,工作的事,金钱的事。
这位婆婆还笑着告诉我:“以前,还不能说战争期间的事,现在能说这个话题的人都已经去世了。”
在出租车司机之间一直都有个规矩,就是“勿谈政治与棒球”。最近,讨论棒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种交谈规则,无论是每天的会议或聚餐、私人聚会等,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确认。
有一次,参加聚餐的时候,谈到了母亲的话题。
一位女士谈到自己与母亲关系紧张的故事,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我们在话题中找到了共同点,我附和道:“我的母亲,也是一模一样的啊,简直无语啊!”我们的交谈非常热烈。然而,这个话题,并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让人开心的内容。
有的人,早早就没有了母亲陪伴,成长在比较复杂的家庭环境中。聚餐之后,得知有人处于这种情形时,我特别后悔、自责:“我怎么能说话如此轻率不经大脑!”
有关学历的话题也是禁忌。有时你只是不经意地一提:“东京大学的哦,当然聪明呀。”结果对方反而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对方答道:“我虽然是东大,但是没进法学院。我没那么聪明。”
当时的我还对对方这句话感到摸不到头脑,但也能感到对方对于“东大出身”这个话题,似乎有点自卑。
疾病话题也是雷区。自从我患病以来,我经常提到自己的病情。通常我也只是未经深思熟虑随口一说。但是,后来有人背后批评我,认为我是在“利用疾病的话题来博人同情”,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甚至有时候我说到自己的病,对方就很不耐烦地说:“你的病,不是都已经治好了吗!我现在还在和癌症抗争呢。”
总而言之,关于个人隐私的看法,存在着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差异。团队之间的关系亲疏,团队成员的感受也存在着差异。
商务会谈的场景之下,需要尽量遵循“不触及私人问题除非回答提问”这一规则。
列出禁忌话题清单
沟通出现的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想说的话没有说”,而是由于“说了原本不该说的话”产生的。
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一次失言或者一句无心之言,会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扩散开来,并被反复提及。
有不少政治家,就是因为发言不慎,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导致了政治生涯的终结。
我们在准备演讲稿时,要明确区分“要说的话”和“不该说的话”,两者同样重要。
“不说的话”展现了一个人的度量,关系到你能否获取信任。说话时有所取舍,才不会成为无辜被排斥的人。
不妨想想今天要见面的人,认真思考,记录下“话题禁忌清单”,尝试让这种行为成为习惯。
奉承赞美也需要智慧
能言善辩、擅长赞美的人,特别容易赢得对方好感。虽然这看似并不是什么太好的评价,但你会发现,那些“能说会道”的人,确实更容易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占据好的职位。对此现状,也有不少人悲观失望,感叹埋怨领导者没有眼光。
然而,现实世界是,仅限于中规中矩的如实表达往往很难进步。
善于赞美肯定对方,开心地将事情顺利推进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难以动摇的现实。
作为演讲撰稿人,我的服务对象就是人。为了满足人们“渴望得到赞美肯定”这一需求,需要我们对“能说会道的人”进行分析,并且将赞美和智慧话语融合起来。
社长抓住人心的口头禅
某公司的社长,据说是出了名的脾气坏。因此这家公司全体职员都非常关注社长的心情好坏。我猜想,这样的公司一定会令人感到压抑。结果,等我到公司去向员工了解情况,意外得知这位社长其实很受欢迎。
我观察到一点,就是这位社长反应十分敏捷。
“你是怎么了解到这个情况的?”
这是这位社长经常会问的一句话。
我将演讲稿带上去与这位社长见面,社长一直表情十分严肃地认真听着我朗读稿件。演讲稿读完后,社长依然一言不发,保持着沉默。
我猜社长心里觉得我的演讲稿不符合要求。没想到对方却向我问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打破组织部门间的壁垒是最重要的呢?”
其实,这句话是上一次见面采访时,社长自己提到的一点。但是,此时他却来问我,好像这一点是我发现的一样。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体会到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句话是不少女性在肯定男性的时候常用的话语技巧。这位社长将此技巧运用到商务会谈当中,实在是令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
“确实,这是第一次见到。”
这是一家企业宣传部长常用的口头禅。
在一次和这位部长同行出差的时候,我发现,这位部长每次看到员工提交上来的企划书,既不说“写得好”,也不说“不错”,而是用“这是第一次见到”来进行评价。无论是吃中国菜,还是欣赏景色,他都会感叹:“第一次吃到这个味道”,或者“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风景”。
此外,看到制作好的广告片,他就会给予“这个场景最好”这样的评价。不经意地在对话中穿插“最好”与“第一次”这样最高等级的评价,极大地提升了创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创新动力。
以下就是我希望年轻的你们掌握的话语技巧:
“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一个情况呢”“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等等。
这种赞美肯定,完全不同于溜须拍马。直白的奉承大概就是大肆夸赞“啊!真不愧是部长,眼光独到”之类而已。而这种赞美,体现了说话人对工作、对食物、对景色本身的真正意义上的肯定。
“不愧是部长”这句奉承话,并不是肯定工作或者食物,而是在刻意取悦部长。这就是“智慧的赞美”与“直白的奉承”之间的根本区别。
看看爱情小说学习恋爱技巧
我们经常可以在女性杂志或者网站上见到这样的沟通技巧:“要是和我一起做某件事的话”。这类技巧会引出极富想象力的话题,甚至会让话题时间轴延长到“我一直喜欢你”等之类的表白。
这些技巧绝不仅限谈恋爱。最基本的沟通交流,都要满足对方愿望,在让对方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诉求。
有些人可能会有所抵触——“我最讨厌说些场面话或溜须拍马”,或者认为“我这种性格实在说不出什么奉承话”。但是,在抱有抵触情绪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种技巧背后的人类心理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如果不善表达的你,能说上一句“这是第一次见到”之类的话,对方一定会非常高兴。而且,说不定还会很有兴致地向你介绍更多详细的内容。
聆听对方讲话时,我们只需要配合“然后呢”“后来呢”“再然后呢”“还想听”等推进话题深入,就会给人留下积极主动的印象。
“智慧的赞美”充满了魔力。请大家务必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