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两个重要目标,分别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以及“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不断推动多重效益森林碳汇交易,既是世界各国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携手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增汇减排承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中明确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的五大方式之一。它为推进政府、企业、公众更广泛、更灵活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的行动中,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辟了新的方法和路径。如何更好地发掘和释放森林碳汇不可忽视的减贫潜力,日益得到了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困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其中,积极推动森林碳汇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在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做出表率、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构建起“大扶贫”工作格局,推进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双赢的创新实践,积累了经验和典型案例。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主要集中在边远贫困地区,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但作为市场机制主导的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碳交易,很难自动关注和达成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的社会扶贫核心目标。因此,深入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理论与实证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如何促使森林碳汇市场及其项目开发更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的相关研究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非常高兴看到由曾维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完成及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专著《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一书出版。本书立足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扶贫双赢的战略高度,在从理论上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剖析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区域和个体减贫的作用机制,厘清了森林碳汇扶贫利益相关者及其基本利益诉求,诠释了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现状、经验与挑战的基础上,选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既已陆续实施,并完成前期造林或再造林的森林碳汇项目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森林碳汇项目社区农户持续参与意愿、行为选择与参与障碍、精英带动与精英俘获、民族传统习俗与森林碳汇商业文化适应性、农户扶贫效应感知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创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和验证了典型项目开发的阶段性综合扶贫绩效,提出了以关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为核心理念的森林碳汇扶贫发展思路、政策框架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全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论证有力、资料翔实、结论科学,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于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和扶贫双重功能有着特殊、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一部理论研究与实践前沿紧密结合的力作,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的前瞻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对森林碳汇越发深入的研究中,已日益紧密地将森林碳汇与反贫困直接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专注于扶贫视角下的森林碳汇研究仍相对匮乏,森林碳汇扶贫研究仍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新议题。该研究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的减贫潜力,促使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向更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转型。这既是贫困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亦是森林碳汇研究、生态补偿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科交叉性。
第二,研究视角新颖,拓展了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将森林碳汇扶贫视为贫困研究和生态补偿研究的一个交叉点,率先提出了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森林碳增汇与扶贫的权衡关系这两大深入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分析框架,弥补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不足,对深化森林碳汇扶贫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之功。
第三,研究内容富有创新性,研究方法有突破。强调不能片面将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扶贫项目,突出充分尊重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户主观意愿和价值判断,率先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双赢目标,紧扣森林碳汇扶贫的本质特征,对森林碳汇扶贫实践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论述性探讨居多、实证研究较少,定性阐述为主、定量分析缺乏等研究不足之处,为西南民族地区乃至中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双赢的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科学证据。如积极关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开发设计了农户对传统文化和以森林碳汇项目为载体的现代商业文化认同测量量表,识别了农户适应策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森林碳汇项目扶贫效应典型的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性与滞后性等特征,首次构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森林碳汇项目扶贫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便捷的动态评价方法。率先将情景风险引入农户扶贫效应感知价值理论模型中并得到验证,建模揭示了农户对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扶贫效应感知价值与其支持项目后期运营意愿的关系。
森林碳汇扶贫研究作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绿色减贫、生态扶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前沿的重大课题。国际应对气候合作谈判、新时代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与森林碳汇实践的深入,以及依托不同类型森林碳汇项目、瞄准相对贫困人口的森林碳汇扶贫的推进等,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积极持续关注、参与和推动,不断深化研究和扩大成果分享,为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森林碳汇更多更好地惠及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黄承伟
2019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