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观念与政治秩序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对早慧现象的推崇及其历史渊源

推崇早慧是秦汉人对待早慧现象的一般态度。这一态度从上述秦汉早慧人物之多见、早慧表现形式之多样,即可以得到比较真切的感知。除此之外,史家对先秦时期圣王们早慧事迹的剪裁取舍也是这一态度的重要体现。

太史公书的开篇,带着对上古圣王的无比景仰,尧舜等人物的一生被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充斥着。其中降生时的异象,是后世帝王构建天命神权的固有模式,不必多言。倒是上古圣王们不平凡的童年,似应进一步加以关注。在古人眼里,圣王的童年往往与众不同。有的是语言、智慧超群,比如黄帝,“弱而能言,幼而徇齐”。[24]帝喾高辛氏甚至“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有的是德行高妙,“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25]有的是具有特殊的才能,如周人的祖先后稷,“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26]

《史记》对上古圣王童年生活的记述,今日观之,不免令人生疑,但秦汉人大多是相信的。司马迁曾自道,他在编写《五帝本纪》时,面对纷繁复杂的记载,奉行的原则是:“择其言尤雅者。”[27]可见,他在剪裁史料时,并不认为帝王们的早慧表现是“不雅驯”的妄说。这反映出司马迁所处时代的信仰状态:人们相信大人物的童年往往异于常人。

需要指出的是,民众对早慧的推崇并不是汉代才出现的。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对早慧的评价已经较高。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孔子承认人的智慧存在天分差异。《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8]东汉末年的荀悦说:“或问曰:‘君子曷敦乎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29]此番话抓住了夫子话语的精髓,即“敦乎学”。从这个角度思考,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并不是全知全能因而不再需要“敦乎学”的圣人、神人,他最后说的那句“民斯为下矣”的“民”实际上应是一以贯之的,他所评定的“上”“次”“又其次”“下”等级别,都是针对民众的。如此一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完整来讲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能够生而知之的人,的确令人欣喜、赞赏;其次,作为尘世中人,只可能在某些方面“生而知之”,不是神一般的“全能”,因此,生而知之者仍需要不断学习。这个态度才合乎一个教育家的思维逻辑。

孔子的话表明,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注意到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早慧现象,且乐于见到这种情形。自孔子的时代以至战国,早慧愈发受到社会的推崇。秦汉间有孔子以七岁小童项橐为师的传说,目前,此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战国策》。策文记载,在秦国实现统一的前夜,文信侯吕不韦欲联合燕国攻赵,他亲自请张唐担任燕相,以便促成两国结盟,但被张唐婉拒。时年十二岁的甘罗自告奋勇,愿承担说服张唐的任务。文信侯对甘罗的资历与能力表示怀疑,甘罗说:“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既然出自战国晚期的甘罗之口,那么,孔子以项橐为师的故事必定在此前已经流行。与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放在一起看,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两个故事都有贬低孔子的感情色彩,其历史背景应当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有关。

由于记载简略,项橐究竟代表怎样的文化倾向,这是一个问题。汉代画像石常见以“孔子见老子”为内容的画面,在构图中,项橐居于孔子、老子之间,并且项橐、老子皆面向孔子,这样的布局,似乎意味着汉人心目中的项橐代表着与老子相近的文化倾向,这很可能也是最初塑造项橐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化驱动力。如果对项橐的姓氏加以关注,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些楚文化(一般而言是道家所对应的地域文化)的色彩。司马迁叙项羽先世,“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30]先秦项氏乃楚地著姓,项橐出自楚地的可能性很大。[31]服膺道家思想者既要抬高自身的地位,而孔子又比较欣赏“生而知之者”,于是,一个具有道家色彩的“生而知之者”便应运而生了。

项橐的故事具有典型性,它不仅激励着少年甘罗立志建功,也打动了吕不韦,使他同意甘罗的尝试。甘罗先是抓住权臣之间常有的矛盾,奉劝张唐吸取名将白起被秦昭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的教训,迅速启程赴燕。紧接着,他又出使赵国,以张唐赴燕将要促成秦燕联合为由,恐吓赵国割地给秦国,以此表达秦赵修好的诚意。秦赵联合之后共攻燕国,然后瓜分攻燕所得。[32]这出连环计的精彩演出,表现了十二岁甘罗出色的政治才能。

先秦历史上,子奇是一位与甘罗齐名的政治型早慧人物。[33]《后汉书》李贤注引《新序》:“子奇年十八,齐君使之化阿。至阿,铸其库兵以为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化。”[34]《太平御览》引《新序》文字更详:“子奇年十八,齐君使之治阿。既行矣,悔之,使使追,曰:‘未至阿及之,还之。已至,勿还也。’使者及之而不还,君问其故,对曰:‘臣见使与共载者,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之决,必能治阿矣,是以不还。’”[35]子奇年十八,而有经理一方的才能,其年少时当有可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