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邹 荣 ①
贤龙表弟历经多年搜集整理,集结而成的《宁夏杨氏彩塑》一书即将定稿,嘱托我为本书写点东西。面对厚厚的书稿和他的盈盈期盼之心,我明白他并不是因为我位居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之职,而是我亲历见证了杨氏祖传彩塑技艺在改革开放后纵深发展的全过程。说实话,我非常高兴看到本书的出版,这也是我多年的期盼。
栖鹤舅爷和我祖母是同宗姐弟,我从小从祖母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杨氏家传彩塑技艺艰辛的发展历程和一些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后来,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宁夏隆德县文化馆工作,有了更多机会深层地接触到各种民间传统技艺。1995年初,在宁夏文化厅和隆德县政府支持下,由隆德县文化局牵头,具体由我负责征集一批隆德县极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前往北戴河万博文化城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示大赛。这次展览是隆德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向外界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20余件杨氏彩塑作品参加展览,其中《木香炉》《李白下江南》《武松打虎》《梅鹿送子》《麒麟送子》分别获得不同等级的奖项。通过这次展览,杨氏彩塑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并成为宣传隆德乃至宁夏民间彩塑的一张靓丽名片。
1995年5月,栖鹤舅爷邀我筹划创作两套彩塑作品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献礼作品,分别为《毛主席翻越六盘山》和《马社火》。这两套作品均为系列群雕作品,制作手法反差较大 ,《毛主席翻越六盘山》属现代题材的作品,《马社火》需传统手法塑造,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几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作品立足故事情节,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目前,这两套作品被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作为杨家的外孙,我很荣幸长期目睹见证了杨氏彩塑这门祖传技艺在新时期发展的每一步。在我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期间,我从艺术科学研究的视角对杨氏彩塑加以审视和梳理,在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杨氏彩塑在长期传承发展中,适应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主要体现在:一、创作题材的多元性。民间艺人通常因工作环境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创作题材均较为单一,创新意识不强,但杨氏彩塑传承人恰恰相反,特别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把创新思维作为新时代作品创作的指导思想,并能紧扣时代主题,作品不再局限于庙宇内神佛的塑造。杨子荣、雷锋等一大批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和民俗类的动物和静物都出现在杨氏彩塑艺术创作行列之中。这些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作品既是杨氏彩塑创作题材的突破,又是传统民间艺术市场化运作的有力尝试。二、传承模式的融合性。自2008年杨氏彩塑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几代传承人对传承模式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宁可失传、不可轻传”的祖训,允许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员加入到家族传承体系的行列中来,挑大梁,出成绩。并以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和隆德职业中学为传承基地,面向大学生、中学生传习技艺,收效明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月11日—2月12日,在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宁夏)基地,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杨氏家庭泥塑培训班”,共培训了来自宁夏各地的46名学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三、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性。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杨氏彩塑传承人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家专项经费投资建设的“杨氏彩塑艺术馆”为依托,开发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彩塑工艺品,目前已初见成效。这既为杨氏彩塑产业化发展找到了一条路子,又带动了周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为大力推广和宣传杨氏家传技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栖鹤舅爷于2016年12月因病离世,虽然栖鹤舅爷已经离世,但由栖鹤舅爷倾其毕生心血传承的祖传艺术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传承模式,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都已经具备了驾驭复杂造像的水平和能力。杨氏彩塑技艺在其他几代传承人手中依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我作为晚辈,作为一名民族艺术研究工作者,衷心祝愿杨氏彩塑家传技艺能传承得更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8年于银川
① 邹荣: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化部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