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本论》的内蕴
《资本论》的出版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上面我们谈的是对资本论学术方面的分析,我们需要用心体会的,是《资本论》的内蕴。
(一)《资本论》蕴含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并没有哲学著作,他的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资本论》里。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告诉我们,一切观念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正确的反映,就是错误的反映。如果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改变了,人的观念也会随之慢慢改变。这就是唯物主义。但人的观念也不是消极地改变,而是积极地有目的的改变,人的观念可以引导人的行动,这便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辩证法。人对变化着的事物的认识的规律性总结,就是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劳动者生产什么,用什么工具生产,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力,把复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就抓住了社会问题的核心,为分析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利益关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把生产关系的总和约简为经济基础,把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约简为上层建筑,经济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本身就是政治问题。各种阶级、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所产生和反映的,就是经济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与循序渐进的生产力相适应,人类社会也慢慢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扬弃和必然,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开创了分析社会制度结构的先河,开创了人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先河。
(二)《资本论》树立了科学学科的范式
《资本论》从解答经济学的元问题——价值——入手,围绕价值问题,以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观点分析现存的资本主义,建立起了经济学的基本构架,不仅为经济科学学科树立了一个可效法的范式,也成为各科学学科的范式。
西方以往的和现存的部分经济学基础理论著作,都是离开现实作一假设,然后进行各种假设性推理,得出的假设性理论往往是自说自话,难以指导实践。例如,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1840—1921年)为了论证他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举例说,原始森林中居住的人只需几十株树木就够用了,即使野火烧毁了一千株树木,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如果这个原始森林中生长有几棵果树,为这个人日常所食用,即使死掉一棵,他也要挨饿。可见,随着财货数量的增加,人所感受到的财货的效用减少,以至于最后为零。所以,财货的价值,取决于边际单位财货的价值。庞巴维克举的例子是深山中的一个老农,有5袋谷物,1袋用于维持生命,1袋用于改善生活,1袋喂家禽,1袋酿酒,1袋喂鹦鹉。老农对这5袋谷物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第一袋价值最高,第五袋最低,结论是物品的价值由人根据效用和需要程度而决定。他们为什么举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人的例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学说没有生活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现实中,社会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你不需要的物品,也许别人需要,后人需要;你认为没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人不一定没有价值。《资本论》则不然。《资本论》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马克思依实际情况和资料,研究了前人的理论进行重新探索的结果。马克思致力于揭示表象掩盖着的实质,不做脱离实际的假设,更不以脱离实际的假设指导实践。《资本论》前两章关于价值的分析很抽象,但也没有脱离现实问题。1865年,恩格斯曾建议马克思将《资本论》分批出版。当时共产主义运动需要马克思的理论,所得稿费也有助于解决马克思家庭的困难。但是,马克思回信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1]马克思是把学术成果当作艺术品来雕琢。任何一门科学学科,如果不能从解决这门科学的元问题入手,不以实际为依据,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不能够指导实践,即使轰动一时,即使得到了当时的人的认可,也很难成为科学,更谈不上生命力。
(三)《资本论》宣示了真正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提倡以人为中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关心人,尊重人。在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为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在资产阶级与劳苦大众共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胜利后,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建立后,资产阶级便置人道主义于不顾,强词夺理地说,他们的剥削是合理的,穷人受穷,是因为他们个人没本事。这样,自由、平等、博爱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生活无着落的地步,何谈人道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封建主义是不合理的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制度,资本主义也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必须改变,劳动者必须获得解放。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资本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现代劳动者所获得的一切,都与马克思的理论有关。比如,现在全世界普遍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和一些福利制度,就是马克思根据自己的理论提出并和恩格斯领导国际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四)《资本论》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对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出系统地分析,加以讨论,提出正确的观点以指导实践,谓之批判。《资本论》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现状,又分析了从古代至马克思那个年代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和言论,指出了经济学代表人物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1843年9月马克思写给卢格的信中说:“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因而马克思的批判,既做到了条理清晰、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又明白无误地亮明自己的观点。现在,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言行,我们也必须进行讨论、分析和批判,要在加深对《资本论》理解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回应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和攻击。
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革命的方向、革命的动力、革命的策略和方法,是《资本论》给劳动人民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资本论》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革命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劳动者要获得解放,其根本方法是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共同行动,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说明了经济与政治和精神的关系,也就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中为什么说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历史使命,也就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中为什么说共产主义运动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不解放整个社会就不能解放自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建立过程的血腥历史,阐述了暴力为什么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也就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先夺取政权,并且要尽可能迅速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只要不死搬硬套,从《资本论》中,劳动阶级可以找到在不同时期的斗争方向、斗争方法和斗争策略。比如,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这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意思是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革命的条件才具备,革命才有可能成功。既不是说全世界必须同步进入社会主义,也不是说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国家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有人根据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认为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也有人认为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经济危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马上要灭亡了。如果细读《资本论》就会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根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就越有力的道理,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苦难深重的国家,如果发生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可以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历来是不平衡的,落后社会只要向先进社会学习,为人民大众服务,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既然代表了人类未来,整个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有向先进看齐的动力。有人不懂得资本主义灭亡这个过程,其过程的长短,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一方面,资本主义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扬弃自己;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必须团结起来,与资产阶级作斗争,促使资本主义改变自己。这种斗争,可以是急风暴雨式的,也可以是温和促进式的。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举起屠刀时,无产阶级不可幼稚,要奋起反抗。但是,暴力革命绝不是无条件地滥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必须加以反对的反动的暴力,也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暴力。”[1]
(五)《资本论》蕴含的最宝贵的品质——实践性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中孕育。随着内部矛盾的发展,先进的战胜落后的,劳动人民必然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史证明,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主人翁精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少人间奇迹。但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这与人们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关,不知道掌权的劳动阶级在与资本主义共存期间,必须采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发展生产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趋势是集中,高度集中的企业“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1]。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论述是正确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众多的资本家不满于个别垄断资本所得的巨额利润,要求国家干预,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我们在改革中,也对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进行了改革。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再生产了一批新的金融贵族,他们是“一种新的寄生虫……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2]。资产阶级的金融创新,虽然客观上扩展了人们对价值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但他们频繁制造金融危机,满足了他们剥削别人使自己发财的愿望。我们在学习他们运用金融工具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地防范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实践中,我们既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措施,也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指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描述。恩格斯说:“在《资本论》有关价值的整整一章中没有一点迹象表明,马克思是否认为他的商品价值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社会形式,或者可以应用到什么程度。”[3]在社会主义实现方法的选择上,马克思曾说过:“国际是遍布整个劳动世界的联合起来的团体的网络,在世界上的每一地区,问题的某个特殊方面都会出现,这要由那里的工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4]马克思在去世的前两年,曾在写给俄国革命家的信中,针对落后的俄国(还保存着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能否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时说:“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先验地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5]1892年4月1日,恩格斯与法国《闪电报》记者谈话时说:“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看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6]所以,在资本主义还占多数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生产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现实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补充和发展。如果有人因社会主义探索所经历的曲折而否定共产党,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他就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看问题。要知道,挣扎在赛场上的行动者要比躺在床上的幻想者高尚千万倍。
(六)《资本论》对我们的启迪
《资本论》教人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看待喧嚣的世界,于是,历朝历代被视为草芥的劳动大众,便成为历史的主导;《资本论》教人以能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社会,于是,不仅它本身成为历史方法论的实践范式,而且它满足了从事学术研究的探秘诉求;马克思用他的解剖刀,将人类有史以来代代传承却熟视无睹的抽象具体的概念开膛破肚,又小心翼翼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肢解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告诉人们:人类的苦难,在于不合理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在于有人利用这种占有的剥削和压迫,在于压迫者的联盟,在于压迫者联盟的国家机器的残酷无情,在于数千年压迫者联盟和他们的御用学者的文化欺骗、文化蒙蔽,在于被压迫者迫于生计的分散挣扎、自卑和逆来顺受。《资本论》既解剖当前社会,又远望未来。马克思用辩证法考察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合理的现存之后是必然的灭亡。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都一定会被新的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代替。任何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存的呓语,都是骗人的谎言。人类结成社会的根基在于平等、民主和自由、快乐和幸福、仁义和博爱,只有在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地方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它不是异想天开的虚幻,而是基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现实。如果用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扬弃、量变引起质变等观点看待资本主义,则一切都了然于胸。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资本主义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是肯定和必然。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虽然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它与旧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方式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到毫不含糊的清晰印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雇佣劳动制度从而消灭了剥削,人们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劳动,公平地按照劳动量取得报酬,实现了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人民大众通过民主协商,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又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革的意义。
《资本论》是对浮躁学术的定心,也是对庸俗学术的惊醒。马克思广泛地占有资料,研究历史,观察生活,联系现实,对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高度关注,对于蛛丝马迹抓住不放。为了不再让人造的劳动工具绞杀工人的生命,不再让那些冰冷的钢铁压榨工人的血肉,不再让劳苦大众在资本家面前乞讨度日,不再让劳动者在自己创造的巨额财富面前一无所有,他从价值入手,运用了一般的和特殊的以及独创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经年累月,忍受着病痛和贫困的折磨,滴血成书,以期唤醒麻痹的灵魂,让劳动者明白:应该体面地活着,享受自己的创造。这不是思辨,不是想象,也不是道德说教,更不是基于同情的呻吟,而是在茫茫森林中的披荆斩棘的探寻。
有人因为社会主义的挫折而怀疑《资本论》原理,去求助于庸俗经济学。他们利用资本主义的新科技革命,宣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过时;利用自动化机器生产,宣扬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过时;利用社会主义的商品短缺,宣扬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理论过时;利用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和苏联解体,宣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失败;等等。那些为颠覆《资本论》原理而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人,是自我迷失后的精神恍惚,除了对有头有脸的显贵献媚之外,实在看不出他们的高尚。处于解放运动中的劳动阶级,不要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迷惑,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前行,光明可期,幸福可待。
马克思主义犹如航标,但航标不能代替具体的航行路线和航程。舵手对于航向的把握,离不开航标的指引,但规避暗嶕,在于经验与科学地操舵。牛顿虽然已经精确地计算出只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就可以造出一颗地球卫星,但卫星的制造,不仅需要牛顿的计算,还需攻坚克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方可成功。牛顿的理论计算为卫星制造提供了前提,卫星的成功升天也对牛顿的理论计算予以验证,具体卫星制造的实践挫折并不能否定牛顿的理论,也不能阻止人类的成功。同样,社会主义的实践挫折,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更不能停止人类前进的步伐。
《资本论》是科学的认识,也是认识的科学。科学之理需要阐释,但无需辩护。《资本论》不仅揭示了受剥削、受压迫、受苦受难的劳动阶级的命运如何改变,而且指明了被压迫者如果要活下去,就必须遵循《资本论》所指示的道路前行。马克思主义文化浸润的环境,使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向社会主义靠拢……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保持庞大的军事机构并经常发动战争以追求利润和掠夺财富,为了自身的利益干涉别国内政,推翻合法政权,造成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动乱和纷争,大量的无辜平民因此流离失所,命丧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金融寡头肆意玩弄货币游戏,鲸吞世界人民的财富,显示出资本主义世界性发展的必然和资本的贪婪;两极分化和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显示出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等等。
《资本论》有自己的研究范围,马克思穷毕生精力尚没有写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完的部分后人长时间不能突破,马克思的天才不辩自显,未涉及的部分尚待后人发展。
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使其基本矛盾向全球扩散。冲突与融合,联系与矛盾,机遇与挑战,规则体系的崩塌与重建,等等,使人们眼花缭乱,以致有人惊呼,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科技进步使个人能力大大提高,交通和信息革命使个人交往更加便捷,个人自由度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导致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加剧了当今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过,这正是《资本论》要告诉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段性反映。其实,高度复杂的不确定的根结是确定的,即资本主义正处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人的解放正处于旅途中,固定的分工正处于消灭中,资本主义的矛盾正处于扩散中,劳动者阶级正处于联合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处于形成中,人们的利益正处于融合中,科技革命加速了进步的进程。社会主义已存世百年,劳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消灭人世间的一切不平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自由、公平、公正。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在这样的伟大时代愈显示出它的伟大,它给我们以方法、以启迪、以智慧。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0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28-629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