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出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时期,从小耳濡目染,听父辈们讲过很多关于陕甘宁边区和宁夏国统区的故事,对于我后来的写作积累了最初步的材料。上中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当一名作家。因为我不但爱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作品,而且也喜欢写文章。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示读,甚至拿到全校去传阅。中学毕业以后,我回家当了农民,这才发现文学之路很难走通。一是长年累月的劳累,很难抽出一天的完整时间来写作;二是写作维持不了贫困生活。一篇文章发出去,发表时间遥遥无期,假若能被采用,几个月之后才能见到一两元的稿费单寄来。倘若不被采用就彻底完了。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稿酬都被当作“私有化”革除了,写稿成了无偿劳动。尽管如此,我还是常常要半夜三更地挤出一点时间来,写一点通讯报道、好人好事之类的“豆腐块”寄给报社。久而久之,我的写作便有了一丁点名堂,遂被《宁夏日报》编辑部吸收为“骨干通讯员”,并和时任公社秘书的周生贤同志一块参加过宁夏日报在灵武县城举办的骨干通讯员培训班。
1976年,我被吸收到新成立的大水坑中心文化站工作。虽然一个人要打里照外,十分忙碌,但相对而言劳累要少一些,于是我又做起了当作家的梦。我先后尝试着写了几篇散文、短篇小说、小戏曲和民间文学作品之类,大部分都被采用了。后来当过《宁夏文艺》(《朔方》的前身)主编哈宽贵先生讲习班的学生。遗憾的是,我的文学之路仍然没有走通。
1981年开始,我先是被组织上抽调到盐池县文教局搜集民主革命时期宁夏“回汉支队”的资料,参加编写大型秦腔剧本《回汉支队》,从此和中共地方党史结下了情缘。在1982年初,经高耀山同志(后来担任银川市文联主席)推荐,被调到盐池县党史办公室(后改为党史县史志办公室)工作,一直干到2005年退休。
我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人。用盐池人的话说,是“宁教挣死牛,也不教翻了车”。到了史志部门以后,我就拼命地搜集、挖掘、整理和阅读历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苦苦搜寻有关宁夏和盐池县的历史记载,同时不停地调查访问,力求搞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停地阅读,不停地访问,不停地记录,使我积累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我也在不停地写作,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写出一些研究文章来,发表在区内外的报纸杂志上。我把真实的历史故事告诉读者,以启发读者爱祖国、爱家乡、爱共产党的热情。久而久之,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苦行僧”便被人们尊称为“专家”了,并且被聘为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我曾经两次出席过全国党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2011年,在庆祝盐池县解放75周年期间,经过严格缜密的评选,我被评为县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之一。这是盐池全县人民给我的最高评价,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抱愧的是,时至今日,我还没有写出一本有分量的大部头作品来,但我可以说,我的写作生涯还没有停止。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进入古稀之年以后,我还在朝着写出好作品的方向努力。但愿我的理想能够实现,不要辜负乡亲朋友们对我的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作为一个盐池人,就是要讲好盐池的故事,讲好盐池的历史。这次,我将自己前些年研究盐池县历史的一些零星文章集中起来,结集出版,有的文章在前几辑的《盐池文史资料》中已经出现过,本辑就没有再重复选录。
在盐池县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谨以此书献给盐池县的乡亲朋友们。
在此,要感谢盐池县政协各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在百忙之中亲自审阅稿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得这部书稿得以顺利问世。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且又是半路出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不甚了了。因此,文章中提出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证也不一定准确,难免贻笑大方。尚望各位关心盐池县历史的专家学者和所有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是为作者最大的希望。
谢谢!
张树林
2018年6月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