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何”系特指询问句

《五灯》中“何”及由“何”参与组成的双音节形式所构成的特指问句最多(6488次),我们将疑问代词“何”及由“何”组成的复音形式“如何、云何、若何、何者、何等、何物、何方、何所、何在、何故、何以故、因何”等所构成的询问句称为“何”系特指询问句。“何”系特指询问句的主要疑问焦点是“何”或“何”的双音节形式。

一 “何”字句

“何”字句是指以单音形式“何”构成的特指询问句。“何”是上古汉语中最主要的疑问代词,使用频率最高。《五灯》“何”询问句共出现954次。我们根据“何”的句法功能进行分类,同时兼顾其语意分布。

(一)作定语

“何”询问句中“何”的主要句法功能就是作定语,共出现597次,占“何”询问句的62.6%。“何”用于修饰N,相当于“什么”“什么样的”,可用于询问情状、处所、人、时间、数量等,其中“何”以询问情状为常,346次。例如:

(1)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卷一《释迦牟尼佛》,6)

(2)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土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卷一《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31)

(3)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卷一《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36)

(4)师曰:“老宿有何言句?”曰:“说则千句万句,不说则一字也无。”(卷三《龙山和尚》,185)

(5)问:“云自何山起?风从何涧生?”师曰:“尽力施为,不离中塔。”(卷八《安国慧球禅师》,453)

由“何”构成的用于询问处所的短语有“何处”(119次)、“何方”(12次)、“何所”(26次)等,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6)师曰:“何处有无口底佛?”曰:“只这也还难。”(卷八《枣树二世和尚》,496)

(7)沙问:“何处人?”师曰:“邢州人。”(卷四《雪窦常通禅师》,246)

(8)上堂:“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卓拄杖曰:“水流黄叶来何处?牛带寒鸦过远村。”(卷二十《净慈彦充禅师》,1388)

(9)沩问:“上座桑梓何处?”师曰:“西川。”(卷一八《中岩蕴能禅师》,1207)

(10)师曰:“作用何处见有佛?”曰:“争奈狼籍何?”(卷八《报国院照禅师》,483)

(11)僧问:“佛在何处?”师曰:“不离心。”(卷四《长庆大安禅师》,192)

(12)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卷三《大珠慧海禅师》,154)

(13)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卷七《龙潭崇信禅师》,370~371)

(14)又僧问:“一佛出世,震动乾坤。和尚出世,震动何方?”师曰:“甚麽处见震动?”(卷十《清凉泰钦禅师》,575)

(15)丈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从岭南来。”(卷四《黄檗希运禅师》,188)

(16)师问:“何方来?”曰:“河南来。”(卷四《卫国院道禅师》,197)

(17)僧问:“心法双亡,指归何所?”师曰:“郢人无污,徒劳运斤。”(卷三《章敬怀晖禅师》,153)

“何”作定语询问人,出现80次。例如:

(18)僧问:“师登宝座,接示何人?”师曰:“如月赴千溪。”(卷六《投子感温禅师》,327)

(19)问:“白浪滔天境,何人住太虚?”师曰:“静夜思尧鼓,回头闻舜琴。”(卷八《凤凰山强禅师》,479)

(20)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卷二《西域崛多三藏》,83)

(21)曰:“未审是何人成佛?”师曰:“是汝成佛。”(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10)

(22)又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山曰:“左搓芒绳缚鬼子。”(卷十《天台德韶国师》,566~567)

以“何”为中心用于询问时间的短语有“何时”(9次)、“何时节”(3次)、“何日”(1次)等,共出现13次。例如:

(23)阳问:“甜瓜何时得熟?”师曰:“即今熟烂了也。”(卷一四《兴阳清剖禅师》,877)

(24)师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卷一二《石霜楚圆禅师》,705)

(25)问众曰:“世尊灭度,是何时节?”众曰:“二月十五日子时。”(卷八《瑞峰志端禅师》,490)

(26)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卷一五《雪窦重显禅师》,995)

“何”作定语,还可以询问数量。仅1次。如下:

(27)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卷二《牛头山慧忠禅师》,65)

(二)作宾语

“何”作宾语的询问句共出现271次,可以作介词或动词宾语,用于对人、事物、处所、方式等的询问。

1.作介词宾语

共出现212次。其中“何”有81次作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放在“以”后(56次),也可以放在“以”前(25次)。“何”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例如:

(28)祖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卷一《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34)

(29)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曰:“般若以何为体?”(卷四《大慈寰中禅师》,193)

(30)曰:“已事未明,以何为验?”师抗声曰:“似未闻那?”(卷七《鼓山神晏国师》,409)

(31)一问:“如何是道?何以修之?为复必须修成,为复不假功用?”答:“无碍是道,觉妄是修。道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都尽,即是修成。”(卷二《圭峰宗密禅师》,109)

作介词“将”的宾语,48次。“何”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例如:

(32)师曰:“夏在甚处?”曰:“资福。”师曰:“福将何资?”曰:“两重公案。”(卷一五《北禅寂禅师》,954)

(33)问:“圣君御颂亲颁赐,和尚将何报此恩?”师曰:“两手拓地。”(卷一五《育王怀琏禅师》,1006~1007)

(34)僧问:“达磨西来,将何传授?”师曰:“不可总作野狐精见解。”(卷一九《径山宗杲禅师》,1277)

作介词“从”的宾语,位于“从”之后29次。“何”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句意往往体现的是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状态等方面的变化,比如“来”“去”“出”“入”“起”“生”“得”等。问句的S一般都出现,有时对话双方对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已达成某种共识,S则可以省略。

(35)祖问曰:“汝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卷一《十祖胁尊者》,19)

(36)问:“万法从何而生?”师曰:“从颠倒生。”(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88)

(37)问:“僧讲甚麽教法?”曰:“《百法论》。”师拈杖曰:“从何而起?”曰:“从缘而起。”(卷四《大随法真禅师》,238)

“何”作介词“从”的宾语,也可以出现在“从”之前,询问处所,仅出现1次。如下:

(38)……自是明每山行,师辄瞰其出,虽晚必击鼓集众。明遽还,怒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卷一九《杨歧方会禅师》,1229)

作介词“因”的宾语,“因何”皆作状语,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出现19次。例如:

(39)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曰:“我非一切众生。”(卷三《兴善惟宽禅师》,166)

(40)汝既有如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取?因何却随他向五蕴身田中鬼趣里作活计?直下自谩去。(卷七《玄沙师备禅师》,395)

作介词“为”的宾语,可位于“为”后(4次),“为何”用于询问原因;也可位于“为”前(11次),“何为”用于原因、目的等。例如:

(41)师曰:“额上珠为何不见?”僧无对。(卷七《香溪从范禅师》,390)

(42)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学人为何却无?”师曰:“为汝向外求。”(卷七《普通普明禅师》,431)

(43)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卷一《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36)

(44)曰:“禅者何为而散?”师曰:“击鼓自集。”(卷八《圆通缘德禅师》,517)

作介词“凭”的宾语,出现7次,询问事物,“何”相当于“什么”。询问句的S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有时S、P皆可省略,前提是对话者双方已有共识。例如:

(45)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卷三《鹅湖大义禅师》,164)

(46)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门还得拜也无?”师曰:“有一人不求进。”霜曰:“凭何?”师曰:“他且不为名。”(卷六《大光居诲禅师》,303)

作介词“自”的宾语,10次。“何”用于询问处所,多用于询问人或事物来自什么地方,也可以问出处,询问句的S皆出现。例如:

(47)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51)

(48)或问:“南宗自何而立?”曰:“心宗非南北。”(卷二《安国玄挺禅师》,66)

“何”有2次作介词“于”的宾语,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49)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当于何求?”师曰:“村人跪拜石师子。”(卷一四《白马归喜禅师》,879)

2.作动词宾语

“何”作动词宾语共出现59次,其中在V前出现53次,多用于询问事物,少数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或“什么地方”。例如:

(50)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卷五《招提慧朗禅师》,267)

(51)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卷一○《清凉文益禅师》,560)

(52)清曰:“如何是古佛心?”师曰:“再许允容,师今何有?”(卷一一《风穴延沼禅师》,672)

(53)大慧曰:“居士见处,与真净死心合。”公曰:“何谓也?”(卷一八《丞相张商英居士》,1200)

“何”用在V后6次,皆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或“哪里”。例如:

(54)女曰:“诸佛弟子,当依何住?”弗曰:“诸佛弟子依大涅槃而住。”(卷二《舍利弗尊者》,114)

(55)因参翠微,乃问:“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微曰:“嫌甚麽?”(卷一三《龙牙居遁禅师》,804)

(三)作状语

“何”作状语的询问句共出现56次。其中有35次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56)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卷一《释迦牟尼佛》,5)

(57)曰:“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曰:“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卷三《兴善惟宽禅师》,166)

(58)有司曰有疾,与免刑。及吏问之,师曰:“无疾。”曰:“何有灸瘢邪?”师曰:“昔者疾,今日愈。”(卷一四《芙蓉道楷禅师》,884)

“何”询问方式方法,14次,相当于“怎么”。例如:

(59)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39)

“何”询问处所,6次,相当于“(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60)问:“九重无信,恩赦何来?”师曰:“流光虽遍,阃内不周。”(卷六《九峰道虔禅师》,305)

“何”询问时间,仅1次,相当于“什么时候”。如下:

(61)上堂,举马祖不安公案,乃曰:“两轮举处烟尘起,电急星驰拟何止?目前不碍往来机,正令全施无表里。丈夫意气自冲天,我是我兮你是你。”(卷二十《信相戒修禅师》,1380)

上例中的“何”如果从后句“目前不碍往来机,正令全施无表里”来看,可以认为是询问时间,作状语。如果仅看前两句,也可以理解为是前置宾语,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地方”。

(四)作谓语

“何”作谓语的询问句出现13次。有9次“何”后有句尾词“也”,其中5次单独成句,4次出现于分句后。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例如:

(62)祖曰:“汝甚有力。”僧曰:“何也?”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卷五《石头希迁禅师》,256)

(63)翰曰:“不至,何也?”师曰:“公有杀心故尔。”(卷八《圆通缘德禅师》,517)

有4次用于“X者何”,句意要求答话者就所提问的内涵给以答复,此句式在上古汉语就已出现。例如:

(64)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卷一《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20)

(65)曰:“垂接者何?”师曰:“得人不迷己。”(卷八《南台诚禅师》,454)

叶建军认为上两例“何”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1]我们的看法是询问事物,相当于“是什么”。

(五)作主语

“何”作主语的询问句出现17次。其中15次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主要是针对一些佛教用语或名词进行提问(询问事物蕴含),要求答话者作出解释。例如:

(66)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卷一《十二祖马鸣尊者》,21)

(67)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40)

(68)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卷四《荐福弘辩禅师》,226)

也可以询问人,仅两次。如下:

(69)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卷一八《丞相张商英居士》,1200)

二 “何等”句

“何等”是西汉时期新兴的疑问代词,由名词性的偏正词组词汇化而来(贝罗贝、吴福祥2000)。《五灯》中“何等”出现3次。作宾语、主语各1次,询问事物;作定语1次,询问情状。如下:

(70)彼辞既屈,乃问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卷一《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24)

(71)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卷二《维摩大士》,113)

(72)悦曰:“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悦曰:“疑何等语?”公曰:“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拓钵话》。”(卷一八《丞相张商英居士》,1199)

三 “何故”句

偏正短语“何故”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后来词汇化为疑问代词(贝罗贝、吴福祥2000)。《五灯》中“何故”询问句出现24次,皆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什么缘故”。主要用于作状语,23次。例如:

(73)五问:“若但修心而得佛者,何故诸经复说必须庄严佛土,教化众生,方名成道?”答:“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庄严而即非庄严,影像而亦色非色。”(卷二《圭峰宗密禅师》,109~110)

(74)敢问诸禅德,刹竿因甚麽头指天?力士何故揎起拳?(卷一六《智海本逸禅师》,1028)

(75)曰:“学人问佛,何故答志公和尚?”师曰:“志公不是闲和尚。”(卷二十《东林道颜禅师》,1331)

“何故”询问原因有1次单独成句,作谓语。例如:

(76)师曰:“若到堂中,不可举著。”曰:“何故?”师曰:“大有人笑金峰老婆心。”(卷一三《金峰从志禅师》,817)

四 “何乃”句

“何乃”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例如: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

《五灯》中“何乃”询问句仅出现1次。“何乃”作状语,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竟”。如下:

(77)……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卷一《二十四祖师子尊者》,34)

五 “何如”句

疑问代词“何如”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先秦两汉时期已有大量运用,主要询问性状、方法与时间,汉末开始,又发展出表示比较询问的新用法,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柳士镇1992:181)

《五灯》中“何如”询问句共出现12次,句法功能上可以作谓语和主语。

(一)作谓语

共出现11次,皆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其中用于“N何如?”或在前一分句后单独作谓语5次,例如:

(78)问曰:“此理何如?”师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卷二《西域崛多三藏》,83)

(79)曰:“某每于梦中必诵《语》、《孟》,何如?”慧举《圆觉》曰:“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卷二十《侍郎张九成居士》,1351)

有6次用于比较询问,作谓语,相当于“怎么样”“X比Y怎么样”“X与Y相比怎么样”等;有时相当于“哪如”。例如:

(80)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11)

(81)上堂:“会即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华?南明恁麽商确,也是顺风撒沙。参!”(卷二十《乌巨道行禅师》,1313)

(82)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邪?”(卷一《洪州法达禅师》,85)

(二)作主语

仅1次,询问人。如下:

(83)问:“何如是夹山正主?”师曰:“好手须知栾布作,韩光虚妄立功勋。”(卷一三《石门献蕴禅师》,840)

《五灯》出现8次与此相同的格式,“如何”作主语,询问人。例如:

(84)僧问:“如何是洞岩正主?”师曰:“开著。”(卷七《洞岩可休禅师》,425)

(85)问:“如何是灵泉正主?”师曰:“南山北山。”(卷八《长庆藏用禅师》,489)

贝罗贝、吴福祥(2000)认为“何如”“何若”是“如何”“若何”的逆序形式,原因是把“如何”“若何”倒序为“何如”“何若”符合当时人们的语感。[2]上述例句中“何如”与“如何”相同的句法位置、相同的语意也都表明二者没有分别。因此我们认为在唐宋语录中,“如何”替换了“云何”成为“何”系主要的疑问代词,由于类推作用,上古汉语中与“如何”在句法功能、语意分布上没有什么较大不同的“何如”也拥有了作主语的潜质,只不过此时期“如何”占压倒性趋势才导致了“何如”用例仅为零星出现。

六 “何似(生)”句

疑问代词“何似”在南朝时就已出现。[3]《五灯》中“何似”询问句出现28次,皆作谓语,用于比较情状,即S与O相比“怎么样”,有时S、O不同现,S出现在前面的对话中。例如:

(86)师指佛桑花问僧曰:“这个何似那个?”曰:“直得寒毛卓竖。”(卷五《道吾宗智禅师》,272)

(87)师问庞居士:“昨日相见,何似今日?”士曰:“如法举昨日事来作个宗眼。”(卷五《丹霞天然禅师》,263)

(88)山问:“名甚麽?”师曰:“月轮。”山作一圆相,曰:“何似这个?”师曰:“和尚恁麽语话,诸方大有人不肯在。”(卷六《黄山月轮禅师》,322)

“何似生”由疑问代词“何似”+后缀“生”组成,最早大概在《祖堂集》中出现(仅1次)。《五灯》“何似生”询问句出现3次,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例如:

(89)师居院之东堂,政和辛卯,死心谢事黄龙,由湖南入山奉觐,日已夕矣,侍僧通谒,师曳履,且行且语曰:“将烛来,看其面目何似生?而致名喧宇宙。”(卷一七《云盖守智禅师》,1120)

(90)师以手斫额曰:“何似生?”曰:“只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谷呱呱。’又且如何?”师曰:“自领出去。”(卷一九《灵隐慧远禅师》,1288)

七 “何所”句

“何所”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王海棻2001:173)。《五灯》中的“何所”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何”作定语,询问处所(26次),相当于“何处”“何方”“何许”等,我们将此种情况归于“何”字询问句;另一种就是我们此处所讲的“何所”句,“何所”词汇化,用如“何”,共出现26次。

(一)作宾语

出现2次。皆位于V之前,相当于“什么”。例如:

(91)愚问:“来何所求?”师曰:“求心法。”(卷一二《云峰文悦禅师》,743)

(二)作状语

“何所”作状语13次,用于询问方式,相当于“怎么”“怎样”。例如:

(92)舍利弗问天女曰:“何以不转女身?”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卷二《舍利弗尊者》,114)

(三)作定语

“何所”作定语,皆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什么”“什么样的”,11次。例如:

(93)又问:“双峰上人,有何所得?”师曰:“法无所得。设有所得,得本无得。”(卷四《长庆大安禅师》,192)

(94)上堂,良久曰:“便恁麽散去,已是葛藤。更若喃喃,有何所益?”(卷一六《资寿灌禅师》,1084)

八 “何物”句

吕叔湘(1985)[4]认为“何物”于魏晋时期已“融为一体,只有‘何’字之用。”《五灯》中“何物”询问句出现42次,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什么东西”。其中以作宾语为多,30次。例如:

(95)禅者乃指像曰:“这个是何物?”师无对。(卷四《和安寺通禅师》,196)

“何物”作主语9次,例如:

(96)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37)

“何物”作谓语3次,例如:

(97)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卷一《十六祖罗罗多尊者》,25)

九 “何许”句

疑问代词“何许”在汉以后出现,西晋以后开始流行。[5]《五灯》中“何许”询问句仅1次,出现在颂语中。“何许”用于询问处所,作定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如下:

(98)僧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鹦鹉慕西秦。”僧礼拜,师曰:“听取一颂:云门透法身,法身何许人?雁回沙塞北,鹦鹉慕西秦。”(卷一五《建福智同禅师》,975)

十 “何在”句

动宾短语“何在”大概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叶建军2010:31)。《五灯》中“何在”已经固化成词,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在哪里”“在什么地方”,皆作谓语。出现34次。例如:

(99)公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无对。(卷四《相国裴休居士》,236)

(100)师曰:“清遇何在?”曰:“法王法如是。”(卷十《天台德韶国师》,572)

(101)曰:“慈悲何在?”师曰:“送出三门外。”(卷一一《首山省念禅师》,681)

《五灯》中“何在”出现的位置已成固定形式,皆在句末作谓语,用于对名词性词语的询问。“何在”一词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例如:

可是,我怎么办呢?你看,咱们刚才说的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漏洞,断定不了什么。他到底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的目的何在?全不知道!咱们能说他不是师长?(老舍《西望长安》)

我要问作者,唐元豹这个人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真实的?那么多优秀的在各行各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青年不去描写,却把注意力放在这样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身上,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相称么?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何在?要把我们的青年引向何方?(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我将去到的是“表弟”的故乡。可“表弟”自己却不能归来已经四年。忽然我怀疑此行的必要究竟何在?(梁晓声《表弟》)

十一 “何者”句

附加式复合疑问词“何者”,由疑问代词“何”+助词“者”构成,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王海棻2001:227)。《五灯》中“何者”询问句出现17次,皆作主语。可用于询问人或佛,相当于“谁”“哪个”,7次,其中“何者是NP?”3次,有3次省略宾语,格式为“何者即是?”。例如:

(102)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卷四《长庆大安禅师》,191)

(103)师曰:“行却许多山林溪涧,何者是汝自己?”曰:“总是。”(卷十《报慈文遂导师》,591)

也可以用于询问事物,共10次。相当于“什么”“哪些东西”。其中“何者是NP?”出现6次,“何者NP?”出现3次,“何者名NP?”仅1次。例如:

(104)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40)

(105)帝乃问:“何者是佛性?”师对曰:“不离陛下所问。”(卷三《鹅湖大义禅师》,165)

(106)师曰:“何者三路?”曰:“玄路、鸟道、展手。”(卷五《夹山善会禅师》,295)

十二 “奈何”“争奈(何)”句

双音节形式“奈何”与固定格式“奈……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五灯》中“奈何”询问句共出现4次。“奈何”作谓语,用于询问方式、方法,相当于“怎么办”。例如:

(107)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卷一《四祖优波鞠多尊者》,14)

“奈何”也可以作状语,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2次。例如:

(108)有异比丘振锡而至,谓师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而去。(卷一一《汾阳善昭禅师》,686)

固定格式“奈……何”出现2次,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方式、方法,相当于“对/拿……怎么办”。例如:

(109)晓归趋方丈,衣见乃问:“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话会?”师曰:“我这里一位也无。”衣令参堂,谓侍僧曰:“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卷一四《吉祥元实禅师》,919)

“争奈”询问句出现18次。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方式、方法,相当于“对……怎么办”。例如:

(110)智门问曰:“暑往寒来即不问,林下相逢事若何?”师曰:“五凤楼前听玉漏。”门曰:“争奈主山高,案山低?”师曰:“须弥顶上击金钟。”(卷一五《五祖师戒禅师》,973)

固定格式“争奈何”询问句出现8次。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方式,相当于“怎么办”。例如:

(111)曰:“罢却干戈,束手归朝时如何?”师曰:“慈云普润无边刹,枯树无华争奈何?”(卷四《灵云志勤禅师》,240)

固定格式“争奈……何”询问句出现38次,“争奈”与“何”之间或是NP、VP,或是A。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方式、方法,相当于“对……怎么办”,可理解为用来询问对所述情况该如何处置。

(112)僧以手画一画曰:“争奈这个何?”师曰:“草贼大败。”(卷一六《崇梵余禅师》,1031)

(113)师曰:“卧底是,坐底是?”吾曰:“不在这两处。”师曰:“争奈盖覆何?”吾曰:“莫乱道。”(卷三《椑树和尚》,182)

(114)张居士问:“争奈老何?”师曰:“年多少?”张曰:“八十也。”师曰:“可谓老也。”(卷四《光孝慧觉禅师》,244)

十三 “如何”句

疑问代词“如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主要用于询问性状或方式(贝罗贝、吴福祥2004:312)。例如: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诗经·大雅·生民》)

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益稷》)

禅宗语言质朴简洁,口语化色彩极为浓厚。其日常接机方式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常用“如何”来询问佛法及禅法意旨,多形成了固定的用语格式。《五灯》中,“如何”询问句出现频率极高,句法功能完备,语意分布也较为广泛。

(一)作主语

1.“如何是X?”

在《五灯》中,作主语是“如何”的主要功能,共出现3098次。“如何+是+宾语”,为基本格式,出现3069次。可以用于询问佛或人、事物或事情、处所等,意义相当于“什么是X”“X是什么意思”等。

(1)询问佛或人(包括僧、道人等)

“如何”作主语询问佛或人,共出现501次。其中“如何是佛?”,175次。例如:

(115)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卷三《大梅法常禅师》,146)

(116)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卷四《芙蓉灵训禅师》,219)

其他询问佛的固定格式“如何是……佛?”,出现25次。例如:

(117)僧问:“如何是定光佛?”师曰:“鸭吞螺师。”(卷四《婺州苏溪和尚》,222)

(118)问:“如何是天真佛?”师曰:“争敢装点。”(卷十《功臣觉轲禅师》,625)

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观直接影响了禅法的传授及悟道方式,在接引学人、交流禅法时也不拘泥于语言,故对话人多不从正面作出答复,答语较为奇诞怪异,需要参禅者自己去悉心体悟。

“如何是道人?”1次,“如何是僧?”7次。例如:

(119)问:“如何是道人?”师曰:“口似鼻孔。”(卷一三《鹿门处真禅师》,818)

(120)曰:“如何是僧?”师曰:“钓鱼船上谢三郎。”(卷一九《五祖法演禅师》,1242)

询问人的固定格式是“如何是……人?”共210次。例如:

(121)问:“如何是自在底人?”师曰:“剑树霜林去便行。”(卷六《净众归信禅师》,352)

(122)曰:“如何是塔中人?”师曰:“头不梳,面不洗。”(卷一一《南院慧颙禅师》,664)

其他询问人的例子如:

(123)曰:“如何是毗卢师?”师曰:“未有毗卢时会取。”(卷五《投子大同禅师》,299)

(124)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更问阿谁?”(卷六《九峰道虔禅师》,305)

(125)曰:“如何是不知者?”师曰:“金榜上无名。”(卷八《六通志球禅师》,482)

(2)询问事物或事情

“如何”作主语时以询问事物或事情居多,共出现2475次。其中询问佛法、禅法及其意旨的较多,388次。比如询问意旨的固定格式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146次)、“如何是佛法大意?”(93次)、“如何是西来意?”(88次)、“如何是祖师意?”(10次)、“如何是西来的的意?”(6次)、“如何是祖意?”(2次)、“如何是教意?”(2次)等。例如:

(126)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飒飒当轩竹,经霜不自寒。”(卷六《洛浦元安禅师》,319)

(127)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滔天。”(卷六《泐潭神党禅师》,333)

(128)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适来出去者,是甚麽人?”(卷四《乌石灵观禅师》,235)

(129)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要道何难?”(卷八《海会如新禅师》,469)

(130)初参翠微,便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微曰:“待无人即向汝说。”(卷五《清平令遵禅师》,296)

(131)僧问:“如何是教意?”师曰:“汝自看。”(卷五《道场如讷禅师》,301)

(132)僧问:“教意即且置,未审如何是祖意?”师曰:“烟村三月里,别是一家春。”(卷一七《泐潭文准禅师》,1151)

其他用于询问佛法意旨的程式有“如何是……意?”(39次)、“如何是……旨?”(11次)等。例如:

(133)问:“如何是目前意?”师曰:“秋风有韵,片月无方。”(卷六《黄山月轮禅师》,323)

(134)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卷十《永明延寿禅师》,604)

(135)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曰:“正是汝放身命处。”(卷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129)

“如何”也常用来询问佛法(23次)、佛性(7次)、禅(18次)、道(97次)等,例如:

(136)问:“学人为佛法来,如何是佛法?”师曰:“正空闲。”(卷一三《归宗澹权禅师》,828)

(137)曰:“如何是法?”师曰:“剑树刀山。”(卷一五《灌州罗汉和尚》,977)

(138)僧问:“人人尽有佛性,如何是和尚佛性?”师曰:“汝唤甚麽作佛性?”(卷九《益州应天和尚》,540)

(139)僧问:“如何是道?如何是禅?”师以偈示之曰:“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欲识个中意,黄叶止啼钱。”(卷四《京兆公畿和尚》,227)

“如何”询问“……句”,多达191次。例如:

(140)问:“如何是无诤之句?”师曰:“喧天动地。”(卷三《郦村自满禅师》,162)

(141)僧便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645)

“如何”询问“家风”,139次。例如:

(142)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卷一《天柱崇慧禅师》,66)

(143)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早朝粥,斋时饭。”(卷七《龙兴宗靖禅师》,426)

“如何”询问“心”,共出现55次。例如:

(144)问:“如何是本来心?”师曰:“坐却毗卢顶,出没太虚中。”(卷十《韶州灵瑞和尚》,559)

(145)问:“教中道,心清净故法界清净,如何是清净心?”师曰:“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卷十《天台德韶国师》,572)

“如何”询问“……事”,共出现156次。例如:

(146)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禾山解打鼓。”(卷六《禾山无殷禅师》,337)

(147)僧问:“如何是学人行脚事?”师曰:“拗折拄杖得也未?”(卷十《百丈道恒禅师》,580)

其他询问事情的例子如:

(148)问:“如何是演大法义?”师曰:“我演何似汝演?”(卷十《清凉泰钦禅师》,576)

(149)曰:“如何是步行骑水牛?”师曰:“汝自何来?”(卷十《紫凝智勤禅师》,610)

“如何“询问事物,还多询问佛教中的名词、概念或是古人的言句,答话者亦往往不从正面作答。一方面符合禅宗语言的“不说破”原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对与话人的领悟能力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唯问话人与答语者心心相印,才能做到投机契合。例如:

(150)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师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卷一三《曹山本寂禅师》,789)

(151)曰:“如何是真?”师曰:“不杂食。”曰:“如何是妄?”师曰:“起倒攀缘。”(卷一三《九峰普满禅师》,808)

(152)僧问:“如何是正中偏?”师曰:“龙吟初夜后,虎啸五更前。”曰:“如何是偏中正?”师曰:“轻烟笼皓月,薄雾锁寒岩。”(卷一四《普贤善秀禅师》,895)

(153)曰:“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师曰:“顶门三眼耀乾坤。”(卷一九《护国景元禅师》,1284)

(3)询问处所

“如何”作主语询问处所共出现94次,皆用固定格式“如何是……处?”多用于询问抽象意义上的处所。例如:

(154)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卷一《天柱崇慧禅师》,66)

(155)问:“如何是三世诸佛出身处?”师曰:“伊不肯知有汝三世。”(卷四《雪窦常通禅师》,246)

(156)僧问:“如何是今时着力处?”师曰:“千人万人唤不回头,方有少分相应。”(卷五《道吾宗智禅师》,271~272)

“如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但出现频率不高,其句法功能和语意类别都有很大的局限,仅能作谓语和状语,主要用于询问性状或方式。[6]卢烈红认为东汉至宋佛教文献(包括汉译佛经和禅宗语录)中“何”系疑问代词不断发生兴替演变,东汉时期仍是“何”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云何”的时代,唐宋时期则是“如何”的时代,“禅宗语录中发生了‘如何’对‘云何’的历时替换,‘如何’取代‘云何’并压倒‘何’成为最主要的‘何’系疑问代词”。[7]唐宋禅宗语录从《祖堂集》始,至《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要》《五灯》等中“如何”的出现频率都极高,是“何”系中最主要的疑问代词。

“如何”在上古汉语中仅作谓语和状语,在中古汉语中亦是如此,直到在唐宋禅宗语录中“如何”的语法功能才得以迅速扩张,除作谓语、状语外,还可以作主语和定语,这其中又以作主语为主。叶建军在唐玄奘(600~664)的译经中发现了5例“如何是X?”,《阿毗达磨显宗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各1例,《阿毗达磨顺正理论》3例,并由此把“如何是X?”格式的萌芽时期确定为初唐。“如何是X?”格式的出现,不仅源于禅宗与汉译佛经之间的血缘关系,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如何”在替换“云何”成为“何”系主要疑问代词的同时也受了“云何”作主语的影响。

关于禅宗语录中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对“云何”的替换,王玥雯认为“或许在慧能的方言中,‘如何’、‘云何’发音近似(在今天湖北许多方言中,“如何”和“云何”的发音非常近似,如黄梅方言,而慧能正是在黄梅得授衣钵。)”,所以自《祖堂集》“如何”大量兴起,“而后起的禅宗语录自觉效仿,引为范式从而造成禅宗语录中‘如何’的盛行。”[8]如果此说法成立的话,倒是解释了《坛经》中出现12次“如何”而无1次“云何”,但让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12次“如何”中无1次作主语,或许“如何”取代“云何”的原因不止于此。

“云何”的较多使用是在东汉译经中,在此之前,其出现频率和语法功能都极为有限,可见,“云何”的发展,主要是源于译经的影响。遇笑容(2004:29)认为译经中的“云何”在梵文中对应的是梵文的疑问代词“Kim”,“云何”与“Kim”的对译,促进了“云何”出现频率的增多和语法功能的扩张。由此我们也可以做出如下推测:佛经翻译之初,Kim对译成“云何”,确实符合并照顾到了当时中国本土的语言实际(“云何”在西汉时期的中土文献就已出现)。只是到了禅宗文献中,禅宗语言更加口语化,与日常生活行为联系得极为紧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口语状况。一方面是译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由于日常用语习惯(多用“如何”)的渗透,久而久之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如何”对“云何”的替换。

2.“如何NP?”

仅出现1次,如下:

(157)问:“如何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云。”(卷一三《吉州禾山和尚》,812)

上例中,“如何”作主语,其后没有“是”紧接,“和尚家风”作谓语。请看《五灯》中另外几个用句:

(158)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千年田、八百主。”(卷四《灵树如敏禅师》,239)

(159)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若问家风,即答家风。”(卷八《安国从贵禅师》,488)

“如何是和尚家风?”在《五灯》中出现多达92次,答话者都不曾从正面给以答复。据卢烈红(1998:151)考察,《古尊宿语要》中出现3次“如何NP?”,他表明可认为“如何”后脱“是”,也可认为是承继了先秦遗风,因为先秦的判断句基本上不用系词。从《五灯》中“如何”出现的情况来看,我们猜测极有可能是在传抄文献的过程中遗漏所致,即“如何”后脱“是”。“如何和尚家风?”实际应为“如何是和尚家风?”

3.“如何不是(X)?”

此格式是“如何是X?”的否定形式,共出现3次。其中“如何不是X?”出现1次。如下:

(160)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佛?”(卷一一《风穴延沼禅师》,674)

有2次省略宾语。例如:

(161)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卷十《归宗慧诚禅师》,630)

此例中的“如何不是?”据上文的问话可以补出宾语“佛”。

我们遍查上古、中古文献,在唐玄奘(660~664)所译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发现3例“如何不是X?”,唐义净(635~713)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也有2例。例如:

若归依一佛者,如何不是少分归依?若归依一切佛者,如何但言我归依佛,不言一切?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四)

彼之大士行诸苦行,此亦岂非是招苦报?如何不是得苦果耶?为除此难故有下文……(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

此乃如何不是妄耶?为答此难先为喻已。彼诸众生种种性其心流转,我悉知之。如是广说,此显何义?言彼非是妄见,由境虚妄故。何者是虚妄境?谓种种妄识。(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

据文意可知上述例句中“如何不是X?”之“如何”皆用于询问原因,其义相当于“为什么”。“如何”并非作主语。

“如何”作主语的“如何不是X?”最早应是出现于禅宗文献《景德传灯录》中,共2次。如下:

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佛?”(前汝州宝应和尚法嗣,卷一三)

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前金陵报恩院法安禅师法嗣,卷二五)

之后的《天圣广灯录》出现2次,《联灯会要》《古尊宿语要》各出现1次。由此我们认为“如何”作主语的“如何不是X?”并非禅宗文献的常用句式。“如何不是X?”最初在《景德传灯录》中出现,其形成也主要是为了反问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而在问句基础上进行的否定类推。

4.“如何即是?”

出现25次。“如何”作主语,用于询问事物。例如:

(162)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卷三《大珠慧海禅师》,156)

(163)问:“如何是鹅湖第一句?”师曰:“道甚麽?”曰:“如何即是?”师曰:“妨我打睡。”(卷七《鹅湖智孚禅师》,422)

(二)作谓语

《五灯》中“如何”作谓语的询问句,共出现1583次。

1.“X时如何?”/“X后如何?”

“X时如何?”出现多达838次;“X后如何?”出现201次。X绝大多数为VP,“VP时如何?”“VP后如何?”意为“VP时怎样”“VP后怎样”。一般来说,“X后如何?”出现的问答语境中,前面多有“X时如何?”与其相照应,表示问话人对某种情况提出的假设,换句话说,即问话人提问的情况不一定发生过。例如:

(164)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师曰:“日从蒙汜出,照树全无影。”(卷二《中条智封禅师》,75)

(165)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如何?”师曰:“亲言出亲口。”(卷一九《径山宗杲禅师》,1277)

(166)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曰:“不在外。”曰:“出匣后如何?”师曰:“不在内。”(卷八《延寿慧轮禅师》,469)

(167)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香炉对绳床。”曰:“见后如何?”师曰:“门扇对露柱。”(卷八《安国从贵禅师》,488)

据叶建军(2010:25)考察,中古文献里尚未发现“VP时如何?”“VP后如何?”,这两种询问格式“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禅宗文献《祖堂集》”。

此外,《五灯》中“X时如何?”其中的“时”还可以替换为“即今”“近日”“此间”等,共6次。例如:

(168)师曰:“马大师即恁麽,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曰:“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卷三《伊阙自在禅师》,165)

(169)师凡见僧,必问:“近日如何?”僧拟对,即拊其背曰:“不可思议。”(卷一六《光孝如璝禅师》,1089)

(170)檗问:“子未现三界影像时如何?”师曰:“即今岂是有邪?”檗曰:“有无且置。即今如何?”师曰:“非今古。”(卷四《千顷楚南禅师》,234)

(171)问:“如何是首座为人一著子?”师曰:“适来犹记得。”曰:“即今又如何?”师曰:“好生点茶来!”(卷一四《石门筠首座》,869)

上述例句均不表假设,相当于询问“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后两例用于追问。

2.“X如何?”

“如何”作谓语,用于询问情状,即“……怎么样”。X为NP时,询问意旨“怎么样”共264次,常用格式为“……意如何?”“……意旨如何?”。例如:

(172)问:“动容沈古路,身没乃方知。此意如何?”师曰:“偷佛钱买佛香。”(卷六《九峰道虔禅师》,306)

(173)问:“国师三唤侍者意如何?”师乃起入方丈。(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5)

(174)问:“远远投师,师意如何?”师曰:“官家严切,不许安排。”(卷四《光孝慧觉禅师》,244)

(175)僧问:“达磨九年面壁,意旨如何?”师曰:“睡不著。”(卷七《双泉山永禅师》,432)

也可以询问事物事情,常用格式为“……事如何?”63次。例如:

(176)曰:“今日事如何?”师曰:“叶叶连枝秀,花开处处芳。”(卷六《泐潭匡悟禅师》,336)

(177)僧问:“九鼎澄波即不问,为祥为瑞事如何?”师曰:“古今不坠。”(卷一四《大洪报恩禅师》,886)

其他用于询问事物事情共出现74次,例如:

(178)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45)

(179)昔有老宿问一座主:“疏钞解义,广略如何?”主曰:“钞解疏,疏解经。”(卷六《亡名古宿》,363)

(180)师曰:“彼中佛法如何?”曰:“商量浩浩地。”(卷八《罗汉桂琛禅师》,447)

询问人所处的情状“怎么样”共72次,例如:

(181)问:“不向问处领,犹有学人问处,和尚如何?”师曰:“吃茶去。”(卷七《永福从弇禅师》,424)

(182)问曰:“此人如何?”陀请謦欬一声,行数步。(卷九《沩山灵祐禅师》,521)

(183)曰:“饮者如何?”师曰:“随方斗秤。”(卷一五《香林澄远禅师》,939)

“……处如何?”出现8次。例如:

(184)及造北宗,秀问曰:“白云散处如何?”师曰:“不昧。”(卷二《五台巨方禅师》,74)

(185)师曰:“省力处如何?”山曰:“汝何费力?”(卷八《天竺子仪禅师》,476)

“X如何?”X为副词“毕竟”“究竟”时,分别出现36次、3次,相当于“毕竟怎样”“究竟怎样”,用于追问。例如:

(186)问:“初心后学,如何是学?”师曰:“头戴天。”曰:“毕竟如何?”师曰:“脚踏地。”(卷八《大宁隐微禅师》,442)

(187)问:“如何是和尚不欺人底眼?”师曰:“看看冬到来。”曰:“究竟如何?”师曰:“即便春风至。”(卷一一《首山省念禅师》,683)

上述两例据上下文意可知对话双方就所对话的内容已经达成共识,故可省略了S,S据上文可以补出。

X为“未审”时,“X如何?”出现2次,意思是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例如:

(188)僧问:“诸佛出世,震动乾坤。和尚出世,未审如何?”师曰:“向汝道甚麽?”(卷八《万安清运禅师》,470)

3.“如何?”

“如何?”独立成句,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4次。例如:

(189)师问:“汝是阿谁?”曰:“普愿。”师曰:“如何?”曰:“也寻常。”(卷三《泐潭常兴禅师》,163)

(190)师曰:“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山曰:“他家自有通霄路。”师曰:“恁麽则离宫失殿去也。”山曰:“何处不称尊?”师拂袖便回。峰问:“如何?”师曰:“好只圣箭,中路折却了也。”(卷七《太原孚上座》,434)

此外,有3次“如何?”出现在分句之后作谓语,即对前面分句所叙述的内容进行提问。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例如:

(191)帝曰:“有人持经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开赞,皆为最上一乘。如百川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诸数,皆归萨婆若海。”(卷四《荐福弘辩禅师》,225~226)

《五灯》中另有8次“又且如何?”多少含有追问的意味。例如:

(192)问:“维摩默然,文殊赞善,未审此意如何?”师曰:“当时听众必不如是。”曰:“既不如是,维摩默然,又且如何?”师曰:“知恩者少,负恩者多。”(卷一一《首山省念禅师》,681)

4.“如……何?”

固定格式“如……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例如: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诗经·唐风·绸缪》)

《五灯》中“如……何?”仅出现1次。作谓语,询问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办”。如下:

(193)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妄想作麽?”曰:“其如动何?”师曰:“汝岂不知火风未散?”(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11)

“如……何?”在近代汉语时期已经衰落,唐宋禅宗语录除《五灯》外,唯《景德传灯录》中出现1次“如……何?”。与《五灯》同时期的世俗文献《朱子语类》中也仅出现5次。

(三)作状语

“如何”作状语的询问句共出现506次。或询问方式、方法,或询问原因。

1.询问方式

“如何”作状语询问方式、方法的常用格式为“如何VP?”,共出现498次。例如:

(194)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师曰:“何不引尽此语?”(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3)

(195)僧问:“如何朴实,免见虚头?”师曰:“汝问若当,众人尽鉴。”(卷八《倾心法瑫禅师》,462)

(196)问:“千山万水,如何登涉?”师曰:“举步便千里万里。”(卷一四《谷隐知俨禅师》,863)

2.询问原因

“如何”作状语,询问原因仅8次。例如:

(197)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只为转半藏?”(卷四《赵州从谂禅师》,202)

请再观察下面1例:

(198)僧问:“赵州绕禅床一匝,转藏已竟,此理如何?”师曰:“画龙看头,画蛇看尾。”曰:“婆子道:比来请转全藏,为甚麽只转得半藏?此意又且如何?”师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一八《鼓山祖珍禅师》,1212)

上述两例有着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语意内容,差异则在于使用了不同的疑代词,前例是“如何”,后例是“为甚麽”,均是用于询问原因。

(四)作定语

《五灯》中“如何”作定语仅1次,如下:

(199)三句外曰:“当人如举唱,三句岂能该?有问如何事,南岳与天台。”(卷一五《普安道禅师》,971)

十四 “若何”句

疑问代词“若何”在上古汉语中期就已出现,由固定短语“若之何”词汇化而来(贝罗贝、吴福祥2000)。《五灯》中“若何”询问句共出现43次。“若何”皆作谓语,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例如:

(200)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卷一《十二祖马鸣尊者》,21)

(201)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事若何?”师曰:“迥出箫韶外,六律岂能过?”(卷一三《正勤蕴禅师》,838)

十五 “云何”句

“云何”是西汉时期新兴的疑问代词。“云何”最初在中土文献中凝固成词,但使用频率较低,译经“云何”对应梵文中的疑问代词“Kim”(遇笑容2004:29)促进了“云何”使用频率的增多和句法功能的扩张。《五灯》中“云何”询问句出现40次,以作状语居多。

(一)作状语

共出现21次。其中有11次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例如:

(202)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卷一《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24)

(203)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卷二《须菩提尊者》,114)

询问方式、方法,10次,相当于“怎样”。例如:

(204)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卷二《鸟窠道林禅师》,71)

(205)乃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云何转面而变为女身?”(卷二《舍利弗尊者》,114)

(二)作主语

共出现11次。“云何”皆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云何”作主语的询问句,其格式或为“云何+系词+宾语”,或为“云何+谓语”,中间不用系词。例如:

(206)师曰:“……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卷二《保唐无住禅师》,82)

(207)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卷二《保唐无住禅师》,82~83)

(208)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卷三《大珠慧海禅师》,156~157)

(209)帝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卷四《荐福弘辩禅师》,225)

“云何是X?”格式在东汉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9],“云何”作主语是当时汉译佛经的一大特点。据卢烈红(1998:160~161)考察,魏晋六朝时期中土文献中“如何”作主语的可能性不大,在《圣谛经》(东晋僧伽提婆译)、《涅槃经》(东晋法显译三卷本)、《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楞伽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百喻经》(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等6部译经的特点之一就是“习用‘云何’,不太用‘如何’”,“《楞伽经》中作主语的‘云何’随处可见,《圣谛经》使用‘云何’17次,其中就有13次用为主语。”但在唐宋禅宗语录里,“云何”的出现频率急剧下降,“如何”逐渐替换“云何”成为此时期主要的疑问代词,与此同时,“如何”的语法功能在“云何”的影响下也得到了迅速扩张,除作谓语、状语外,还可以作主语(居主要地位)和定语(偶有出现)。《祖堂集》中,“云何是X?”仅出现1次,“如何是X?”却多达541次(《祖堂集》中的数据不加特别说明的话,均来自叶建军2010)。《五灯》中“如何是X?”出现3070次,“云何”仅40次。唐宋文献“如何是X?”与“云何是X?”的使用情况见表1-1。

表1-1 唐宋文献“如何是X?”与“云何是X?”的使用情况

(三)作谓语

共出现8次,皆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例如:

(210)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卷一《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32)

(211)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卷二《天台云居智禅师》,69~70)

小结

《五灯》“何”系特指问句在全部疑问句中居于重要地位,共出现6488次。“何”系询问句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及“何”的复音形式“如何、云何、若何、何人、何者、何等、何物、何事、何方、何所、何处、何在、何时、何故、何以故、因何”等二十多个。经过上述讨论和分析,“何”系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功能及频率见表1-2。

表1-2 “何”系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功能及频率

综上,《五灯》“何”系特指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单音节疑问代词“何”的组合能力较强,形成十多个双音节形式。“何”及其双音节形式除个别外,均产生于上古汉语时期,历史悠久,沿袭能力较强。

“如何”是《五灯》“何”系询问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疑问代词,5188次。其句法功能较为完备,“如何”作主语3098次,远远超过了“云何”;语意分布也比较广泛,可以询问事物、人佛、方式、情状、原因和处所等。

“何”的出现频率位居第二,642次,与“如何”悬殊较大。“何”的出现频率虽不如“如何”,但其句法功能、语意分布则较“如何”更为丰富多样。可见,“如何”固然在唐宋禅宗语录中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但“何”的生命力依然不可小觑。

《五灯》“何”系疑问代词虽是较为丰富,然除“如何”“何”外,其他出现频率皆不高,它们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为其他疑问代词所替代,从而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