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注释

[1]李宝华、邓年生:《网络表情流行的传播逻辑与话语转向》,《新闻界》2016年第24期,第47页。

[2]叶云:《网络表情符号的流变与延展空间》,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第16-20页。

[3]刘胜枝、潘宇:《网络表情包的兴起与发展趋势探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12页。

[4]Alecia Woly.Emotional Expression on-line:Gender Difference in Emoticons use[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8 (Valume3,Issue5):827-829.

[5]DaantjeDerks,Bos,Gru1mbkow,etc.Emoticons and Online Message Interpretation[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8,26(3):379-382.

[6]张楠:《巴赫金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弹幕文化》,《今传媒》2015年第10期,第122页。

[7]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新闻大学》2014年第5期,第107-109页。

[8]王妍力:《以狂欢理论解读表情包》,《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7期,第26-27页。

[9]訾宇彤:《“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表情包“制作热”》,《西部广播电视》2017年第5期,第5页。

[10]〔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钱中文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76,6,12页。

[11]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41页。

[12]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第67页。

[13]〔苏〕巴赫金:《巴赫金文论》,侈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78页。

[14]庞宏:《人的解放与人的拘禁——对“微博狂欢”现象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02-103页。

[15]杨巧:《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214页。

[16]〔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钱中文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61-165页。

[17]袁也:《解读央视春晚引发的微博狂欢现象》,《现代视听》2013年第2期,第33-35页。

[18]〔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94页。

[19]〔法〕皮埃乐·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82页。

[20]〔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28页。

[21]〔美〕乔纳森·特纳等:《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10页。

[2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第2页。

[23]梁锋:《容器人》,《新闻前哨》2014年第3期,第91页。

[24]赵毅衡:《异化符号消费:当代文化的符号泛滥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第142页。

[2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燕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96页。


[1]李宝华、邓年生:《网络表情流行的传播逻辑与话语转向》,《新闻界》2016年第24期,第47页。

[2]叶云:《网络表情符号的流变与延展空间》,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第16-20页。

[3]刘胜枝、潘宇:《网络表情包的兴起与发展趋势探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12页。

[4]Alecia Woly.Emotional Expression on-line:Gender Difference in Emoticons use[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8 (Valume3,Issue5):827-829.

[5]DaantjeDerks,Bos,Gru1mbkow,etc.Emoticons and Online Message Interpretation[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8,26(3):379-382.

[6]张楠:《巴赫金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弹幕文化》,《今传媒》2015年第10期,第122页。

[7]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新闻大学》2014年第5期,第107-109页。

[8]王妍力:《以狂欢理论解读表情包》,《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7期,第26-27页。

[9]訾宇彤:《“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表情包“制作热”》,《西部广播电视》2017年第5期,第5页。

[10]〔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钱中文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76,6,12页。

[11]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41页。

[12]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第67页。

[13]〔苏〕巴赫金:《巴赫金文论》,侈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78页。

[14]庞宏:《人的解放与人的拘禁——对“微博狂欢”现象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02-103页。

[15]杨巧:《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214页。

[16]〔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钱中文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61-165页。

[17]袁也:《解读央视春晚引发的微博狂欢现象》,《现代视听》2013年第2期,第33-35页。

[18]〔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94页。

[19]〔法〕皮埃乐·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82页。

[20]〔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28页。

[21]〔美〕乔纳森·特纳等:《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10页。

[2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第2页。

[23]梁锋:《容器人》,《新闻前哨》2014年第3期,第91页。

[24]赵毅衡:《异化符号消费:当代文化的符号泛滥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第142页。

[2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燕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