邿子姜首盘[1]铭“于终有卒”新论
《文物》1998年第9期公布了山东长清仙人台古邿国墓地发掘的相关情况,其中五号墓出土青铜器共41件(组),所出一件青铜盘内底部有铭四十余字。[2]方辉、李学勤、邓佩玲诸先生先后对盘铭做过考释[3],今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讨论。
盘铭采用李学勤先生隶定,今转录如下:
寺子姜首,(及)寺公典,为其盥盘,用祈眉寿难老,室家是保,它[它]熙熙,男女无期,于终有卒,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不用勿出。
盘铭中“于终有卒”一辞,在已有的金文嘏辞材料中尚属首见。方辉先生考释说:
“冬”同“终”,意即终老、寿终。……“卒”通“崒”。《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郑笺:“崒,危高也”,又曰:“嵟,高也。”徐锴曰:“崔嵬,高也。今俗作崔,省厂也。”知卒有高之意。高古有崇高、尊贵之义。……于终有卒,既能高寿,又能获得尊贵和荣耀。
方氏此论辗转为说,实难令人信服。后邓佩玲先生指出盘铭“于终有卒”与《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在意义及结构上均相当接近,允为卓识。邓先生引古书训释训“于”为“大”,而“大”有“善”“美”之意,盘铭“于终”即《诗》之“令终”,亦即金文习见之“灵终”。这些意见都是可取的。盘铭的“卒”对应于《诗》“令终有俶”之“俶”,而“俶”训“始”,“卒”训“终”“已”“竟”皆为常诂,盘铭“于终有卒”则应理解为“于终有终”,然而颇为不辞。但邓先生强为之做解,说古人以为有始有终,终则复始,“终”与“始”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终”“俶”“卒”三词意义相同,“于终有卒”实乃“终”之重言。我们实不敢苟同此说。若将盘铭“卒”理解为“终”义,“于终有终”在汉语语法上很难成立不说,古代典籍也从未见有此种用法。
《孙子兵法·势篇》:“以利动之,以卒[4]待之。”其中“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后世注本也都采用此说。清代大学者俞樾对此“卒”字曾做过考辨,其文曰:
卒字疑诈字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对言,是其证也。此言敌之未至,则以利诱之,使之从我;及其既至,又必出奇,乃能制胜也。僖三十三年《公羊传》:“诈战不日”,何休注曰:“诈,卒也,齐人语也。”是齐语诈、卒声相近。孙子本齐人,其言诈如卒,故误为卒耳。[5]
郭在贻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曾撰文对俞氏此说表示赞同,“按俞说既有内证,复佐之以旁证,颇为允当,似可从之”[6],言“似”表示郭先生对俞说尚存疑虑。后许威汉先生进一步证成此说,并揭示出俞氏这一训释所带来的语言学上的意义。[7]
由上述可知,在齐语中,“诈”“卒”声音相近,而“诈”从“乍”得声,我们认为,邿子姜首盘铭“于终有卒”之“卒”也应读为“乍”。关于古邿国地望问题,现在尚有分歧,但其自古即为齐系小国,地域范围不会超出齐鲁故地,这是可以确定的。邿人在语言上受地域相接近的强势大国齐国的影响自不待言。在金文中“乍”用为“作”,为习见用法,其例甚夥,不烦举。“作”有“始”义,古书常见,兹略举数例:
《诗·鲁颂·》:“思马斯作”,毛传:“作,始也”。
《书·盘庚》:“先王不怀厥攸作”,孙星衍引《诗》传云:“作者,始也。”[8]
《广雅·释诂一》:“作,始也。”王念孙《疏证》云:“作者,《鲁颂·篇》‘思马斯作’,毛传云:‘作,始也。’作之言乍也,乍亦始也。《皋陶谟》‘烝民乃粒,万邦作乂’,作与乃相对成文,言烝民乃粒,万邦始乂也。《禹贡》‘莱夷作牧’,言莱夷水退始放牧也。‘沱潜既道,云梦土作乂’,作与既相对成文,言沱潜之水既道,云梦之土始乂也。”[9]
因此,盘铭“于终有卒”即“于终有乍(作)”,相当于“于终有始”,这样不仅与《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在意义上极为一致,也与古人观念中终而复始,追求生生不息、长生不老等思想完全吻合。
综上所述,齐系铜器邿子姜首盘铭“卒”当读如“乍”,与典籍记载齐人言“诈”如“卒”可相互印证,从而更为有力地证明了俞樾将《孙子兵法》“以卒待之”读为“以诈待之”的正确性,而正“卒”为“诈”也为我们揭示了《孙子》一书的战略思想核心,意义十分重大。古人关于“齐人言殷声如衣”的记载,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古齐语方言资料,而齐人言“诈”如“卒”则具有同等价值,因为有了出土材料的佐证而显得更加真实、可靠。
原载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 或称邿公典盘,此从李学勤先生定名,见《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载氏著《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267页。
[2]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3] 方辉:《邿公典盘铭文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邓佩玲:《新见金文嘏辞“于冬又卒”探论》,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第208~215页。
[4] “卒”字有版本或作“本”,学者多认为是形近致误。
[5] (清)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中华书局,1956,第8页。
[6] 郭在贻:《古代汉语词义札记》,《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
[7] 许威汉:《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说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8]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第103页。
[9] (清)王念孙著,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