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德国公海舰队的悲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进军大西洋

(一)

对每个战略据点——不论好坏——的坚守与战略防御,都是为了夺得制海权,即控制海上通商道路。

北边有一条通商要道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那就是从丹麦、瑞典和挪威起,途经卡特加特海峡(Kattegatt)和斯卡格拉克海峡并经由设得兰群岛(Shetlands)进入大西洋的通商要道。有人会想,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劣势战略据点,使我们将“魔爪”伸向我们所能企及的最后一条通商要道。他们还会认为,对制海权的渴求正与防御作战计划的目标相符,这也许足以给我们的海上作战计划指明方向并推动进攻计划。

战争总司令部的领导层却有不同看法。我们允许丹麦人封锁贝尔特(Belt)和松德海峡(Sund)的出口,我猜想,还为他们对我们在波罗的海制海权进行保护表示感谢,就好像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安全并不单建立在德国海军的基础之上,就好像一旦失去德国的支持,丹麦的力量与意志不会瓦解似的。

封锁贝尔特海峡对卡特加特海峡海上贸易路线的影响更为深远。这条海上路线经过贝尔特海峡封锁线的背面,脱离了我们的掌控。在丹麦中立的幌子下,英国甚至不需要出动一只渔轮,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无偿获得这条通商要道。

换言之:

尽管英国对于自己于战争之初所拥有的战略据点感到满意并因此保持防御态势,英国还是利用“贝尔特封锁”将“丹麦”这一战略位置拉到了自己这边,从而能够将其封锁线向前推进到基尔运河。

我们并没有看出封锁贝尔特海峡和延伸封锁线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少战略上没有进行评估。因为我们只是从战役本身出发来制定战争策略,而没有深究背后的战略背景。

(二)

德国的战略进攻计划——将海军舰队从狭小的德意志湾解放出来——是必须将贝尔特海峡重新打开,并就丹麦水域的使用和北边通商要道的控制权与丹麦达成协议。在英国通过政治手段夺取了上述战略据点后,该计划变得更有必要。

实际上,这一计划在战略上是进攻性的。只要通过贝尔特海峡,打破英国的封锁,我们就开始行使制海权了。不管英国争不争夺这一位置,结果都一样。英国越少反抗,这个战略据点就会越快落入我们手中。战略与战术相互配合带来硕果,因为所有的战术都是以战略为依托的,也就是夺取战略据点。

如果说每一个战略进攻计划都是为了优化战略据点,那么在多大程度上算是优化,就有待商榷了。我们的重要优势只有以下几个。

通过与丹麦达成协议,我们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钥匙。我们能够从北边的松德海峡和贝尔特海峡对其进行掩护,防止其受到英国的袭击,从而保护波罗的海。倘若不考虑波罗的海,我方海军便进退自由。[2]只要对北欧各国施压,提高我们的政治声誉与影响力,北方的交通要道便会落入我们手中。最终,我方海军舰队在卡特加特海峡立足,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并为争夺大西洋开拓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