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历史
盐池县历史沿革与地理特点
盐池县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居北纬37°4′—38°10′,东经106°30′—107°47′之间。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与陕西省定边县毗邻,南与甘肃省环县交界,西、西南与宁夏灵武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同心县接壤。县城东距陕西定边县城30公里,西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36公里,西距吴忠市政府所在地129公里,北距鄂托克前旗政府驻地敖勒召其镇49.8公里,南距环县县城190公里。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为8377.2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25万(2017年),其中汉族占97.5%,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2.5%。
盐池县历史悠久,县境内官滩、哈巴湖等地发现有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表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为少数民族游牧的“戎狄居地”,被称为“鬼方”。西周时为西戎游牧部族所居。史载,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其时,盐池县属于秦的势力范围,置朐衍县,因其地居住朐衍戎族而得名。与乌氏县(今固原地区)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距今已2600余年。置县后,秦惠文王于更元五年(前320年)游朐衍县,当地土民“有献五足牛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朐衍属北地郡。汉同秦制。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省废郡国时,朐衍县被废减,其地属北地郡。五胡十六国时期,盐池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南北朝时期先属北魏西安州大兴郡,后属西魏西安州五原郡。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西安州为盐州。隋朝改盐州为盐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盐州。此期间于神龙年间(705年或706年),在今盐池县西南部惠安堡一带置温池县,先后属灵州、威州。今盐池县地域大部分属原盐州五原县。西夏建国后,盐州为西夏腹地。元朝时期,盐州省废,并入环州(今甘肃环县)。
民国盐池县地图
明朝时期,盐池县以盛产池盐著称,人称“花马池”。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平定宁夏地区,改元宁夏府路为宁夏府,隶属陕西行省。明代军事区域为卫、所制。正统八年(1443年),置花马池营。旧城在塞外花马盐池(今北大池)北。弘治六年(1493年),巡抚、都御使韩文奏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天顺年间(1457—1463年),将花马池城改筑今地(今盐池县城)。万历八年(1580年),巡抚萧大亨甃以砖石。正德元年(1506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宁夏后卫,属陕西都司宁夏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所制,宁夏后卫改为灵州的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宁夏府。1913年花马池正式设县,更名为盐池县,隶属甘肃省朔方道(旋改宁夏道)。1929年宁夏省成立,盐池属宁夏省八县之一。1936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四分之三的地方,成立了中共盐池县委县政府,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区所辖,其余四分之一的地方(“新四堡”)仍属国民党宁夏省盐池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池县全县统一归属宁夏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丘陵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海拔1600~1800米,最高峰蒋家山(有误为陈家山者)高1951米。中北部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地势开阔平漫,间有部分山梁。
盐池县深居西北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多、沙大,冬寒长,夏热短,春暖迟,秋凉早,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低气温-29.6℃,极端最高气温38.1℃。南北部平均无霜期分别为124天和128天。年均降水量296.4毫米,南部稍多,350毫米左右;中北部偏少,250毫米上下。年均蒸发量2124.9毫米,约为降水量的7倍。年平均日照2901小时。
盐池县地邻内蒙古与陕北三边,汉代虞诩在《复议三郡疏》中曾记载这里的自然环境:“沃野千里,谷稼既殷,又有龟兹盐池之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清代以前,这里是水碧山青,万木峥嵘,遍布红柳、沙柳、芨芨和沙蒿。行人入内,不复见顶。放牧者寻找牲畜,皆以铃声或观察草木摇曳为标记。飞禽起落,野兽出没,时而可见,可谓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后,实行“与民杂耕”,内地农牧民大量涌向长城外垦荒种地,放牧牛羊,草原植被逐年被破坏衰退。加上民国以来,城乡居民及来往驻军均以沙蒿柴与灌木做燃料,年复一年,草原沙化日益严重,滚滚沙丘逐渐南侵,使得长城内外变成了沙漠瀚海。
盐池县历来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民多从外地移来,居住特点为“满天星”式的散居。据清末《花马池志》记载:“清同治以前,花马池(不含惠安、老盐池、隰宁、萌城4堡)原有户口16967户, 100888丁口。”自同治兵燹,人多逃亡,十室九空,至清末只有816户,5947人。据1925年资料统计,全县有4516户,16837人(含惠安、盐池、隰宁、萌城4堡)。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实施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特别是政府对移民、难民的优待,对逃兵问题的恰当处理,扩大和提高了边区的政治影响,大量移民从宁夏马管区逃来边区,使盐池县的人口迅速增加。据1941年二届参议会召开时统计,全县共有19179人(不含国民党统治区惠安、盐池、隰宁、萌城4堡)。据三边地委调查研究组1944年12月《三边分区经济概况》统计,盐池县有5个区、26个乡、105个行政村、479个自然村。1942年有人口3347户、19810人;1943年3759户、21600人;1944年3979户、22854人。1946年有5个区、26个乡、107个行政村、523个自然村,5083户、27265人。全县人口除了被盐业区划分出去的以外,至1946年初又增加了8089人。据1949年9月陕甘宁边区民政厅统计,盐池县有5083户、27265人,土地407500亩,耕地400899亩。1959年时,全县已有10388户,53939人(其中男29020人,女24919人;含惠安、盐池、隰宁、萌城4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人。之后,全县人口增加迅速。1970年为84722人,1980年为114378人, 1990年为140038人,2000年达到152217人,2010年为167244人。2017年年末,全县实有人口1725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