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测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当今世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理念深入人心,经营路线由市场需求溯及企业生产。对外贸易是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代言人,贸易变化对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均有深刻影响。我们知道,中国对外开放的动机之一即在于通过贸易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外贸易的存在与发展,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等不同渠道,影响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行为,引起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国际市场竞争以及产业增值情况的变化,使得产业升级在不同角度得以展现。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3.2.1.1 市场供求机制

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这一变化与市场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开放经济下,产业发展会在国内、国外两种市场配置资源,也直接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使得市场供求机制发挥得更加透彻和深入。众所周知,一国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与该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可以打破资源瓶颈及某些市场垄断局面,通过市场机制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配置资源,进而不断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对外贸易使市场交易内容丰富,交易范围扩大。亚当·斯密在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时指出,对外贸易为一国剩余产品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市场出路。当本国劳动产品过多而其价值无法在本土市场上实现时,参加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这是贸易利得的一种重要表现。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出现了产能过剩,如水泥、钢铁、焦炭、汽车、电解铝、纺织品等,这些产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需求弹性有限,而大量生产却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在国内市场无法全部消化的情况下,出口是很好的选择。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总是存在某些生产要素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狭小是原因之一。出口产品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必然直接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加以利用或者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使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资源得以开发,劳动者得以充分就业,机器、设备、厂房的开工率得以提高,这些便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表现。与此相反,每个国家也必然存在某些生产要素稀缺的现象。进口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本品,如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有形货物,还包括技术、熟练劳动者、管理知识等广义的生产要素。因此,当一国经济发展受到稀缺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时,便可以通过进口资本货物、雇用国外熟练劳工、聘请国外企业管理人才、购买专利或技术等,补充本国稀缺生产要素。一般来说,由于这些进口的生产要素都是国内所稀缺的,边际生产效率会较高,这些要素与国内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就会对产业发展做出较多贡献。

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运行,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弹性会增大,风险更大、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配置,涉及供求变化、价格波动、竞争强弱、风险高低等运行机制及作用机理。对外贸易通过供求机制影响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波动信息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市场价格波动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促进竞争和合作,影响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国际市场上买卖双方、买者间、卖者间都会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展开竞争,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会展现得更加充分。对外贸易实现了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同台竞技,持续的竞争将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高效率企业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强化国际竞争能力。这对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及服务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素质、提升产业效率。

3.2.1.2 反向阻碍效应

前面提到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的正向刺激和影响。实际上,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同时,逆向掣肘与摩擦也会起到反向阻碍效应。

其一,尽管从全球经济来看,贸易自由化对生产力提高有好处,但贸易自由化也是一个淘汰非最优化组织和部门的过程,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某些国家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其二,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加,原有贸易格局被打破,贸易直接利得和间接利得需重新改写。贸易摩擦是贸易增长的必然反应,给产业发展带来阻力。其三,对外贸易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国内薄弱行业压力增大,要在国家保护之下才能生存,这导致贸易壁垒或明或暗地持续存在下去,贸易自由化并非一帆风顺,也会影响产业升级的进程。其四,出口贫困化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产业升级的绊脚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一国的初级产品或传统商品过度出口,贸易条件会走向极端恶化的状态,微薄的贸易利得超过了出口数量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国际购买力水平降低,净福利水平出现恶化,贫困化增长会阻碍产业升级。其五,国际分工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状态,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上联系起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专业化和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强制地使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较大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较少,风险较大。也就是说,尽管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有利于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全球生产力,但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各国的地位并不平等,个别行业出现的低端锁定现象会影响到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

当然,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其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有目共睹,无论从市场活跃度和经济规模看,还是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与老百姓的切身体验看,中国都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改革开放的成就远远大于逆向影响。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对外贸易使得交易主体遍布全球,对外贸易带来鲶鱼效应,促进了竞争效应的深化。竞争会打破垄断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思路,强化市场化行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增进社会福利,也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内在动力。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和运行,也促进了中国国内产业发展的日益成熟,较为典型的有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竞争国际化愈加明显,国际市场给诸多企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更多挑战。消费者、企业等各类组织将拥有更多选择,资源配置的路径更多更广,要想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提升。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势产业的成长壮大源自企业的自我加压、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而这种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挥得更加充分。竞争会成为企业不断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动力,通过竞争能够保持产业活力。迈克尔·波特也认为,不管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还是来自本土竞争者的压力,都能使企业更具活力,迫使企业不断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总体来看,市场竞争能够削减寻租机会、减少串谋等非市场力量所带来的负向社会成本,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帕累托改进。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对外贸易加速了商品生产,扩大了交换范围,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加速了国内外市场各要素的关联和耦合,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作用。一些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进程充分显示,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发展对外贸易,把国际先进的生产力转化为国内的生产运营能力,利用产业传导机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发展及优化升级。

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产生连锁反应。当前各国经济发展都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进行,各国经济均是由多种产业有机结合构成的。产业之间是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的存在,每一个部门都要在投入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产生关联,依据其关联方向可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两种类型。前向联系是指某产业吸收另一产业的产出作为投入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后向联系是指某产业产出作为另一产业的投入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若对外贸易部门所在产业是“关联效应”突出的主导产业,那么通过波及扩散就会出现显著的“乘数效应”,带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部门的联动发展,最终会循环反复地带动各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从关联效应上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时首先应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发展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推动下,该国的出口产业慢慢壮大为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产业。而这一产业的崛起,必将带动一大批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利用其产出作为投入,可以带动其后续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带动向其提供投入的前续产业的发展,这便是产业连锁反应。因此,出口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推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推进及整个国家经济走向繁荣。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范围的扩大加速了规模经济的出现,对产业升级在成本降低、效率改善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让一国的剩余产品通过交换实现价值,也就增加了各国的福利。同时,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努力增加生产,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马歇尔则将由于市场扩大带来的分工细化及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马歇尔认为如果厂商的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且是可逆转的,那么,产量的增加,将导致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产量减少后,平均成本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这种产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节省而产生的经济效率,就成为厂商的内在经济或内在规模经济。他认为由于企业扩大不动产,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从而在相对低廉的成本上增加了产量,同时他系统论证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马歇尔认为国际贸易使一国的市场扩大,厂商通过提高产量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厂商在寻求差异产品的过程中增加了产品的品种数量,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因市场需求扩大),专业化分工更加深化,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规模生产使更高效、更专业的设备使用成为可能,而此类设备若用于小规模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则是不经济的(成本高);企业大规模雇用生产要素时,在与生产要素供应者谈判时,更有机会获得“数量折扣”,进而降低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此外,某些行业的大规模生产能加大副产品的使用率,拓展相关辅助设备的使用,从而使大规模生产的厂商节约成本,专注于生产运营,提高效率。

简单地说,规模经济是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或者可以说,产出的增加速度快于成本的增加速度。由于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到生产规模的影响,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随之增加,平摊下来,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平均成本会下降。随着产量的增加,递增的规模报酬逐渐会达到最优,即最佳规模。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即规模报酬递减。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存在规模经济。具有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公司、大企业,多集中于设计、研发、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例如家电、汽车、钢铁、计算机行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产品只有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和配合,企业的规模经济才能实现,才能完成惊险的一跃。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社会需求大的商品进行大规模生产在现实中才可行,而需求小、差异大或交易费用高的商品,几乎不可能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但随着时代迅速变化,对外贸易发展使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覆盖面大幅增加,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定制生产与服务等部门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规模经济所能涉及的行业、企业越来越广,在促进产业发展、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方面定会大有作为。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对外贸易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贸易背后必然隐含着技术、知识、思想、文化的传播。对外贸易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化,比如准时生产、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也可以促进居民生产生活意识的转变,比如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等。这些变化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本品的输入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而推进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拥有先进技术的贸易方,尽管并非有意传播产品的技术内涵,但在对外贸易或相关经济行为中,相伴地产生了“溢出效应”现象。生产运营所用的资本品和中间品,会直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效率,这是企业进口的直接目的。应该看到,随着操作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隐性的知识和技术也会转移,这些知识和技术将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与制作的能力。在进口贸易中,进口国通过对进口商品的逆向拆解与组装、技术模仿与再造,研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这个过程要比发明创造需要的资源更少、时间更短,风险更小;在出口贸易中,国外需求者会对产品提出更多要求,出口国可以通过不断满足国内外差异化需求而改进生产过程,使生产更具柔性和弹性。另外,国际贸易使各国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压力的存在,也迫使企业更精于生产经营,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并不断寻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竞争也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传播,企业通过技术模仿和竞争提升了差异化模仿能力和产品创新的概率。

还应该看到,当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导致产业规模扩大时,知识外溢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个过程为:进出口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技术提高→知识外溢→其他厂商模仿→全行业知识积累→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新积累。一方面,大量厂商集中容易促进专业化供应商的形成,当供应商集中时,容易形成密集的供应网络,各企业在设备、服务、劳动力等方面更易于获得及建立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大量厂商的集中使它们更容易互相学习和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各种信息、构想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企业不断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进行研究,加速知识、技术外溢,更容易出现创新行为。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溢出方向也更加多元化,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也变得更具国际竞争力。

当然,阿罗提出的“干中学”是对知识溢出很好的论证,落后的国家或行业通过边干边学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国际贸易在互通有无和知识外溢中起着重要作用,每种进出口商品都隐含着其贸易伙伴的知识、技术及研发成果,这种知识外溢会推动产业沿着高技术化、资本密集化以及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行业内及行业间的衍生与扩散。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地理学第一定律提到地物之间的相关性与距离远近有关,一般来说,当距离越近时,地物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大。这种相关性可以借用到经济活动中来,当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之间距离越近时,其相关性也会随距离缩小而增强。在对外贸易中,这种空间邻近效应是存在的,结合产品空间理论,对外贸易产品是综合要素禀赋的集合,产品距离越近越相似,综合要素禀赋就容易在产品之间转换选择,产业升级就越容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空间,反映了既有产品与潜在周边产品之间的关联关系、稀疏程度和距离远近,也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幅度。

任何经济活动为降低风险,都是在较为熟悉的领域组织资源,信息、人力、设施、技术、管理等任何投入要素越相近,组织成本就越低。在对外贸易中,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企业往往在经营中会优先采用同心多角化、水平多角化、垂直多角化等战略,以避免资源过度分散。空间邻近效应能够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也能降低风险行为对产业发展的损害程度。微观主体的邻近效应行为汇聚到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也会出现类似选择,产业发展及宏观经济都是在延续一定惯性下寻求创新与突破。不同国家(地区)产品构成全球产品空间,各主体可以探寻产品间的耦合关系,在邻近产品间寻找分工与协作的可能,探寻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增加产品间升级的机会。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分工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分工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超越了国家(地区),便产生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一国(地区)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对外贸易的基础。亚当·斯密以手工业为例,证明了分工在提升生产率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分工细化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大小的制约。对外贸易能够大幅度拓展市场交易内容和交易范围,所以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会带来分工深化和生产率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思想代表了国际贸易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初意识形态,市场需求大则会激励分工深化,市场扩大与分工深化互动发展,促进生产率提高,促进产品创新和专业化生产,增加国民财富,诱发需求扩张,进一步促进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又进一步深化劳动分工,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产业向高级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通信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新,促使经济革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产业革命对国际分工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产品也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生产流程更加碎片化和国际化。产品内分工提高了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使各国(地区)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增强。产品内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分享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产品内分工是在产品工序流程层面进行的分工,其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或工序,在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更偏向于专业化发展。同时,多层次的示范与模仿、市场竞争与合作、生产独立与关联以及要素流动效应等促使效率提升与知识外溢,这些都会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跨国公司的普遍存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示范和溢出影响,也有助于产业升级。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上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产业升级有了独特的视角:由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达国家掌握着知识、技术密集型环节,对高附加值的环节驾驭力强,在全球范围内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协调与治理能力强;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少,对贸易条件的控制力与产业分工层次的调整能力弱。发展中国家要突破价值链环节的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在国际分工的深化背景下仍有机会,如通过生产要素的高级化不断实现能力积累,依据产业的技术、管理、理念的差距与价值链的升级形式,选择不同的升级策略,实现产业升级的跨越发展。当然,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而言,还要注意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协调发展。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贸易产品背后的引致需求,对外贸易背后的要素流动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转移,要素流动与贸易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贸易规模及贸易方式的变化会影响要素流动的变化,贸易及要素流动改变了一国内部资源禀赋状况,从而使各类要素成本降低,价格差异缩小,这种或竞争或互补的关系,使产业发展比在封闭状态下更迅速。

贸易是生产要素的载体,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背后都承载着品牌、技术、经营网络、人才等高质量生产要素,中国经济在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要素流动促进了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的发展,也加速了竞争效应和关联效应的实现。一个产业所能拥有和使用的高质量要素越多,产业升级越有潜力。贸易发展刺激了要素流动,并通过前文提到的“干中学”、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不断储备产业升级的力量。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机制、竞争效应、规模经济、产业关联、知识溢出、国际分工、要素流动等都比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加活跃,资源配置方式也更加多样,这些影响机制对产业升级产生激励。总体上看,对外贸易发展通过诸多影响机制,会促进高效率部门的崛起和产业转移,会促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在产品空间方面会促进产品转移跃升能力提升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在生产分工方面会促进增值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活跃力量,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将其作为研究内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国际竞争、规模经济、产业关联、知识溢出、分工深化等效应,虽然在某一视角下某种效应的影响更加突出一些,但并不是说此效应仅仅会影响单一视角的产业升级。所有效应都是嵌入市场机制平台中相互影响的,不是孤立的,现实经济中,各种效应往往交织在一起,不便分割对待,这里由于研究需要仅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归纳,见图3-1。

图3-1 基于对外贸易的产业升级影响机制

综上,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往来的扩大和生产分工的深化,产业升级涵盖的内容也有新的拓展。本章首先对基本概念如对外贸易、产业升级进行阐述,重点对本书主题下的产业升级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四个方面的产业升级特点各异:产业演进思路更宏观、更直观,经济效率思路更管理化、更微观化,产品空间思路抽象化与可视化并存,生产分工思路则更加纵向化、全球化。其次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最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溢出效应、空间邻近效应及国际分工等方面,切入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理论上,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运行的大背景下,通过诸多影响机制对产业升级在结构演进、要素配置、竞争优势及产业增值等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中,外贸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如何,得用实证方法逐一检验,接下来的几章进入本书的实证分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