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杨氏彩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民间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类别繁多,风格不一,在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民间彩塑艺术同样是中国人民所共有的优秀宝藏,不仅融入民生礼俗,岁时节庆以及市井百象,有着包含纯真与质朴的基本情节;塑形、绘意,将具有智性理念与塑绘和谐统一的艺术灵性铸锭于泥土间,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因而其意蕴深厚,百看不厌。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精神智慧的创造与结晶。杨氏彩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几代传人在当代强势文化的背景下,依然坚守着杨氏彩塑这一本土文化净土,默默地耕耘着,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着这门古老又普通的传统技艺。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泥土语言诉说着古老又现代的一个个具有艺术个性的生动故事。

隆德腹地寻泥塑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地处北纬35度21分至35度47分、东经105度48分至106度15分之间。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拥卫西辅,有“关陇锁钥”之称。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41公里,全县幅员面积985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113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人口17.64万人(2016年)。312国道横跨东西,秦隆公路由县城向南至甘肃庄浪县。

隆德县得名于羊牧隆城及德顺军两名之尾首二字。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筑笼竿城(今城关镇)为德顺军治地。天禧元年(1017年)置羊牧隆城,属德顺军。庆历三年(1043年)更名为隆德寨。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升寨为县。明、清时直隶平凉府,民国时隶属陇东道和泾源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甘肃省平凉地区,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固原地区。

隆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北魏石窑寺、宋金东山堡、明代六盘关、清朝“左公柳”等遗址至今犹存。书法、绘画、剪纸、泥塑(彩塑)、篆刻等民间民俗文化熠熠生辉,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录100多个项目中,涉及隆德的达50多个,其中杨氏彩塑、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秦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民间绘画、剪纸等9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先后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全国文化先进县” “中国书法之乡”等殊荣。这里是享誉西北的丝路古城和书画之乡。

这里是久负盛名的“高原绿岛”和“天然植物园”。境内的六盘山雄浑巍峨,景观秀美,生态良好,物种丰富,分布有黄芪、柴胡、秦艽等药用植物618种,是自治区命名的“宁夏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这里是彪炳史册的革命老区和红色圣地。1935年,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隆德县,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气贯长虹的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留下生生不已的革命火种和万古长存的长征精神,中国革命从此走向新的胜利。六盘山因此也成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列入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并于2005年11月被中宣部确定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生存在六盘山地区的大部分家族都蕴藏、养育和创造着与生活分不开,且具有实用性的多种艺术形式。彩塑工艺在隆德县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隆德县志》记载,隆德的彩塑艺术在南宋绍兴年间就誉满四方,县城西侧的石窑寺,曾楼台殿阁、钟鼓高悬、珍厅宝座、画栋雕梁,窟内神像高至三丈有余,从现在的庙宇和石窟遗址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彩塑盛况十分壮观。长期以来,彩塑艺人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彩塑艺术不再局限于庙宇的宗教造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俗作品在艺人的刻刀下显得那样的靓丽。最为典型的是文明陕、甘、宁地区,号称“彩塑世家”的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的杨栖鹤家族,以口、耳相传,身、心相授的方式传承着彩塑技艺,一直影响并带动着周边彩塑的发展。

杨氏彩塑的祖庭位于隆德县西南部的温堡乡杨坡村,温堡乡也因杨氏彩塑而被称为本县的“雕塑之乡”,距隆德县城约80公里,地处静宁、庄浪、隆德三县地交界处。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总人口22056人。东与隆德县山河乡接壤,南与庄浪县岳堡乡相接,西与静宁县古城乡毗邻,北与静宁县曹务乡镶嵌。如今,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是隆德县人口最多的乡镇。海拔介于1750~2890米之间,无霜期在130~150天之间,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气候温和,属半阴湿半干旱区。温堡乡的四周都是取之不尽的红胶土和纯黄土,它是彩塑的主要原料,环保无任何污染,在纯澈山泉的调配下,黏性适宜的泥土散发的芳香与杨氏彩塑技艺交相辉映。一尊尊土里土气的彩塑造像传达着杨氏彩塑艺人的境界和追求。

杨坡村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属黄土丘陵和河谷川道区,乾磑河水从村前缓缓流过。北宋刘泸将军修筑章川堡经营边陲,清代因河命名设置乾磑镇,直到1958年后一分为二,以杨坡村为界的东部划归宁夏隆德县的温堡乡管辖,西北面划归甘肃省静宁县的古城乡管辖。乾磑河清澈潺湲,古称“燕舞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称“暖水河”,昔以隆冬不冻适宜水力磨面而闻名遐迩,今因浇灌果园而使特色果品畅销天下。乾磑温泉,水质绝佳,更宜酿酒;下游的庙堡甘泉工程,使乾磑河优质水源惠及静宁县全境。西南珍珠林青树翠蔓,钟灵毓秀,为避暑佳境;北临西番沟水库烟波浩渺,乃垂钓胜地。杨氏彩塑与珍珠林之秀美、章川堡之古朴、西番沟之静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杨坡村因“杨氏家族彩塑”而蜚声域内外。

1. 隆德县城(局部,张辉 摄 )

2. 杨迎年家的老门脸(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时拆除)

3. 杨成年家的新宅(2015年建)

杨坡村共有308户,1280人,下辖五个村民小组,是典型的宁夏南部山区的山间村庄。由于这里东西两山均为坡地,且居住者大多为杨姓人,故而取名“杨坡村”。2009年,为响应国家整乡并镇的号召,邻村的陈沟村并入杨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均设在杨坡村。可耕种面积3280亩,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五个村民小组中,三组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且三面环山,北面是进出三至五组的唯一通道,这里地势平坦,有着500多亩良田。在燕舞河水的滋润下,土地肥沃,所产的粮食足以使本村人自给自足。

杨坡村人通常以家族群体为聚集点,分布在村子的各个部位,形成了“上河”“河东坡”“河西坡”“高庄”“二台子”“川口”和“新农村”等自然村落。从这些地名不难看出,本村人居住在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溪两边,因山势建造房舍,河西坡所有住户的大门均朝东南方开,河东坡的大门均朝西偏北开,这样便于采光。

杨栖鹤家族就位于三组的“川口”,五座不大的院落分布在三组的中间,儿孙们因工作关系大都在外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时一家人才回家团圆。现在门庭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热闹景象,但它饱经沧桑的老旧门脸依然彰显着已经远去的辉煌。一次次走在这个由熟悉到逐渐陌生的老宅子里,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感觉:彩塑已经完全融合在这个5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更融入家族每个成员的心头。家里的男女老少,拿起泥巴都能倒腾几下。一把普通而又松软的泥土,在杨氏传人的耐心呵护下,即可塑造成各种生动而又坚实的形象,配上妆銮彩绘,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形体,展现着杨家人朴实自然的彩塑技艺。门口晾晒的泥土,院落里堆放的泥垛,房檐下整齐堆放的各种不同规格和材质的模具,还有房间里甚至相框的背面夹着的一卷一卷画稿,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彩塑在杨氏家族每一位成员心中的地位。襁褓中的婴儿,被暖暖地抱在祖母怀里,好奇的眼睛总是望着祖父手中捏塑的各种泥质造型;蹒跚学步的小孩在院子里,摇摆着在成排的泥坯间跨出人生重要的第一步;上了学的孩子,放学后撒着欢儿飞奔在回家的路上,小小身后背的大书包在乡间的晚风中被一摇一晃地甩着,但是跨进家门后,他们便会很快安静下来,像学校上课一样神情专注地帮大人制作彩塑中简单却又必不可少的工序,换来快慰辛劳的父母脸上甜蜜的笑;老了,容颜不再年轻,身板不再挺直,力气也越来越小,精神也越来越不济,可是看着传承家传手艺的儿孙们取得一项又一项荣誉时,一颗为父为母的慈爱之心显得那么宽慰和博大。细想起来,维系这个大家庭的除了割舍不断的亲情以外,还有彩塑这个潜在的灵魂将居住在祖国各地的家族的每个成员连在一起。

长子迎年,五子军年和次子成年家的三座院落连在一起,都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虽然冬暖夏凉,但年久失修。也许是年轻人都喜欢住在城里的缘故,农村的房舍逐渐成了记忆中的年轮。尤其大儿全家定居在首府银川,老宅长期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门窗变形,漏雨严重。三子仁年和四子佳年的两座院子分别位于村里的南北两头,唯独佳年家的数十间房子是砖木结构的,条件较好,家族彩塑展室和制作室暂时设列其中。在国家整村推进,精准脱贫政策的指引下, 2016年杨坡村被列为“美丽村庄”的建设项目,杨家老宅子的土坯房全部推倒,原地重建成砖混结构的新住宅。原先栖鹤老人跟随五子军年一家生活在老宅院里,由于军年一家定居于石嘴山市星海镇,所以老人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回来小住数日,进行祭祖和接待亲朋好友,其余时间顺应老人的习惯分别居住在外地的儿孙家,或奔波于杨氏彩塑的工地,直到2016年12月27日老人去世。

杨氏彩塑历史悠久,在杨栖鹤家族中已经传承六代180多年,其艺术风格和所呈现的特征,均为六盘山区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传统彩塑的精华。六盘山的传统文化底蕴赐予了杨氏家族彩塑传承者灵性和聪明才智,家乡的这块黄土地养育了杨氏彩塑传承者智慧和能力,他们用聪明才干,光大文化精神,为宁夏、为隆德的文化经济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杨氏彩塑艺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创作的作品是传承人对理想生活情感化的一种实体性的再现,也是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展现。传承人以深厚的家族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成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保护者。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彩塑艺术的传承中,默默地作出了贡献。

杨氏彩塑的传承和发展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从事的职业氛围密不可分,前三代传承人均以庙宇内的彩塑为表现主体。清朝末期,人们过分依赖于神灵的护佑,倾其全力捐资修建庙宇,塑造神佛像,佛国世界成了人们逃避人间灾难的圣地,寄托着人们对来世幸福生活的追求。“指像做福”成为当时人们颠沛流离生活的最好避难所。再加之彩塑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就地取材,从而为杨氏彩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杨家人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谋生机会,格外勤奋,技艺代代相传。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杨氏彩塑在继承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拓展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吸纳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庙宇神像,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更是一枝独秀。杨栖鹤老人根据民俗民情及神话传说创作的《十二生肖》《武松打虎》《鹿鹤同春》《麒麟送子》等一系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淳朴清新、想象大胆、线条明快、色泽鲜艳、造型夸张、取材广泛、制作精湛,或地域民俗,或飞禽走兽,或阡陌田园,或古今人物,包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生活情趣,绚丽斑斓,多彩多姿,贴切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杨栖鹤老人的作品和他的做人一样,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注重内在修养,深深植根于隆德这片艺术沃土,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自信地迈向神圣的艺术殿堂。伴随着现代化生活不断向前发展,凭借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杨栖鹤一家以他们的赤子情怀,歌唱生活的真善美,鞭打阴暗角落的假恶丑,表现出了民间艺人弃绝浮躁,自强不息的艺术追求。艺无止境,继续努力和锤炼是杨氏彩塑永恒的追求。

4. 杨坡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