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杨氏彩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倪宝诚 ①

接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杨佳年先生来函,邀我为历经180多年,六代人传承发展的杨氏彩塑,即将付梓出版的《宁夏杨氏彩塑》一书作序。我与杨栖鹤老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在冯骥才先生主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相识为友的,我被其长眉慈目、白鬓飘洒的面孔与仙风道骨的身板所吸引,成为印象深刻的民艺界同道之友,佳年邀我为杨氏祖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艺术专著写序,我既感荣幸,也义不容辞。

若论彩塑之源,应发端于先秦《考工记》一书,《考工记》系春秋时代晚期齐国工匠手工艺技术的总结,西汉河间王刘献,因觉《考工记》尚缺东官篇,乃将《考工记》补入名曰“周礼”。《考工记》按工种分类共划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六大类。“抟”字指用手柔和之意,“埴”字指泥土,“抟埴”一词与“彩塑”现代用语的概念基本相同,足见彩塑的历史渊源流长。不过古人“攻泥”之初,只是为了求生存,制陶器以为熟食,并无现代人之观赏、审美的意识与情趣。至夏王朝建立后,夏以“农”立国,于是重“巫”制,陶业除部落、氏族仍自制外,另由专职制陶奴隶承担,陶器主要用于“雩祀”, “雩”是指天上管理旱涝之神。雩礼是农耕时代一项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礼记》祭法中说要用童女八人边舞边向天呼喊:“雨神啊,请赐给我们雨水吧。”这种典礼仪式古人称之为“雩祀”。

自秦汉以来,彩塑作为神灵偶像崭露头角,地位更为神圣。彩塑发展到汉代,藏传佛教陆续传入中原,历史再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已达巅峰,泥圣杨惠之、画圣吴道子在唐代尽人皆知,“惠之塑,道子绘”是流传至今彩塑艺术界的美谈。话说到此,我突然想,唐代泥圣姓杨,当代宁夏隆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栖鹤先生也姓杨,难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彼此之间还有点宗亲关系吗?遗传基因绝非笔者关注的问题,而做人的心态,彩塑作品的艺术风格竟也如此相像,却使我感到惊奇与由衷地赞叹!

纵观杨氏家族作品,如果加以评论的话,我以为用三个字即可概括,即真、善、美。真者“诚”,诚心塑佛,佛在我心中。求真乃道家之本,真必善。善者心安,心安者悦则寿。杨氏彩塑重在神韵、神似,以线塑形,线如行云流水,重本真,根植于彩陶文化。所形成的以中原为核心的传统绘画理念写意,重神韵 ,扩而言之,即国人之民族精神也,杨氏彩塑作品大俗大雅,我谓之:真善者势必构成大美!

彩塑艺术与时俱进,发展至现当代,彩塑陶烧的儿童哨子玩具在岁时节令中的突显其新的社会功能,不可或缺的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彩塑儿童玩具属于吉祥文化范畴,兴于汉唐,盛于宋明,振兴于现代中国。眼下吉祥玩具遍布祖国大地,团圆幸福、强国富民、国防现代化是现代泥玩的共性主题。

序言信笔拈来,直抒胸臆,实话实说,恰如童言无忌。我才疏学浅,对历史知识学习不够,尤其对国学更属无知,无知无畏,东拉西扯,唯我心真诚,尚有错误,敬希指正。

希望杨氏公司更上一层楼,再创新辉煌!

戊戌年农历三月黄道吉日

① 倪宝诚:民俗学者,擅长连环画、年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资深研究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曾获文化部“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术著作《淮阳泥泥狗》《大河风》荣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