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文札记三则
一 叔多父簋铭“师父孙=叔多父”
叔多父簋(《集成》4004—4006)为西周晚期铜器,其铭云:“师父孙=叔多父作孟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该簋一般认为是叔多父为其妻孟姜所作器。
铭中“孙=”之“=”多认为是误衍,如杨树达先生谓:“孙下有重文,义不可通……余疑此文只当作孙字,以古器铭文恒有子子孙孙字,故铸器者误作孙重文耳。”[1]近钱益汇、杨晓能先生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所藏叔多父簋(即《集成》4004原器),进一步申述误衍之说。[2]
若联系其他铭文中的有关辞例作通盘考虑,“孙=”之“=”其实不必看作是衍出之符,将其理解做“孙孙”的重文也是可以讲通的。
春秋早期器邾讨鼎铭(《集成》2426)云:“邾讨为其鼎,子=孙=永宝用。”其中“孙=”本作“”形,“孙”写作“”。巧合的是,“”又见于新公布的郳公镈铭,所在辞例为“余有融之孙郳公父”,乃器主自述身世之语。周亚、董珊、李家浩诸先生都曾撰文对镈铭做了全面、深入讨论,为准确理解铭文内容提供了良好基础。[3]关于镈铭“”字,董珊先生所作摹本及释文均作“子”,可能有误。从周亚先生文所附拓片及摹本看,此字释作“”应该是准确的,李家浩先生文亦采用此隶释。周亚先生将镈铭该字与邾讨鼎铭“”进行联系,认为是一字,镈铭“孙”应该读为“逊孙”,“意即恭顺的子孙”。李家浩先生对该字的读法有不同理解,他说:
按周氏的说法很有道理,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读为“曾孙”。上古音“孙”属心母文部,“曾”属精母蒸部,精、心二母都是齿头音,蒸、文二部字音有关。沈培有文论及蒸、文二部字音有关的问题,大家可以参看。于此可见,“孙”“曾”二字古音相近,可以通用。秦骃玉版铭文有“有秦曾孙小子骃”之语,与镈铭“有融曾孙郳公父”文例相似,可以参考。此处的“曾孙”是指孙之子以下的统称。
李先生所说十分可信。受此启发,我们认为叔多父簋铭“师父孙=叔多父”之“孙=”亦应释为“孙孙”,读作“曾孙”。“师父曾孙叔多父”,在文例上正可与郳公镈铭“有融之曾孙郳公父”相比拟,后者多出之“之”,为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词,或可省略。
李家浩先生已经指出,郳公镈铭所谓“曾孙”是指孙之子以下的统称,我们所讨论的叔多父簋铭“师父曾孙叔多父”之“曾孙”当亦作如此理解。李先生在其另一篇文章中,曾对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曾孙”的语义做了详细论述,指出“曾孙”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孙子的儿子,一是对曾孙以下的统称;并引《诗·周颂·维天之命》“曾孙笃之”郑笺所谓“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等资料,论证仆儿钟(《集成》183,春秋晚期)、三儿簋(《集成》4245,春秋)等器铭中的器主自称之语“曾孙”均应是指曾孙以下的统称。[4]所言均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