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企业文化无所不至
我们已经说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它客观存在着。研究也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收益、员工满意度、离职率、流程效率等有密切关联。同时,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无所不至的,它存在于企业治理、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可能没有核心技术,但它可以通过购买专利实现。一个企业可能没有营销渠道,但它可以寻找合作代理进行布局。一个企业也可能没有生产车间,但它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规模化制造。但是,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则不可能通过购买整合而来。
我们再反思一些现象。一些企业发展壮大了,集团化运作了,但企业文化却被稀释了。比如,子公司的亚文化泛滥,非正式文化格格不入,整体集团管控效率低下。还有些企业,对产业整合实施并购中,根本无视企业文化的融合,最终无法协同发展,甚至不欢而散。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企业文化无作为!这些企业忽略了企业战略到哪儿,组织设计到哪儿,企业文化也要跟到哪儿,也忽略了企业文化的主次之分、强弱之分等问题。这些现实的矛盾问题和失败现象,也恰恰说明,一个企业不可能通过外部途径来实现自身的企业文化效益。就好比一个人,不可能把别人身上的性格特质拿过来,从而变成自己的特质且让自身受益。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处处用心,才可处处呈现企业文化。
小贴士:
集团化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投资并购行为也越来越普遍。企业一定要懂得将企业文化工作置于首位,否则,企业就会“集”而不“团”,“并”而不“合”。
文化聚焦:戴尔私有化与TCL国际化
戴尔公司(Dell Company)是一家创立于1984年的世界五百强PC企业。戴尔公司在早期优先通过互联网应用,大力推广其直线订购模式,不断增强和扩大竞争优势。戴尔公司于1998年将直线订购模式引入中国,很快在中国PC市场进入前三甲。但从2012年年底开始,戴尔公司经营管理逐步失序,连续四个季度业绩下滑,股价创下新低。于是,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痛下决心,最终与银湖资本一起动用249亿美元完成对戴尔公司的私有化控制。戴尔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从华尔街市场退市的企业。不过让人惊喜的是,戴尔私有化一年后,其PC市场份额增长了14%。这表明,对迈克尔·戴尔而言,他将重新强化他的精神领袖地位。无论将来如何,他都将是唯一的“船长”,在戴尔的未来成长之路上持续导航。
迈克尔·戴尔说:“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赢利的文化,只有有利润才能投资,才能帮助商务的增长。”因此,某种程度上讲,戴尔的私有化,对这个“组装”出来的公司,势必产生创始人带来的企业文化强化和聚合。但故事仍在继续,戴尔公司这种超高速、低成本的利润导向文化将会如何进化和聚变,似乎又是一个开始。
再来看看中国著名的家用消费电子企业TCL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文化聚变。
TCL创立于1981年,初期迅速成长为中国彩电巨头。TCL于2004年1月并购了亏损中的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同年4月,TCL创始人李东生在巴黎和阿尔卡特董事长并购签约。可是,并购后的合资公司T&A,双方的制度效率、管理方式、决策风格、工作习惯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和冲突,公司当年就出现巨额亏损。最后导致TCL移动掌门人万明坚引咎辞职。万明坚的老部下,一大批TCL移动研发和销售骨干也相继离职。2005年5月,TCL宣布合资企业解体,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合资公司。短短一年内,给TCL带来4亿元的亏损。
实际上,当时的TCL是想通过并购实现品牌和技术提升,以及营销渠道的国际化。但当时的阿尔卡特只想尽快脱离亏损状态。这种同床异梦的“婚姻”注定不能长久。后来TCL董事长李东生不无遗憾地坦言:“并购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文化整合的成功。”
如今的TCL仍然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可喜的是,李东生以“鹰的重生”的气魄,用“合金文化”的特色,让TCL逐渐在全球竞争市场中守住了阵地。
可以预见,无论是企业的产业整合还是并购重组,企业文化的种种剧情仍将上演。任何想成功的企业都不可能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