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深宫幽怨:流水红叶到人间
九重宫阙之中,有女帝,有后妃,有公主,有女官,但更多的还是寂寂无闻的宫人。
成千上万的宫人,闭锁深宫,不能享受正常的感情与家庭生活,哀怨之情,日积月深。
杜牧写阿房宫中的宫人之幽怨,则曰:“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唐宫之中,同样如是,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云:“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青春年少时入宫,然而,日久年深,同伴凋零殆尽,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却终生未曾见过君王一面。而即使是曾经得到过恩宠的宫人,这恩宠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抵不过漫漫长夜的无尽消磨。
这样的孤寂凄清之中,宫人的幽怨,便不能不形诸于辞色。
春花秋叶,由此都成了她们寄托幽怨之物。
《全唐诗》卷797收录了数首宫人怨诗,其中题叶诗共计4首,最早的两首,出自天宝宫人之手。
天宝是唐玄宗后期年号。天宝年间,大唐已经达到了繁华顶端,玄宗日益懒政,耽于游乐,据说这一时期宫女多达四万余人,幽居宫中的宫人众多,于是有了这首《题洛苑梧叶上》:
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
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
“秋扇”的典故,来自于汉成帝班婕妤,就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姑。她以才貌出众而入宫,贤德守礼,深得太后赞赏,也一度深得汉成帝宠爱,但是汉成帝终究不是班婕妤所期望的明君,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之后,汉成帝更是耽于享乐,许皇后因巫蛊案被废,班婕妤也被诬告行巫蛊之事,她据理力争,全身而退后,自请往长信宫去侍奉太后,从此终老于长信宫。班婕妤自怜年华老去,恩宠不再,有如那团扇,当秋风起时,便被弃置,于是作《团扇歌》,又名《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齐国在战国时是纺织业中心,时人称“冠带衣履天下”。齐纨,指齐地出产的白细绢,后来用来泛指名贵丝织品,故唐人有诗云:“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张籍《酬朱庆馀》)齐纨裁成的皎如明月的团扇,足见其洁白优美与贵重,在这炎热时节,常常被执扇人珍重地握在怀袖之中。但是一旦凉秋到来,曾经这样珍爱的团扇,便要弃置到箱笼之中,不复往日恩爱。一念及此,怎么不让人幽怨之情难以自抑?
自班婕妤这首《团扇歌》以来,“秋扇”便成了宫怨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首天宝宫人的题叶诗中,曾经得到恩宠的自己,便如那秋扇一样,早已被君王弃置脑后。新春到来,新近承宠的宫人如明媚鲜花,哪里还有自己这失宠宫人的立足之地?在这令人倍生幽怨与惆怅的明媚春光之中,自己只能题诗于叶上,希望高高宫墙外的“接流人”能够读到自己的心情——这是将宫外不知名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读诗人,当成她倾诉情感的“树洞”了?
据《云溪友议》《本事诗》等唐人笔记的记载,天宝宫人的第一首题叶诗,随御沟水流出,被人捡到后传播开来,诗人顾况还曾和诗一首:“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这样看来,这题叶诗,应该是出自上阳宫的宫人之手。
上阳宫,位于东都洛阳西北侧的洛水高岸,建筑面积远超过长安城外的大明宫,建成之初便曾因太过华丽而被时人指责过,此后长期为帝王居处,武则天便终老于此。
开元年间,唐玄宗经常在上阳宫处理朝政和举行宴会。天宝年间,玄宗懒于处理朝政,上阳宫渐渐衰落。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破坏严重,加之唐朝政治中心迁回长安,东都洛阳地位下降,上阳宫也日益荒废。
天宝年间的上阳宫,已经开始荒凉了。闭锁宫中的宫人,寂寞幽怨无处排遣,于是只好寄托于那能够流出宫墙的落叶之上。
第一首题叶诗被宫外的人捡到后,十几天后,又一首诗题于梧桐叶上,随波流出: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唐代诗歌的传播,多由人传唱,常常是不胫而走。高高宫墙,也锁不住墙里墙外的歌声。也许顾况唱和的那首诗,就这样传入了上阳宫中。所以曾经写下第一首题叶诗的宫人,心绪翻涌,情不自禁,于是又写了第二首诗。
是谁在禁城外,饱含同情之心,与我唱和?——“谁人”一词,可能是因为传唱中不知诗人姓名,也可能是不便指名道姓来表示谢意?
望着那一片梧叶随着水流离开深宫,恨不能身化诗叶,随春光流水而去。
这样直白的怨言与倾诉,较之第一首题叶诗,情感显然浓烈得多,带有一种爆发的力量。
这是长久压抑之后突然见到一点光明的爆发。
然而爆发之后,再无下文。
没有人知道,这位宫人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
第三首题叶诗,出自唐德宗宫人之手: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或许是因为入宫前曾经听说过这两首题叶诗?或许是因为宫中代代相传着这两首题叶诗的故事?又或者只是因为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春光,同样的梧叶,同样的心情?德宗宫人的这首题叶诗,显然与天宝宫人的两首题叶诗,如出一辙。唯一的不同,大概只在于,天宝宫人尚有“旧宠”,德宗宫人却“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这样直抒胸臆的倾诉,自有其坦率之美,很是符合世人对唐代女性的印象与想象。
在秋扇之后,抒写宫怨的题材,又多了一张诗叶。
而宣宗宫人的《题红叶》,风格却又大不相同: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以水流之急来反衬深宫之闲,以“闲”来含蓄地表达深宫中的寂寥,当寂寥时,时光分外漫长,日影那一格格的移动缓慢得令人难以察觉,日落仿佛遥遥无期,恍惚之间,一日似乎长于百年。
这样漫长的寂寥,在宫人静默的忍耐中,悄然流逝。
她也如同前人一样,羡慕红叶能够随御沟流水出宫而去,“殷勤谢红叶”中的“殷勤”一词,是隐忍中遮掩不住的一点向往之心。墨笔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比之春日里的绿叶题诗,又是另一番含而不露的萧瑟又浓烈的美。
“好去到人间”,珍重相送之语,深含的是那殷殷相望的欣羡。
而“深宫尽日闲”“好去到人间”二句,间接描述的深宫景象,隐约又借用了那静谧缥缈、遥不可及的仙宫意象:仙家无事日月长,天上人间遥相望。
这样含蓄委婉的幽怨,这样绮丽如梦境的背景,仿佛仙宫中一曲微含幽怨的轻歌,那一丝幽怨,在听者心中萦绕,若隐若现,却又徘徊不去。
含蓄婉转之美与热烈坦诚之美,各有千秋。不过就这几首题叶诗而言,宣宗宫人的红叶诗,比之她的前辈们,似乎又更能缠绕人心、深潜不去。
唐人笔记《云溪友议》之中,记下了这位宣宗宫人的最后结局: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捡到了这一片题诗的红叶,珍藏在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韩氏见到箱中的红叶时,惊讶地发现这正是自己题写的,不由得感慨他们前缘已定。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是真,或许是缘于记录者对这位题诗宫人的真切关注,所以才能记下故事的后续;如果是假,或许是缘于记录者对她的真诚祝愿,希望她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美满的结局。
这样的关注与祝愿,是否因为,那一首流水红叶的婉转轻歌,一经入耳,便在听者心中萦绕不去?
千年过去,大明宫只余废墟的残迹,长安城亦非昔日面貌。
然而翻开《全唐诗》,我们仍然能够感触到千年前重重宫阙中那一个个鲜活灵魂的喜怒哀乐与深情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