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步步惊心 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晨八点钟左右,雍亲王胤禛急匆匆地赶到北京西北郊的畅春园。按照胤禛日后的说法,他是奉诏去见卧床不起的父皇康熙的。康熙对他说:“朕病势日渐好转。”可是,等胤禛告辞离开畅春园后,康熙的病情急转直下。他紧急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以及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到御榻前,“口谕”传位于没有在场的胤禛。胤禛在当天夜里再次匆忙赶到畅春园,听到隆科多“转达”康熙的口谕,自述悲伤莫名,几乎昏厥倒地。第二天(十三日)凌晨,康熙皇帝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胤禛立即下令隆科多在北京地区戒严,关闭京城九门,断绝内外交通;同时严密监视诸位阿哥,不许任何人随便进出皇宫。最后,胤禛下令秘不发丧,依然用正常皇帝出巡的仪仗,把康熙遗体运回城内,自己则抢先回城,控制局势……胤禛最终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争夺战中胜出,继位成为雍正皇帝。不过,从康熙病逝到雍正继位后残酷镇压兄弟,很多事情疑点重重,人们一直怀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可能是弑父篡位。
雍正皇帝继位成谜,他是合法继位还是阴谋篡位,在当时就惊动朝野,之后几百年争议继续发酵,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和民间文艺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是清朝历史疑案。二百多年来,民间传说、文人戏曲,对雍正夺嗣一事津津乐道,拿着放大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再次掀起了后人对此事的兴趣。那么,到底四阿哥胤禛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其中又有怎样的“步步惊心”呢?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支持胤禛正当继位的最大证据,是《康熙遗诏》。如果遗诏指定胤禛继位,那么雍正当皇帝就名正言顺了。而反对者则抓住遗诏的种种疑点,穷追猛打,试图推翻这个核心证据。
《康熙遗诏》的真假,是弄清胤禛继位之谜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问题。
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是两百多年前那场权力更迭留下的重要实物,支持雍正的人长期将它作为铁证;反对者则斥之为假遗嘱。
汉文版的《康熙遗诏》以“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开首,先自述(康熙)数十年来殚心竭虑治理天下的历程,倒在情理之中;接着强调“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让反对者联系到是雍正借此来类推自己“得位之正”。遗诏最要害、最关键的内容是最后一段。它是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唯一的、排他性的来源。内容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不同时期的传说、戏剧、小说、影视剧中都说康熙皇帝临终前的确留下了遗诏,不过是“传位十四子”,结果被雍正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十”改为“于”,意思完全变了。姑且不论其他理由,仅仅根据现存的遗诏原件,这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就站不住脚。其他理由包括当年书写是用繁体字,不可能“十”变“于”;当时称“皇几子”,四阿哥、十四阿哥应该称“皇四子”“皇十四子”,汉文可以改,蒙文和满文难改,等等。所以,胤禛篡改遗嘱称帝的说法,在现实中不可操作。因此,很多反对者并不纠缠于《康熙遗诏》的细节,而是从根本上不承认遗诏,认为康熙压根就没留下遗诏。
反对者可以从原始档案上查到有力证据:遗诏是在康熙死后,由雍正颁布的。
康熙驾崩的第二天,胤禛命令隆科多“起草”遗诏。隆科多一个人躲在小屋子里,撰写了现存《康熙遗诏》的草稿,经雍正审阅后,再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诏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群臣根据康熙皇帝在几年前的口述内容编辑而成的,第三部分要害内容则是大臣们字斟句酌出来的。三天后,胤禛向全国公布了遗诏。可见,《康熙遗诏》压根就不是康熙自己写的或者口述的,而是隆科多以康熙的名义“补写”的。其中每个环节,胤禛都插手了,大权在握的他完全可以做足手脚。这些都记录在雍正朝的历史中。既然遗诏是雍正写的,那就不能成为雍正继位的合法依据。
其实,历史上的皇帝遗诏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当一个皇帝还在梦想长生不老、身体无恙的时候,他专权和享受还来不及,怎么会预先留下遗嘱呢?当一个皇帝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哪里还有体力和精力来写遗嘱?所以,皇帝们总是在不得不承认快不行的时候,才仓促找大臣们“口授”遗诏,大臣们难免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作,垂死的皇帝也没有能力去审阅、改正了。于是,有所作为的顾命大臣们常常利用撰写遗诏的机会,假借先皇的身份,革除弊政,推行改革。在明朝,杨廷和、徐阶等几代大臣就假借先皇遗诏,让皇帝“自我检讨”,调整施政思路,推行自己的改革。在清朝,康熙的父亲顺治就在“遗诏”中“罪己”,否决生前的诸多言行。不用说,这是孝庄太后和顾命大臣们的意思。所以,皇帝遗诏一直都是后人的政治工具。
同时,皇帝遗嘱自然要在皇帝死后公布,胜出的皇位继承人有机会在公布前得知遗嘱,并且做出修改。《康熙遗诏》也不例外,要体现雍正皇帝的意旨和利益。
“康熙遗嘱”最大的可能就是,康熙当天病情急速恶化,临终时没有能力书写或者口述长篇遗嘱,只是简单地交代了由谁继位。然后,伴随身边的隆科多,根据康熙的意思撰写了《康熙遗诏》。
目前围绕《康熙遗诏》的攻防战都只是口水战,反对派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推翻康熙皇帝遗诏。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唯一的物证。但是,支持胤禛的人,也同样不能仅靠现存的遗诏来证明他是合法继位。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
那么,康熙皇帝本人的意愿如何?他生前想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呢?
根据雍正日后在《大义觉迷录》里的说法,康熙驾崩的当天,隆科多口述了遗诏,九阿哥胤禟听完,冲到胤禛的面前,叉开腿大剌剌地坐下,对即将登基的胤禛怒目而视;原本呼声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则装出悲痛万分的样子,夺门而出,跑到院外一个人依柱凝思,别人叫他,他理都不理;十七阿哥胤礼当天在大内值班,听到胤禛胜出后,竟然吓得擅离职守,飞也似的逃回府邸去了。其他皇子也惊愕异常,或惊讶或愤怒。权力赌局的胜负揭晓后,人生百态、世态炎凉,都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康熙刚死,二十几个儿子没有一点的悲哀,有的都只是有关得失的喜怒、对日后荣华富贵的打算,康熙生前教导的恩爱孝悌看来都没有植根诸皇子心中。
康熙显然也预料到了最坏的局面。为了防止胜出的胤禛为难或者迫害兄弟侄子们,他在临终前对胤禛说(胤禛自述的):“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皇长子胤禔和废太子、二阿哥胤礽在之前的皇位争夺战中提前出局,遭到禁锢。康熙不想二人遭到进一步迫害,所以特地“保”了二人。同时,康熙不希望废太子一系彻底沉沦,还为废太子的儿子讨封。康熙也知道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闹得关系紧张,临终前还要挣扎着打好招呼。
父皇的面子,胤禛还是要给的。所以,大哥胤禔和二哥胤礽在雍正年间得以善终。胤礽的二儿子,胤禛也给封了王,不过舍不得封亲王,降一等封为理郡王,算是打折扣执行了康熙的遗愿。至于那些康熙没有关照过的兄弟们,胤禛登基后就不客气了。胤禛登基后,不允许所有兄弟的名字用“胤”字,强迫改为“允”字。兄弟们都遭到了严密监视,十四阿哥被派去守陵,形同软禁;八阿哥胤禩被革除宗籍,称“阿其那”,九阿哥胤禟也被革除宗籍,得名“赛思黑”,前者是“狗”后者是“猪”的意思。
康熙临终前希望儿子们能够和睦相处的愿望,也落空了。就像生前阿哥们都争着孝顺康熙,死后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悲伤一样,康熙生前,阿哥们都忌惮他的权力,对他言听计从,他一旦驾崩,就没有人再听他的话了。在皇位继承战中失败的阿哥们不会听康熙的话,胜出的胤禛更不会听。
事实上,康熙还活着的时候,阿哥们就觊觎皇位,展开了明争暗斗。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恶化了政治风气和清朝吏治。有史家将康熙后期的夺嗣之争,认定为吏治由好变坏的根源。
二十多位阿哥中,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个人: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史称“九子夺嗣”。随着力量的分化组合,九阿哥和十阿哥转向支持八阿哥胤禩,形成“八爷党”;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胤禛,形成“四爷党”。十四阿哥胤和四阿哥胤禛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却倾向“八爷党”,同时又想自己当皇帝,姿态比较游离。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三人,年纪最大,资历也老,交结朝野大臣,拉帮结派,互不相让。至于其他阿哥,有的因为年纪太小,自知无望,就选择在各个帮派之间虚与委蛇;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等人虽然有可能争位,但料想争不过实力强的几位兄弟,对皇位断了念想,态度超然,一心就想着当王爷。如此混乱的派系,怎么能让兄弟们保持良好关系?
在皇位争夺战中,二阿哥胤礽早早就被立为太子,长期处于领跑地位。但只要他还没登基,其他皇子就不是没有机会。
胤礽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的嫡长子。赫舍里和康熙的关系很好,生胤礽的时候难产死了。康熙悲痛异常,把爱意都转移到了胤礽身上。胤礽仅仅一岁,就被康熙立为太子。康熙花了大力气来教导胤礽。在父皇的严格训练下,胤礽早早就显露出聪明才干来,他精通满汉双文、文武全才,而且长得仪表堂堂,得到康熙的赏识。但是当了几十年太子后,胤礽放松了警惕,恃宠而骄,变得骄纵、暴戾,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胤礽的叔外祖父、权臣索额图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扣上“谋逆”的罪名遭到囚禁。胤礽失去外援,地位进一步动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八阿哥胤祄病重,康熙忧心忡忡,亲自回銮探望。其他阿哥和大臣们也跟着表现出悲伤之情。九月,胤祄病死。作为太子的胤礽在弟弟病重和逝世前后,都没有表现出悲痛之情,导致了康熙对他的厌恶。康熙把太子叫过来,痛骂了一顿,要他反躬自省。不想随即又发生了“偷窥帏幄”事件,康熙在行猎途中,发现太子胤礽屡次无故接近自己居住的帏幄,扒着缝隙窥视自己的行动。康熙感到非常不安,痛下决心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位。
胤礽被废,夺嗣之争迅速白热化。各个有意皇位的阿哥,铆足了劲,展开了生死搏杀。
大阿哥胤禔最先跳了出来。他自以为是长子,言谈傲慢,咄咄逼人,不想遭到康熙的痛斥。胤禔又自作聪明,向康熙自告奋勇要去杀害废太子,结果反被重感情的康熙囚禁。大阿哥胤禔被明确排除在太子考虑范围之外,他转而支持八阿哥胤禩,并且向康熙推荐。
胤禩是各位阿哥中名声最好的一位。他出身低微,生母是奴婢出身,所以他从小受到歧视。胤禩奋发图强,练就文武全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非常注意,且刻意笼络朝野大臣和士绅,人们对他评价很高,盛传“八王最贤”。康熙身边的重臣,也有向康熙推荐胤禩的。康熙的哥哥福全,临终前还郑重向康熙推荐胤禩,认为八阿哥可以继承大统。康熙对八阿哥的印象也很不错。
提前出局的大阿哥胤禔在推荐胤禩的时候,特意提到太监张明德曾经给胤禩看相,认为他有天子之相。这触发了康熙的敏感神经。康熙最恨大臣和阿哥们结党营私。张明德看相一事,让康熙认为八阿哥胤禩暗中勾结宫廷太监,拉帮结派,对胤禩的印象大坏,还予以训斥。然而,还是有人冒险向康熙逆言,推荐胤禩。
针对诸位阿哥夺嫡之心纷起,大臣们在各位阿哥之中左右为难,朝堂上暗藏波涌,康熙多次专门下旨,禁止人们谈论立嗣一事。不过,夺嗣一事,关系多少人的恩怨荣辱,人们该争的还要争,该斗的还得斗。康熙反复颁布圣旨,都没什么作用。毕竟,皇帝的意见并不重要。人们早学会了阳奉阴违。
九兄弟同室操戈
为了终止乱局,康熙皇帝不得不重新恢复胤礽的太子位,但这一举动丝毫不起作用。
阿哥们的野心被挑逗起来了,不可能马上黯淡下去。同时,康熙对胤礽已经失去了信心,重新立他只是利用他,并不想真的传位于他。胤礽的表现也很糟糕,骄纵、暴戾的脾气没有改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康熙明确说:“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自此,废太子胤礽被圈禁,黯然度过余生。
二废太子,纷争更盛。诸臣纷纷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其中以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呼声最高。就在康熙犹豫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疑点重重的事件,导致八阿哥胤禩一蹶不振。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前往热河巡视。胤禩本该随从前往,但因为是生母去世两周年的祭日,所以他中途去祭奠母亲,不能亲自随侍,就派了一个太监去向康熙请假。谁知道,那个太监带了两只将死的老鹰送给康熙。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胤禩在诅咒自己快死。他当即召集诸位皇子,痛骂胤禩“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最后,康熙撂下狠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老皇帝也不想想,胤禩如果真的要咒他死,会当面送奄奄一息的老鹰给他吗?
看来,胤禩在皇位争夺战中提前出局了。他为此大病一场,眼看就要死了,康熙也不去探望,反而下令将病危的胤禩抬得远远的,不能冲了御驾。后来胤禩虽然侥幸活了过来,但大势已去。
接下来,十四阿哥胤成了一匹黑马,跑到了皇位争夺战的前列。青海战乱,康熙任命胤为抚远大将军西征。胤出师时,礼节极为隆重,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胤称“大将军王”。人们普遍猜测胤最有可能继位。失利的“八爷党”转而支持胤继承大统,来和其他派别抗衡。
其间,三阿哥胤祉看到骨肉相残,政坛险恶,萌生退意,放弃了夺位之心。他退回书斋,一心以编书、写字自娱,最后得以善终。
就在胤还在外面征战之时,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底康熙去皇家猎场南苑行围,十一月初因病住进畅春园。十一月初九,因冬至将临,康熙命四阿哥胤禛到天坛,代自己行祭天大礼。人们不禁迷惑起来:康熙到底是要选择胤,还是胤禛?
胤禛每天遣侍卫、太监等至畅春园请安,康熙都传谕“朕体稍愈”。可就在十三日,康熙病情突然恶化。之后的情形,就完全按照胤禛的意思,顺利展开了。也就是本篇开头我们看到的情景。胤禛在最后一个月内,突然后发赶超,笑到了最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胤禛尚未正式登基,命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和大臣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同时,胤禛加封竞争对手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喜讯传出,胤禩福晋的母家赶来称贺,福晋却说:“何喜之有,不知陨首何日。”
如果胤禛真的是康熙的选择,那么康熙为什么选择他呢?最常见的解释是,胤禛常年注意韬光养晦,不露声色,勤慎敬业。在康熙晚年,康熙交代胤禛办理了很多事情,胤禛珍惜每一次机会,把事情都干得不错,得到了父亲的赞许。随着主要竞争对手的失利,胤禛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不过,这样的解释毕竟是纯主观的推理。同时,胤禛继位后迫害兄弟和大臣们的行为,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得位不正。
不过,“疑似”得位不正的胤禛,继位后年号“雍正”,疑似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之意。这是多此一举,还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话说回来,中国古代那么多次皇位更迭,完全没有异议、没有疑点的能有几次?又有几个皇帝的家族内,没有爆发出同室操戈、争夺最高权力的闹剧?清朝相对还算是好的了。
一直到雍正朝,清朝都没有明确的皇位传承制度。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皇室内部都掀起了激烈的皇位之争。雍正亲身经历了残酷的骨肉相争,汲取教训,认为皇位传承是国之大事,应由皇帝独断,不用群臣参与;同时担心过早挑起继承话题,容易引起皇子们明争暗斗,大伤人伦。因此他一登基就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偷偷选定继承人,亲写两份诏书,一份随身携带,另一份密封在锦匣里,放置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宗室、大臣们共同开启、核对。此一做法后成清朝立储惯例,清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骨肉相残争嗣的闹剧。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传位制度。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
1.为什么说一切皇帝遗诏都是“伪造”的?
2.为了防止诸位皇子争位,皇帝们没少费心思。有的皇帝早早就确立了太子,加以培养,断了其他皇子的念头;有的皇帝则故意在皇子之中制造竞争,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让脱颖而出者继位;更多的则是犹豫不决,拖到自己快不行了,才临时指定或者以“遗诏”的形式确定继承人。不过,经历过夺嗣之争的雍正皇帝却创造了新的立储方式,打破了夺嗣困局。请问,雍正用的是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