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高闸,是个普通的乡村,因古老的汉渠西东横贯,修闸筑渠,灌溉农田而得名。《高闸乡志》曾记载:“新中国成立前,1168户贫农和242户雇农,由于自己耕地少,土地质量差,缺少或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活,只得做长工、短工。到解放初期,农村98%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耕种。”这段文字,简略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前高闸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延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初期的生产力状况。
1949年9月21日,我们的家乡高闸获得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建立,使家乡劳苦人民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
至少,从我的高祖父一代起,就生活在古汉渠灌溉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祖父辈的一生或大半生,父辈的半生或小半生,都曾经生活在旧中国、旧的社会关系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下。他们对获得翻身解放的好处和意义,有着最为深切的感受和认知。
你瞧,都过去七十年了,我们还提这些陈年往事,一点也不新潮。可是,如果把家乡人民今天的生活比喻成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而这棵树的根就深植在新中国的土壤里。我们从长辈们那里,懂得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如果忘记了翻身解放的好处和意义,也就丢失了老百姓求得美好生活的根基了。《家乡故事》收录的文稿,从不同的角度所讲述的故事,都与伟大的新中国、与新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或那样地联系在一起。
《家乡故事》的入编作者,有农民、乡村医士、民间艺人、民营企业经理、工人、教师、体育工作者、银行职员、医务工作者、退伍老兵、离休老同志和退休的公务人员等。大家职业虽然不同,但都是普通劳动者。三十二位作者的平均年龄为六十七点九岁,其中十位女性作者,平均年龄为六十二点九岁,二十二位男性作者,平均年龄为六十九点八岁。这个岁数,已经到了要给自己的子孙们讲故事的时候了。而把具有伟大历史变革及其时代特征的故事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就具有了史料的价值。不会再像眼下乡间人们的言传那样,时间久了,会被遗忘,或者走了原本的模样。
《家乡故事》以纪实性散文的体裁将同志们讲述的故事记载下来。故事的讲述者都是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而我们所做的这件事,同样是普通而平凡的。普通而平凡,却很有意义,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生活于其中的、伟大的新中国给予我们的人生的常识。
我们编写《家乡故事》,就是要把家乡这些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所讲述的普通而平凡,但却有意义的故事,传递给家乡的后人,以此彰显淳朴善良的风气,勤劳诚实的品格,苦干实干的劳动者精神,厚重的人文情怀和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表达向善、向好、向上的价值取向。
我们谨以《家乡故事》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