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征文化公园:长征遗产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3]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长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打造国家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长征遗产助推脱贫攻坚进入新时代。
(一)守护红色家园,让长征遗产留下来
普查是保护的前提,为保护长征文化遗产,贵州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早在2004年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就对全省革命遗址进行了调查。在2010年再次进行了普查,省委党史研究室组建普查办,深入各州县开展普查工作,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掌握了全省革命遗址数量、状况、分布等基本情况,2014年编辑出版了《贵州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这为之后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普查发现,在全省众多革命遗址当中红军长征文化遗址共有900多处,约占总遗址45%,是全国红军长征文化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这对确定贵州发展红色文化主题意义重大。
在普查的基础上,强化革命遗址文物保护。据2014年公布的普查数据,全省革命遗址中:已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共330处,占总数的22.5%,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已列为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65处,占总数的11.3%,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0处。根据《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省大部分革命遗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尤其对一些意义重大的遗址进行改建和扩建。
十八大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对龙大道故居、杨至成故居、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进行了维修或恢复,丰富和完善了展示内容,更好地发挥了这些遗址的教育作用。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宣传,成立党史教育基地,发挥党史教育功能。2013年12月开展了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评选工作,确立了遵义会议会址、王若飞故居陈列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2家单位为第一批“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为加强长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积极向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汇报,争取国家层面对长征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同时,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实施了“长征—红色记忆工程”,对全省红军文物进行了再次梳理。2018年经省政府批准,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0处,其中红军文保单位163处。在163处红军文保单位中,与长征有关的文保单位就有157处。贵州长征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入了保护的新时代。
(二)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文化活起来
在重要的长征纪念地建设的长征主题纪念场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景观。近年来,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红军长征沿线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纪念馆、陈列馆。在中央红军长征沿线,先后建立了黎平会议纪念馆、猴场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苟坝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各级纪念馆建成后,先后纳入国家免费开放序列,在发挥教育功能、促进旅游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着力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革命老区遵义市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全国第一批革命纪念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选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201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等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遵义会议纪念馆以抓好纪念馆事业为主线,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呈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促进”,文物保护维护和开发利用“双丰收”的良好势头。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馆藏文物共1200多件,复制品、替代品近2000件,拥有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0件,工作人员近200人,每年接待观众达400多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文化产业打造上,遵义会议纪念馆以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200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出资组建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启动对遵义红军街的经营和打造。该馆在红军街打造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红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体现红色文化,既考虑经济效益又充分体现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红军街规划为红色展馆区,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功能区,名优小吃区功能区。现在,整条街道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打造、旅游购物为一体,成为遵义市乃至全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广大观众和媒体誉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
抓红色文艺精品,再现红色故事,是让长征遗产活起来,激励老区人民奋发向上的重要方面。贵州非常重视长征文艺精品的打造和传播,先后推出的重要作品有:1994年播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1996年播出电视连续剧《遵义会议》,2006年开播广播直播节目《万里长歌·转折》、播出小说和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2011年播出专题纪录片《扩红·贵州》。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大型歌舞杂技剧《红色传奇》《传奇遵义》,开拍电影《先锋》,创作电视剧《十个连长一个兵》《突围突围》《伟大的转折》、文献纪录片《遵义会议》,围绕红军长征在贵州,一系列文艺精品正在涌现。
其中,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曾荣获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一部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影视佳作。该剧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在浩繁的史实中精心选取了苏区突围、血战湘江、过老山界、通道会议、遵义会议、土城激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翻越雪山、跋涉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突出重围大会师等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重要史实,以磅礴的气势、逼真的场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刻画,翔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剧中关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内容占全剧1/3以上。《雄关漫道》是描写红二、红六军团鲜为人知的长征历程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其同名电视连续剧被中央宣传部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剧目,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完成后,于2006年10月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第一、三、八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播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一部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艺术作品,与电视剧《长征》一起成为红军长征题材电视剧的并蒂双星。特别是2019年,长征主题的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文献专题片《遵义会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长征文艺精品的打造,彰显贵州文化形象,扩大贵州文化品牌知名度,鼓舞贵州老区人民的斗志和信心,为奋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更让群众共建共享长征文化,是让长征遗产活起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比如遵义市连续多年举办红军文化节,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而且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精神生活品质。2016年以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中长征文化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开展“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长征主题文化活动,带动数万群众积极参与,营造了共建共享长征文化的良好氛围,为老区脱贫攻坚长了精气神。
到2019年,全省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60余处,其中长征主题博物馆约占50%,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个,其中11个是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1家,其中约50%是长征遗址遗迹,它们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教育功能。
(三)发展红色旅游,让长征资源热起来
2004年在国家出台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贵州于2005年先后出台了《2005—2010年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纲要》和《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规划》,重点将“长征文化旅游线”作为旅游精品进行开发,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规划建设6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红色旅游区,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积极谋划红色旅游的发展。
贵州红色资源表现出多、广、特三大特点,并与其他文化资源相互映衬、交相辉映、相伴而生,形成了难得的组合优势。
具体见表2-2。
表2-2 贵州红色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状况[4]
表2-2 贵州红色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状况-续表
全省现已初步形成以遵义会议会址为龙头,以娄山关、“四渡赤水”纪念地等重要历史遗址为支撑,以重走长征路、长征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延伸的多样化产品体系,形成了“以绿带红”“以红促彩”的红色旅游贵州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之近年来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线路的设计和布局向红色旅游景区倾斜,大大改善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环境。目前高速公路已经全面覆盖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大大减少了可到达时间,提高了游客游玩的意愿,激发了偏远山区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活力,对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8年贵州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4523.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未来,贵州将通过推进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特别是国家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打造,连通一批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努力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2020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达到730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620亿元。
(四)建设长征公园,让长征精神强起来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随后,中央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贵州是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为贵州长征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随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立即行动起来,组建工作专班,组织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保护规划》,梳理长征遗产资源和长征文化公园项目。2019年12月,完成了规划送审稿报中宣部。根据中央要求和省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将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类主题功能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内涵清晰、功能明确、重点突出、管理有效、类型多样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格局。
贵州省重点建设区将以“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建设长征文化公园,也就是以遵义会议会址及其周边文物为核心,以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线,以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和黔东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迹为两翼,纳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点,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人才提升工程。近期工作任务以建党100周年为节点,确保长征文物得到全部认定和挂牌保护、保护区全部划定,长征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省级以上长征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到100%,保护和展示条件得到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内主要项目建设完成。贵州人民对长征有着特别的感情,国家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建设,必将大大激发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和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强大动力。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不仅保留国家记忆和国家精神,同时也将成为贵州人民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