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四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走向《宁夏日报》

崔国权

崔国权,陕西米脂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陕西吴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三边报》记者、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夏日报》副总编辑,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公司政治部主任,甘肃省环保局副局长,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省委秘书长,甘肃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上旬,十九兵团挥师北上,发起宁夏战役,以锐不可当之势向马鸿逵集团开展全线进攻。9月23日进驻银川,宁夏全部解放。

当时,我和张源、姚以壮、白槐、刘山、高铭显等同志一起在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委的机关报——三边报社工作。记得“银川解放”的喜讯传来的那天晚上,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有的唱,有的跳,还有人以茶代酒,频频举杯,为胜利开怀畅饮。

就在这如醉如痴的极度兴奋中,我们接到了去宁夏的命令。我们背起背包,挎上干粮袋,告别亲友,从定边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

报社的人是一个小队,自然走在一起。一路上说说笑笑,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不料,天公不作美,出发后没走多远,雨就不停地下,道路泥泞难行,背包越来越重,人都成了落汤鸡。有几天实在没法走,只好分散住在沿途的小村庄里。就这样走走停停,直拖到10月6日,大队人马才到了吴忠。这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下午我和刘山同志一起与吴忠市部分中学、师范的老师开座谈会。除了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外,我们还不离本行地讲了讲新闻通讯工作,希望他们多给报社投稿,多反映情况。座谈会气氛很热烈。出席会议的老师们以十分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我们,不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更多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也想知道有关新闻报道的详细内容和方法。我们即席回答,就自己所知尽量介绍有关情况,说明大伙想知道的事。与会者个个喜形于色,座谈会开得很成功。散会后依依惜别,老师们把我俩送了很远很远。

回到住所不久就开饭了,节日的晚餐是丰富的,白面馍、大米饭、白菜粉条、豆腐、丸子、大肉块,大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边吃边谈,兴高采烈,一直闹腾到8点多钟。正当我们在院内赏月聊天时,报社一位同志匆匆跑来找我和刘山,说有要紧事。我俩到了张源同志(原三边报社社长)房内,看到地委秘书长宋友田同志在场。张源说,地委领导决定,要派人打前站,提前赶到银川做些准备工作,尽早与十九兵团的同志接头,具体研究接管问题。路还远着哩,想办法搭个顺车去。宋友田说,你们两人先走,我们也会很快赶到。你们打前站,该带点零花钱,每人先领上一万元“边币”(注:“边币”是陕甘宁边区货币,一万元约合后来通行的人民币一元),找会计去办。从张源房间出来,我和刘山整好背包,与大家告别后,便急急忙忙上了路。

十五的月亮圆圆的、亮亮地挂在天边,公路平平展展,路旁的杨树齐齐整整。远处村庄星火点点,闪烁不定。行进在这“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宁夏平原,我们的心里乐滋滋的,脚步很轻快。身旁不时有车辆驶过,扬起阵阵尘土。开始路上还断断续续有行人,后来就只剩下我们两个了。走啊走,走了好一阵子,来到了路旁的一个小村庄。路边停放着三部载重卡车,看样子前头的那辆车可能有点毛病,司机正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微弱光线忙着修理。我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搭车,一商量,决定试试看。最后那辆车的司机正斜靠着车头吸烟,听到脚步声,把头扭了过来。我们赶忙凑了过去,寒暄几句后,便直截了当地与司机同志商量:“师傅,能行个方便吗?让我们搭个顺车去银川行不行?”对方的警惕性很高。他上下打量了我们几眼后,开始询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干什么的,去银川什么地方,有没有证件,等等。我们一一作答,并让他打开手电筒看了三边地委开的介绍信。这时候他的态度由淡漠变得热情了些,嘴角上挂了一丝笑:“可以搭车。不过驾驶室满了,只能在车厢顶上坐。”听到他的回答,悬着的心落地了。我俩连连道谢,迅速爬上了车厢。原来那是十九兵团装运汽油的军用卡车,油桶挤得满满的。我们穿着大衣,背靠驾驶楼坐在大油桶上等待开车。大约过了20分钟,前面那辆车发动了,于是三辆卡车鱼贯而行,呼啸着奔驰在铺满月光的大道上。车子颠簸得十分厉害,我俩真像滚煤球似的,无论怎么拉紧都不行,总是东倒西歪。虽然,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难受,却坦坦荡荡挺自在。想到很快就要进入银川了,心里真还有点美滋滋的味儿。正当左思右想的时候,车速渐渐慢了,颠得也不那么厉害了,原来车子已驶进了银川南关。扭头向前看去,稀稀落落几盏路灯,发出微弱的蛋黄色的光,周围仍然是昏昏暗暗,临街的铺面院门都关着,看不到行人。车子径直进城,按照出发时抄下的门牌号码,司机把我们顺路拉到东大街一个小门前停了下来。下车后,我们很快与司机同志致谢道别,转身便去敲门。

一位解放军同志把我们引进院内。里边是个四合院,新华社十九兵团分社在这里。经介绍得知,当时分社负责人是张鸣同志。看了我们的介绍信后,分社的同志高兴地表示欢迎。记得他们满共十几个人。张鸣同志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分社的情况,就安排我们在东面的一间厢房住下。这下总算到“家”了,我们可真高兴啊!虽然已经是夜间10点多了,但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俩还想上街看看。分社的同志告诉我们:银川刚解放,社会秩序还很乱,深夜有打黑枪的,你们不要走远,早点回来休息。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了深深的关怀和友情,我们当然是感谢不尽了。

街上冷冷清清,行人不多,路灯不亮,铺面都紧闭着。向西望去,鼓楼旁还摆着两三个小摊。走过去一瞧,原来是卖月饼和小吃的。买的人不多。刚刚在车上颠簸了半天,真有点饿了,再说又是中秋之夜,原该吃吃月饼。两人一合计,买了一包。越过鼓楼,在西大街转悠了一阵,真没什么好看的。于是溜达溜达返回了宿舍。一进门这才感到十分疲倦,没顾上吃几口月饼,倒头就睡。这一觉可真香啊,直到日出三竿才睁开了眼。

过了一两天,地委的大队人马到齐了,三边报社来的同志都挤在分社住。不久,我们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证章,在张源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工作。头一项任务,就让我去接管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宁夏的分社,社址在南大街路东的一个四合院内。院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简易的二层楼,临街的底层是三间铺面,接管那天我和另一位同志一块去的。分社的社长和夫人(很遗憾,姓名记不清了)在街门口迎接我们,然后把我们让进一楼坐北朝南的会客室。两口子非常客气,但很拘束。我们就座后,他们马上端茶递烟,十分恭敬。寒暄几句,转入正题。女主人托词告退,社长给我们汇报了全面情况,着重讲了分社的财务、物资、设备等情况,并送上了有关资料和表格。对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表示满意。希望他们打消疑虑,服从市军管会的统一领导,与分社职工一起,进一步做好具体的清点移交工作。也告诉他,办完交接,要安心等待对留用人员的审查安置。同时,通知他第二天上午派人去逐项清点交接。最后让他转告所有员工,要坚守岗位,老老实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具体交接工作,他表示遵命照办。告别时他和夫人一再留餐,我们婉言谢绝。大概过了几天,我又接管了宁夏民国日报社和书店等单位。同时,我们审查录用了一批留用人员,充实了报社、新华分社的职工队伍。不久,我们报社全体同志就搬进了南大街中央分社的二层楼。

就这样,忙了一阵子工作稍稍上了轨道,各方面都很需要人的时候,西北局决定从群众日报社等单位调来一批新人,马永河、程远、秦时耶、郭有华、常健民、张世英、高德荣、姜玉才等同志,就是这个时候从西安来的。不久,从“华大”来的李维涤、王振刚、毛豫先、曹林等同志和从上海、北京来的陈人之、曹炎、蔡炯、黎建中、董甫昌、卢小满等同志都会合了,报社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11月11日,中共宁夏省委的机关报——《宁夏日报》——正式创刊。我们高兴,我们欢呼,我们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