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第2页。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第352页。
[3]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第843页。
[4]〔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庄鹏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177-178页。
[5]陈卫星:《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普通媒介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9页。
[6]〔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38-57页。
[7]芮必峰、周彤:《关于媒介的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6日。
[8]〔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6-17页。
[9]陈先红:《论媒介即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54页。
[10]赵旭东:《文化实践、图式与“关系”建构——以河北白洋淀地区两村落的个案分析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第116-128页。
[11]王颖吉:《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第346页。
[12]〔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第288页。
[13]胡翼青:《论文化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第4页。
[14]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求是》2002年第20期,第39页。
[15]〔法〕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41-45页。
[16]〔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58页。
[17]郝立新、路向峰:《文化实践初探》,《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117页。
[18]〔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53页。
[19]肖瑛:《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第88页。
[20]胡翼青:《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洞见与局限》,《新闻界》2017年第1期,第48页。
[21]〔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3-282页。
[22]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南开学报》2008年第5期,第34页。
[23]党圣元:《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与理论突围》,《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第96页。
[24]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物联网的形上之思》,《求索》2010年第9期,第182页。
[25]〔德〕许茨(Alfred Schutz):《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283页。
[26]樊浩:《伦理道德,如何才是发展》,《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4期,第5页。
[27]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第538页。
[28]〔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第56-57页。
[29]〔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页。
[30]金岳霖:《论道》,载《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上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209-212页。
[31]樊浩:《“我们”,如何在一起?》,《东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第5页。
[1]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第2页。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第352页。
[3]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第843页。
[4]〔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庄鹏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177-178页。
[5]陈卫星:《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普通媒介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9页。
[6]〔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38-57页。
[7]芮必峰、周彤:《关于媒介的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6日。
[8]〔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6-17页。
[9]〔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6-17页。
[10]芮必峰、周彤:《关于媒介的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6日。
[11]陈先红:《论媒介即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54页。
[12]赵旭东:《文化实践、图式与“关系”建构——以河北白洋淀地区两村落的个案分析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第116-128页。
[13]〔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38-57页。
[14]王颖吉:《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第346页。
[15]〔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第288页。
[16]胡翼青:《论文化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第4页。
[17]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求是》2002年第20期,第39页。
[18]〔法〕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41-45页。
[19]〔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38-57页。
[20]〔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58页。
[21]赵旭东:《文化实践、图式与“关系”建构——以河北白洋淀地区两村落的个案分析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第116-128页。
[22]郝立新、路向峰:《文化实践初探》,《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117页。
[23]〔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53页。
[24]肖瑛:《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第88页。
[25]胡翼青:《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洞见与局限》,《新闻界》2017年第1期,第48页。
[26]〔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3-282页。
[27]〔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3-282页。
[28]〔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3-282页。
[29]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南开学报》2008年第5期,第34页。
[30]党圣元:《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与理论突围》,《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第96页。
[31]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物联网的形上之思》,《求索》2010年第9期,第182页。
[32]〔德〕许茨(Alfred Schutz):《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283页。
[33]樊浩:《伦理道德,如何才是发展》,《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4期,第5页。
[34]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物联网的形上之思》,《求索》2010年第9期,第182页。
[35]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第538页。
[36]〔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第56-57页。
[37]〔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页。
[38]金岳霖:《论道》,载《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上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209-212页。
[39]樊浩:《“我们”,如何在一起?》,《东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