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
Ⅱ Technical Report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E.2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阐释
——技术报告兼历年增长结构化相关性分析
王亚南 方彧 段涛[1]
摘要: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民生发展核心数据(A)非私营单位及(B)私营单位就业和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和总消费四个专项子系统。整个检测体系共有一级指标(子系统)10项,二级指标(类别项)86项,三级指标(演算项)299项,包括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同类城乡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不包括地区差变动相关度检验监测指标。全系统综合演算中,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占权重20%;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30%;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就业和工资(A)、(B)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5%,合计10%;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
关键词:社会建设 均衡发展 通用指标 相关性分析
各类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种数据并非拿来就能用,必须运用数学抽象推演公理建立一切可能的演算关系,对数据关系展开全结构列联分析,最大限度地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从而产生大量衍生测算数据,便能超越基础数据局限。基础数据更不能全都直接作为所谓检测指标,譬如人所共知总量数据体现宏观规模,但在差异极大的各地之间不具可比性,可以演算为占全国份额,份额升降变化具有通约演算可比性。人均值数据具有一定可比性,但相关性数据之间的相对比值、特殊算法得出的指数值更具通约可比性。所谓可比性绝非简单对比绝对数值高低大小,还应当在全国及地方各层级之间实现通约演算,这样检测得出的各类测算值方具有通约可比性。
中国社会结构体制存在“非均衡性”,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缺陷的深层渊源。对此,最关键的分析检测在于通约测算全国及各地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的协调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类数据增长的均衡性。本系列研究早年首创城乡比倒数权衡系数作为指数值逆指标,独创地区差演算及其倒数权衡系数作为指数值逆指标,对于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省域,以至地级市、县域均可实现全面通约演算。最终检测结果首先反映普遍现实,其次揭示潜在趋向,最后印证古今历史。这是十余年前本系列研究起步之初便确定的基本要求。
一 基础数据采集与通用指标系统设计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数据来源及相关演算见表1。
1.人口背景数据
人口数据是对各类统计年鉴基础数据进行加工演算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十余年来的诸多检测指标体系把人口数据置于第一重要位置。不过,统计年鉴提供人口数据只有城乡、城镇、乡村分类的“年末人口数”,在各类数据的总量与人均值之间转换演算,必须先行把历年的年末人口数演算为各个年度的年平均人口数方能使用。
表1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数据来源及相关演算
表1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数据来源及相关演算-续表
2.产值、财政基本数据
公共社会建设离不开公共经济生活基础,产值和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数据必然作为“奠基”性的基本数据。统计年鉴同时直接提供产值总量和人均值基础数据,财政统计基础数据历来只有总量数据,用以各类数据之间的协调性检测尚可,用以各地之间的均衡性检测则需要演算为人均值数据。在公共财政范围之内一应统计基础数据均为总量数据,同样需要演算为人均值数据备用。
本系列研究于2008年推出全国各地文化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成果,随后相继出版《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向来将全国及各地产值数据作为最为重要的背景数据之首,测算分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历年变化动态。公共文化投入必定也与公共财政收支紧密相关。
近年应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重大课题要求完成“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全国及各地产值、公共财政数据作为中心数据,由后台移至前台。只有全面实现全国及各地历年发展动态通约演算检测,方能真正适用于地方发展状态的共时性横向测评和历时性纵向测评,各地自定指标无可比意义。
3.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公共投入数据系本检测指标体系的中心数据。其中主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本系列研究早已较全面地分析检测,力求避免遗留地补充社会建设其他重要方面数据即可。此次重点补充了科学技术公共投入、城乡社区建设公共投入基础数据,更多具体细节详见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
本系列研究上述《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以及《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中国教育消费与公共教育投入双检报告》,[3]均将全国及各地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数据作为极为重要的背景数据,测算分析公共教育、卫生、文化投入与财政收入、支出的相对比值历年变化动态,充分开展全国及各地公共教育、卫生、文化投入分析检测评价。
相关文稿《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倒逼文化投入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检验及2020年以远预测》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等转发,促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8〕6号)、《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8〕67号)、《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9〕27号)出台。随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此次推出“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以往长期积累的全国及各地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分析检测评价现成移植过来,同时把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数据作为社会建设中公共社会治理中心数据,由后台移至前台。
4.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本属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社会保险亦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范围,此次必然列为中心数据加以充实,更多具体细节详见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单项子系统。
5.各类就业和工资
劳动属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就业和工资是民生基本保证,此次必然列为中心数据加以充实,更多具体细节详见各类就业和工资专项子系统。
6.城乡居民收入和总消费
本系列研究于2015年推出全国各地民生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成果,随后相继出版《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4]均将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数据作为最主要核心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消费、非物质生活消费、居民积蓄增长历年变化动态,揭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实细节生动表现。
此次推出“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数据作为社会建设中人民生活领域核心数据,只不过由民生发展分析检测中的主角转变为社会建设分析检测中的配角。
有必要说明,自2019年版开始,《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与《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集合为“全面发展检测丛书”系列,成为“全面小康”进程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三个主要检测系列,直接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及2035~2050年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
二 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
检测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各类社会保障和城乡社区建设归为“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汇总全部公共财政支出数据作为基本数据演算依据。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两项数据较为特殊。公共财政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一方面固然属于全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却与一般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公共财政支持城乡社区发展直接涉及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层面,但此项数据在国家统计制度中出现较晚(2007年开始而不能追溯既往),无法回溯整个“全面小康”建设历程进行测算。这两项数据仅纳入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汇总数据使用,不单列作为单项子系统展开具体分析检测。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见表2。
本检测体系各个子系统各类数据总量、人均值增长率重叠演算并非无意义的“同义反复”,而是多年量化分析经验形成的一种平衡技法,尽量增加数值差异极小的测算项,使各地最后测评“计分”保持距离但差距不大,最终消除地区差距正是均衡发展的要义。基于公共知识乃至各项指标设置与其通过言辞加以解说,不如透过数据检测予以揭示。
以下利于技术报告构思设计本身带有的探究性质,充分展开相应指标设置背后的全结构化相关性检测,同步进行全国及各地历年纵向测评与全国各地之间横向测评,尽可能全面分析测算通常不大在意却颇有意味的各类数据关系。这些数据关系每年都在发生微妙改变,从中不难观察到种种结构性变动态势。
首先测算对比全国及各地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动态,这些都是各子系统中心数据相对比值变化所依的演算基础。由于社会建设领域较多涉及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国民待遇”,必须延伸至人均值地区差(均衡性)测算分析,本文采用人均值数据进行检测。
1.产值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产值人均值从7942.00元增至64644.00元,历年年均增长12.3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4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8%,“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92%。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68%;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15%;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5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81%。1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6.21%;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8.78%。
2.财政收入增长动态
同期,全国财政收入人均值从1060.89元增至13165.50元,历年年均增长15.02%;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0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6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32%,“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84%。
全国财政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从13.36%升至20.37%,明显升高7.01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3.5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2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0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83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比升高52.47%。
表2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
表2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续表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96%,此项比值升高68.45%;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71%,此项比值升高51.3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77%,此项比值升高66.06%;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68%,此项比值升高56.46%。
21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0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1.29%;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1.38%。2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西藏比值升幅最大,升高241.04%;广西比值升幅最小,升高16.86%。
3.财政支出增长动态
同期,全国财政支出人均值从1258.19元增至15861.23元,历年年均增长15.12%;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8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8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7.34%。
全国财政支出比(与产值比)从15.84%升至24.54%,明显升高8.70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2.2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7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8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10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财政支出比升高54.88%。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48%,此项比值升高82.7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62%,此项比值升高104.80%;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15%,此项比值升高105.3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11%,此项比值升高94.70%。
2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9.83%;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2.86%。2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新疆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93.41%;陕西比值升幅最小,升高44.03%。
4.公共服务保障增长
2000~2018年,全国公共服务保障投入人均值从336.95元增至8300.25元,历年年均增长19.4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5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68%,“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01%。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9.4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7.3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1.15%;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0.78%。1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3.09%;辽宁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6.20%。
5.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4156缩小至1.3168,较明显缩减6.98%;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1.52%,“十一五”期间扩增2.28%,“十二五”期间缩减4.97%,“十三五”以来缩减2.82%。
东部地区差缩减10.06%;东北地区差缩减5.52%;中部地区差缩减11.67%;西部地区差缩减1.75%。14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7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贵州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25.44%;西藏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30.80%。
6.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的相对比值从4.24%升至12.84%,升高8.60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9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4.3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1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03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202.65%。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34.19%;东北比值升高211.80%;中部比值升高222.07%;西部比值升高191.45%。1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97.42%;陕西比值升幅最小,升高133.42%。
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从31.76%升至63.05%,升高31.29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7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16.7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10.0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5.35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98.50%。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98.39%;东北比值升高106.04%;中部比值升高93.94%;西部比值升高86.28%。1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广西比值升幅最大,升高213.86%;西藏比值降幅最大,降低0.21%。
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从26.78%升至52.33%,升高25.55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2.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15.2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5.8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2.3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95.41%。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82.89%;东北比值升高52.25%;中部比值升高56.86%;西部比值升高49.69%。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2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48.27%;青海比值升幅最小,升高13.76%。
表2里所列该子系统第28项指标“两次分配全社会性民生投向比”即为公共服务保障与居民收入的相对比值,重点不是比较其间数值高低,而在于衡量比值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经济生活向人民经济生活的补充输送。全国这一相对比值升高211.09%。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54.10%;东北比值升高152.54%;中部比值升高282.55%;西部比值升高263.26%。2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四川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94.30%;辽宁比值升幅最小,升高96.97%。
第29项指标“公共服务保障与居民自持需求比”即为公共服务保障与居民总消费的相对比值,重点不是比较其间数值高低,而在于衡量比值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经济生活向人民生活需求的补充输送。全国这一相对比值升高244.61%。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90.94%;东北比值升高170.31%;中部比值升高318.26%;西部比值升高303.84%。2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广西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42.86%;辽宁比值升幅最小,升高117.32%。
7.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以人均值演算更为精细,每年皆以上年为基数,后同)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1、0.7613和0.6554,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65.61%、76.13%和65.54%。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39.60%、58.34%和54.04%;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64.00%、70.02%和74.38%;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2.71%、45.57%和65.89%;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0.60%、73.70%和80.15%。
3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8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湖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1.17%;广东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18.14%。31个省域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吉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2.58%;山西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7个省域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海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0.54%;上海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36.07%。
从理论上来说,不能期待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长期不断提高,所谓“高福利”并不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由持续稳定发展来说,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之间的增长相关系数达到并保持较高同步程度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各地之间,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关系数达到并保持相同或相近的较高同步程度,才能真正形成协调性、均衡性俱佳的局面,目前大概尚属调整规范阶段。
三 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子系统
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建设属于国家现行相应制度明确规范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8〕6号)里可以找到确切根据。此外,各类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就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组成部分,本检测体系将各类社会保险置于各类社会保障之后。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之一至三)子系统见表3。
表3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子系统
表3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子系统-续表
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子系统一至三共置于一表可能会带来误解,特地再予说明,表3中合并简称“教文卫”实为教育、文化、卫生各个单独领域,每一项指标的演算均分教育、文化、卫生各自独立展开。其中第20项“教文卫投入各占教科文卫投入比”即为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分别各占教科文卫综合大类投入比,第21项“教文卫投入各与居民对应消费比”即为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分别与居民教育、文化、健康消费比,其余依此类推。
(一)公共教育投入子系统
1.公共教育投入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人均值从140.08元增至2309.81元,历年年均增长16.8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8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2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35%,“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6.43%。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5.67%;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3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29%;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62%。18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3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1.29%;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1.44%。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4389缩小至1.2762,明显缩减11.31%;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1.92%,“十一五”期间缩减5.11%,“十二五”期间缩减3.91%,“十三五”以来缩减0.82%。
东部地区差缩减28.08%;东北地区差扩增20.28%;中部地区差缩减10.78%;西部地区差扩增1.14%。13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8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上海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57.41%;西藏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52.27%。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从1.76%升至3.57%,升高1.81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3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0.9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7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26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102.58%。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88.38%;东北比值升高95.62%;中部比值升高109.53%;西部比值升高110.54%。1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新疆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89.79%;天津比值升幅最小,升高31.35%。
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从13.20%升至17.54%,升高4.34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6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5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1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2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32.87%。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11.83%;东北比值升高29.27%;中部比值升高26.17%;西部比值升高34.57%。13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8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广西比值升幅最大,升高82.54%;上海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5.47%。
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从11.13%升至14.56%,升高3.43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5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2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9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38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30.80%。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3.09%;东北比值降低4.48%;中部比值升高2.05%;西部比值升高8.13%。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3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广东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2.52%;上海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0.46%。
教科文卫各个单项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可以看出此单项投入在其中的比重变化。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降低16.56%。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16.66%;东北比值降低15.10%;中部比值降低19.51%;西部比值降低10.05%。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6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西藏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98%;安徽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6.87%。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6、0.8302和0.7639,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69.46%、83.02%和76.39%。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48.72%、70.50%和69.15%;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58.91%、64.69%和65.90%;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6.05%、55.74%和70.83%;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1.93%、74.90%和83.54%。
1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30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天津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1.66%;广东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3.13%。1个省域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30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天津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4.61%;山西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15.93%。7个省域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广西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1.05%;广东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34.52%。
(二)公共文化投入子系统
1.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从23.78元增至254.02元,历年年均增长14.06%;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8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4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4.22%。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3.84%;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80%;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55%;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94%。1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海南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9.29%;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84%。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4571扩大至1.6468,明显扩增13.02%;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4.67%,“十一五”期间扩增11.85%,“十二五”期间扩增0.58%,“十三五”以来扩增5.39%。
东部地区差扩增8.47%;东北地区差扩增25.21%;中部地区差缩减4.64%;西部地区差扩增23.83%。20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或扩增小于全国,11个省域地区差扩增大于全国。天津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2.78%;青海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04.91%。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从0.30%升至0.39%,升高0.09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0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0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0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06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31.23%。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41.20%;东北比值升高30.73%;中部比值升高17.52%;西部比值升高19.37%。1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海南比值升幅最大,升高212.72%;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6.87%。
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从2.24%降至1.93%,降低0.31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0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3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16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0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降低13.93%。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16.18%;东北比值降低13.62%;中部比值降低29.24%;西部比值降低23.71%。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2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北京比值升幅最大,升高57.99%;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8.11%。
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从1.89%降至1.60%,降低0.29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1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3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0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15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降低15.27%。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22.72%;东北比值降低36.17%;中部比值降低42.77%;西部比值降低38.69%。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6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北京比值升幅最大,升高57.10%;广西比值降幅最大,降低62.17%。
教科文卫各个单项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可以看出此单项投入在其中的比重变化。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降低45.95%。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37.53%;东北比值降低43.27%;中部比值降低54.86%;西部比值降低49.00%。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6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北京比值升幅最大,升高26.09%;广西比值降幅最大,降低67.77%。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3、0.3777和0.6487,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21.63%、37.77%和64.87%。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23.76%、18.17%和48.77%;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22.65%、25.96%和51.96%;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15.87%、43.50%和51.09%;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3.02%、54.06%和65.40%。
19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2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天津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64.73%;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2个省域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安徽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5.39%;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2个省域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安徽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8.80%;湖南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6.85%。
(三)公共卫生投入子系统
1.公共卫生投入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人均值从39.14元增至1121.79元,历年年均增长20.49%;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2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5.1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4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77%。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8.27%;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8.97%;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3.4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2.12%。18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3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安徽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4.72%;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3.18%。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6569缩小至1.2662,明显缩减23.58%;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3.72%,“十一五”期间缩减16.59%,“十二五”期间缩减7.61%,“十三五”以来扩增3.00%。
东部地区差缩减42.49%;东北地区差扩增12.80%;中部地区差缩减17.86%;西部地区差缩减8.91%。10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21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上海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67.61%;青海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49.72%。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从0.49%升至1.74%,升高1.25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0.6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5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持平。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252.09%。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180.68%;东北比值升高300.33%;中部比值升高349.96%;西部比值升高255.46%。17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4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河南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64.64%;北京比值升幅最小,升高79.09%。
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从3.69%升至8.52%,升高4.83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4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5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0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6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130.92%。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66.62%;东北比值升高164.54%;中部比值升高170.95%;西部比值升高127.19%。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广西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10.62%;西藏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2.77%。
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从3.11%升至7.07%,升高3.96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0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2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1.4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2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127.33%。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53.61%;东北比值升高95.48%;中部比值升高119.15%;西部比值升高82.57%。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2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陕西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81.52%;西藏比值升幅最小,升高0.54%。
教科文卫各个单项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可以看出此单项投入在其中的比重变化。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教科文卫综合投入的相对比值升高45.02%。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4.17%;东北比值升高73.74%;中部比值升高72.84%;西部比值升高51.86%。2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河南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04.19%;北京比值降幅最大,降低18.25%。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3、0.5474和0.6703,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55.93%、54.74%和67.03%。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43.19%、49.70%和52.61%;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24.19%、28.05%和44.01%;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2.83%、52.72%和71.36%;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9.05%、69.53%和70.77%。
6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5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福建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3.80%;黑龙江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2个省域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广西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68.95%;山西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9.29%。8个省域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3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广西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0.27%;西藏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12.40%。
公共教育事业以举办义务教育为内核,公共卫生事业以建立全民医保为目标,这两类公共财政投入都有行政治理规程“硬指标”,各地势必认真对待,于是公共教育、卫生投入地区差较普遍缩小,相对比值大多提高。相形之下,公共文化事业似乎依然属于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各地钱多多投、钱少少投自行其是,于是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较普遍扩大,相对比值大多跌降。本系列研究追踪检测这一欠佳格局多年,深感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国家标准”的必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宪制法理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落实到位。
(四)各类社会保障子系统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社会保障单项(之四)子系统见表4。
1.社会保障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各类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值从120.19元增至2428.21元,历年年均增长18.17%;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7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84%,“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0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0.29%。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9.66%;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6.99%;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9.55%;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0.10%。21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0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四川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4.76%;辽宁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5.77%。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各类社会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4378缩小至1.3359,明显缩减7.09%;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0.01%,“十一五”期间扩增4.47%,“十二五”期间缩减7.96%,“十三五”以来缩减3.36%。
表4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社会保障单项子系统
表4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社会保障单项子系统-续表
东部地区差缩减1.85%;东北地区差缩减15.68%;中部地区差缩减10.48%;西部地区差缩减7.56%。18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3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四川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7.80%;西藏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96.75%。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各类社会保障支出与产值的相对比值从1.51%升至3.76%,升高2.25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4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0.8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8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14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148.21%。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46.87%;东北比值升高195.71%;中部比值升高153.67%;西部比值升高163.32%。2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791.31%;重庆比值升幅最小,升高21.80%。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从11.33%升至18.44%,升高7.11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0.3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4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2.14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62.80%。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105.92%;东北比值升高95.41%;中部比值升高52.75%;西部比值升高68.30%。18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3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16.88%;重庆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0.43%。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从9.55%升至15.31%,升高5.76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3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1.9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1.31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1.20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升高60.26%。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89.83%;东北比值升高44.39%;中部比值升高23.54%;西部比值升高35.24%。1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44.86%;重庆比值降幅最大,降低36.07%。
表4里所列该子系统第20项指标“社保支出占公共服务保障比”即为社会保障支出与整个公共服务保障的相对比值,本检测体系设为狭义社会保障占广义公共服务保障之比,重点不是比较其间数值高低,而在于衡量比值变化。全国这一相对比值降低17.99%。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3.80%;东北比值降低5.16%;中部比值降低21.24%;西部比值降低9.65%。23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8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79.19%;重庆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7.88%。
第21项指标“社会保障与居民自持需求比”即为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总消费的相对比值,重点不是比较其间数值高低,而在于衡量比值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社会保障向人民生活需求的补充输送。全国这一相对比值升高182.63%。
东部此项比值升高305.78%;东北比值升高156.37%;中部比值升高229.43%;西部比值升高264.86%。2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浙江比值升幅最大,升高752.15%;青海比值升幅最小,升高89.32%。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与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35、0.5759和0.6831,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36.35%、57.59%和68.31%。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42.80%、68.75%和64.44%;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47.01%、41.41%和59.53%;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28.09%、24.89%和48.07%;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40.97%、48.74%和71.41%。
7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58.50%;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2个省域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1.55%;山西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3个省域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8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7.63%;天津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0.81%。
国家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无疑属于保证全体公民平等社会权利的“国民待遇”范畴。凡涉及“国民待遇”并非地方事权所能左右,这里绝不是“钱多任性,钱少随意”能为之处。中国自古以来从未实行“联邦制”,因而“国民待遇”必然具有唯一性和普适性。任何地方推出某项惠及全民(特殊人群除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措施,必须能够自然推及国内各地居民,否则会在“单一制”国家体制内部制造间隙。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显然不再是局部领域、区域一马当先,而应当是全面结构优化的全盘协调、全局均衡发展。
(五)各类社会保险子系统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社会保险单项(之五)子系统见表5。
表5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社会保险单项子系统
1.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包括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个统计数据表,本项检测只涉及参保人数因而合并计算,参保率演算取城乡适龄劳动力人口(包括退休人员)口径,仅排除占少儿抚养比人口。
2.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部分实现并轨,在同一统计数据表5中内分为职工(包括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地异地务工人口大量参与常住地医疗保险,致使不少地区参保总人数超出当地城镇总人口数甚至超出当地城乡总人口数,其间难免出现统计口径交错混乱,因而参保率演算需取城乡总人口全口径,这正符合“全民医保”趋势。
3.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演算按原口径,取城镇适龄劳动力人口范围,排除占总抚养比人口。生育保险无十分明确对应人口范围,难以精确演算参保率。
事实上,我国严格意义的社会保险体制起步较晚。以公开出版发布各类社会保险统计数据为准,2000年建立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前俗称“退休工资”),2006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前有俗称“五保”制度),2011年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制度。
2001年建立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之前俗称“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行制度,2017年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前乡村方面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年后城乡居民得以并轨)并行制度。
2000年建立城镇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雇工失业保险制度,2006年建立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
鉴于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历时长短极为错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两大保险参保人数直至近年方实现较大覆盖面,不便在此进行纵向历时性动态比较分析,留待排行报告展开当前年度全国及各地横向共时性静态对比分析。
四 民生发展核心数据专项子系统
人民生活发展属于社会建设、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此处取作为民生基础的各类就业和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总消费三个系列数据分别进行结构化相关性检测,构成“民生发展核心数据专项子系统”。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就业和工资专项(之一至二)子系统见表6。
各类就业和工资专项子系统(A)非私营单位、(B)私营单位共置于一表可能会带来误解,特地再予说明,表6中简称“非”或“非私营”即为非私营单位。《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卷分别称为“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可避免词语界定“体制歧视”,本检测体系赞赏并沿用。演算指标项涉及就业人数和人员工资,包括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均分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各自独立展开相关性测算,而难以整合为一体,不得不设置为两个复式三级子系统。
(一)就业和工资子系统(非私营单位)
1.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9371.00元增至82413.00元,历年年均增长12.84%;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4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7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16%,“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93%。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2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22%;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19%;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06%。1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安徽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4.04%;广东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0.88%。
2.平均工资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地区差指数从1.2361缩小至1.1683,较明显缩减5.48%;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0.18%,“十一五”期间缩减3.91%,“十二五”期间缩减1.00%,“十三五”以来缩减0.47%。
东部地区差缩减9.33%;东北地区差扩增6.98%;中部地区差缩减5.46%;西部地区差缩减4.77%。13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8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广东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27.09%;辽宁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1.64%。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产值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47.88%;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3.63%,“十一五”期间升高4.16%,“十二五”期间升高42.35%,“十三五”以来降低3.76%。
与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52.01%;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9.21%,“十一五”期间升高14.91%,“十二五”期间升高26.90%,“十三五”以来降低4.55%。
与城乡居民总消费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68.38%;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0.49%,“十一五”期间升高23.21%,“十二五”期间升高26.96%,“十三五”以来降低2.57%。
工资总额演算体现总体份额变化,但各地之间非私营单位就业工资总量动态差异较大,平均工资演算相对比值在各地之间方具有可衡量比较意义。
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产值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升高8.05%。东部此项比值升高9.19%;东北比值升高39.92%;中部比值降低5.16%;西部比值降低11.25%。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2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66.54%;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29.85%。
与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升高11.06%。东部此项比值升高15.70%;东北比值升高13.33%;中部比值升高12.66%;西部比值升高10.61%。1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天津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9.71%;浙江比值降幅最大,降低3.36%。
与城乡居民总消费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升高23.03%。东部此项比值升高27.74%;东北比值升高21.30%;中部比值升高23.17%;西部比值升高22.97%。1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5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北京比值升幅最大,升高64.01%;甘肃比值降幅最大,降低3.61%。
表6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就业和工资专项子系统
表6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类就业和工资专项子系统-续表
这三项比值变化分别体现收入法产值结构之劳动者报酬、人民经济生活之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总构成中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所占份额的变动态势,比值提升出于非私营单位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的双重作用,从中可看到不同五年期变化动态。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与产值、居民收入、总消费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8、0.6356、0.4486,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77.98%、63.56%、44.86%。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47.49%、58.49%、12.51%;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68.40%、53.41%、31.20%;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2.29%、51.62%、29.20%;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3.36%、36.28%、15.07%。
2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西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4.56%;甘肃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0.51%。5个省域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6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福建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5.42%;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0个省域与居民总消费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1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吉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4.48%;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二)就业和工资子系统(私营单位)
1.私营单位工资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10223.00元增至49575.00元,历年年均增长9.17%;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5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78%,“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7.79%。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0.13%;东北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87%;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0.93%;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83%。2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内蒙古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4.87%;青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7.47%。
2.平均工资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地区差指数从1.3420缩小至1.1761,明显缩减12.36%;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7.18%,“十一五”期间缩减9.08%,“十二五”期间扩增1.95%,“十三五”以来扩增1.86%。
东部地区差缩减3.49%;东北地区差缩减16.68%;中部地区差缩减15.95%;西部地区差缩减15.84%。19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2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江西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29.15%;北京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36.97%。
3.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产值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542.03%;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33.17%,“十一五”期间升高7.17%,“十二五”期间升高97.20%,“十三五”以来升高30.29%。
与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559.94%;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45.73%,“十一五”期间升高18.23%,“十二五”期间升高75.79%,“十三五”以来升高29.21%。
与城乡居民总消费总量的全国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631.04%;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48.61%,“十一五”期间升高26.77%,“十二五”期间升高75.87%,“十三五”以来升高31.89%。
工资总额演算体现总体份额变化,但各地之间私营单位就业工资总量动态差异极大,平均工资演算相对比值在各地之间方具有可衡量比较意义。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产值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降低40.42%。东部此项比值降低22.16%;东北比值升高32.14%;中部比值降低34.04%;西部比值降低27.20%。23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8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79.22%;青海比值降幅最大,降低60.59%。
与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降低38.76%。东部此项比值降低17.52%;东北比值升高7.03%;中部比值降低21.65%;西部比值降低9.26%。2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5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0.95%;青海比值降幅最大,降低53.76%。
与城乡居民总消费人均值测算的全国相对比值降低32.16%。东部此项比值降低8.94%;东北比值升高14.56%;中部比值降低14.34%;西部比值升高0.87%。26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5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比值升幅最大,升高57.75%;青海比值降幅最大,降低52.36%。
这三项比值变化分别体现收入法产值结构之劳动者报酬、人民经济生活之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总构成中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所占份额的变动态势,比值提升出于私营单位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的双重作用,从中可看到不同五年期变化动态。
4.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与产值、居民收入、总消费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1、0.5509、0.3740,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45.11%、55.09%、37.40%。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18.12%、41.29%、25.37%;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10.07%、53.54%、10.94%;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37.71%、44.55%、42.56%;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32.58%、56.54%、26.16%。
2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48.32%;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4个省域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7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吉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68.97%;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6个省域与居民总消费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5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安徽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54.98%;北京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三)城乡居民收入子系统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城乡居民收入专项(之三)子系统见表7。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值从3682.95元增至29163.52元,历年年均增长12.1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4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2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75%,“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22%。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3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45%;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44%;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43%。13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8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陕西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3.10%;广东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63%。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3606缩小至1.2685,较明显缩减6.77%;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0.31%,“十一五”期间缩减2.47%,“十二五”期间缩减3.86%,“十三五”以来缩减0.88%。
东部地区差缩减15.26%;东北地区差扩增8.09%;中部地区差缩减2.61%;西部地区差缩减2.31%。9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22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广东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3.92%;黑龙江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7.17%。
表7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城乡居民收入专项子系统
表7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城乡居民收入专项子系统-续表
3.人均值城乡比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2.7869缩小至2.6853,明显缩减3.65%;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15.68%,“十一五”期间扩增0.15%,“十二五”期间缩减15.40%,“十三五”以来缩减1.68%。
东部城乡比缩减2.18%;东北城乡比扩增1.31%;中部城乡比缩减5.97%;西部城乡比缩减15.46%。18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大于全国,13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西藏城乡比缩减最大,缩小47.10%;江苏城乡比扩增最大,扩大19.71%。
4.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居民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从46.37%降至45.11%,较明显降低1.26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2.3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4.1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4.86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3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降低2.71%。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5.62%;东北比值升高23.47%;中部比值降低15.81%;西部比值降低19.77%。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2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辽宁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5.87%;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0.65%。
居民收入比本应为居民收入与国民总收入之比,国民总收入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即GNP。国民总收入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外净要素收入(《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卷改称“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之和,由于国外净要素收入占比极低,且多年为负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简称“产值”。因国民总收入无分地区数据,取产值演算居民收入比即可通约测算至地方各层级。精心构建通用型的动态检测指标体系,有必要同时通行应用于全国总体、四大区域整体、31个省域以至地级市和县域。与之对应的财政收入比亦然。
5.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城镇与乡村之间居民收入历年增长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4861,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为48.61%。东部城乡同步程度为56.61%;东北城乡同步程度为65.10%;中部城乡同步程度为61.02%;西部城乡同步程度为64.54。
18个省域城乡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3个省域城乡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湖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7.32%;北京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与产值、居民总消费、居民积蓄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0.7963和0.7646,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83.20%、79.63%和76.46%。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7.12%、59.73%和74.25%;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72.96%、61.62%和67.78%;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3.11%、87.90%和81.31%;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1.33%、87.72%和74.72%。
1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30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云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9.68%;北京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0个省域与居民总消费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1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9.23%;上海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3.70%。3个省域与居民积蓄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8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6.10%;青海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四)城乡居民总消费子系统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城乡居民总消费专项(之四)子系统见表8。
1.城乡居民总消费增长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总消费人均值从2851.61元增至20384.33元,历年年均增长11.5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7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48%。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71%;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0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89%;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77%。1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甘肃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2.67%;广东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06%。
2.人均值地区差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3476缩小至1.2411,明显缩减7.90%;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0.16%,“十一五”期间缩减2.27%,“十二五”期间缩减3.40%,“十三五”以来缩减2.29%。
东部地区差缩减17.07%;东北地区差扩增5.55%;中部地区差缩减3.69%;西部地区差缩减2.28%。10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21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广东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3.40%;吉林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1.13%。
表8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城乡居民总消费专项子系统
3.人均值城乡比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2.9926缩小至2.1537,显著缩减28.03%;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3.87%,“十一五”期间缩减1.09%,“十二五”期间缩减24.55%,“十三五”以来缩减7.15%。
东部城乡比缩减29.26%;东北城乡比缩减16.37%;中部城乡比缩减34.45%;西部城乡比缩减38.79%。18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大于全国,13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重庆城乡比缩减最大,缩小49.47%;上海城乡比扩增最大,扩大7.54%。
4.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从35.91%降至31.53%,明显降低4.38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2.2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2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4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3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此项比值降低12.18%。
东部此项比值降低14.52%;东北比值升高15.35%;中部比值降低23.00%;西部比值降低27.83%。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0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辽宁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2.21%;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6.87%。
5.增长相关度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城镇与乡村之间居民总消费历年增长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4328,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为43.28%。东部城乡同步程度为73.32%;东北城乡同步程度为30.12%;中部城乡同步程度为36.91%;西部城乡同步程度为36.33。
9个省域城乡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2个省域城乡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江苏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1.16%;上海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全国城乡居民总消费与产值、居民收入、居民积蓄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99、0.7963和0.2255,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60.99%、79.63%和22.55%。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57.10%、59.73%和-8.59%;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50.29%、61.62%和-15.83%;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0.60%、87.90%和44.05%;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2.37%、87.72%和34.06%。
7个省域与产值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3.87%;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0个省域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1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9.23%;上海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3.70%。2个省域与居民积蓄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山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54.17%;青海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产值增长,居民收入比自然降低;居民总消费增长赶不上产值增长,也赶不上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率降低幅度自然大于居民收入比降低幅度;居民积蓄增长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居民积蓄率自然增高,同时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期待有朝一日全国实现产值与居民收入、总消费、积蓄大体同步增长,同时各地之间实现诸方面大体均衡增长,形成增长协调性、均衡性结构俱佳的理想格局。
五 各子系统分别独立预检测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检测见表9,分区域以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当前横向测评位次排列。全国检测结果作为基准置于首行,省域(除台港澳外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列以“1、2、3、……”为序,四大区域排列以[1]、[2]、[3]、[4]为序,后同。
最后归结起来,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民生发展核心数据(A)非私营单位及(B)私营单位就业和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和总消费四个专项子系统。整个检测体系共有一级指标(子系统)10项,二级指标(类别项)86项,三级指标(演算项)299项,包括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同类城乡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不包括地区差变动相关度检验监测指标。
现有新版基于2019年初版做了两点改进完善:①校准各项指标对应演算的数据矩阵消除偏差,校验各项指标的测算值、权重值使之更加精准;②在检测方法、检测模式、检测程序、检测结果保持延续的前提下,各时间段增长相关性测算指标加以简化,减少繁复的重叠演算。
鉴于此处只是简单展示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结果,暂时不展开分析,留待全系统综合加权演算之后一并进行。全系统综合演算中,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占权重20%;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30%;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就业和工资(A)、(B)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5%,合计10%;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本文以下表9各子系统分别独立测评结果赋予各自权重,可以对应重复验证E.3排行报告表7最终综合测评结果排行。
表9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
表9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续表
[1] 王亚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方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老龄文化和文化产业;段涛,云南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市场监测与分析相关研究。
[2] 《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以来每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以来每年出版)、《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以来每年出版),“文化蓝皮书”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四度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这三本书2019年版同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
[3] 《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2018年以来每年出版),“民生指数报告”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消费与公共教育投入双检报告》已发表核心数据检测成果。
[4]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以来每年出版),“全面发展检测丛书”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年以来每年出版),“民生指数报告”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