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卢卡斯之谜
待解的资本逆流悖论
检察官雅各布斯·布鲁索:欢迎各位。
我们可以经常换个思维。
现在,我要让你们了解最新情况。
我们也一无所知。
这就是你们得到的最新情况。
——电影《粉红豹2》(The Pink Pantber 2)台词
实际上,所有经济学家都熟悉鲍勃·卢卡斯的研究成果。他又叫罗伯特·E.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来自芝加哥大学,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我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时,我感到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去他那间烟雾缭绕的办公室(不过他现在已经不再吸烟了),也正是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做经济学研究。卢卡斯不仅善于用简洁优雅的语言解答一些难题,更善于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提出关键问题,并提供“肥沃的土壤”,激发后来的研究者去寻找答案。
在我即将离开芝加哥大学,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时,卢卡斯正在创作一篇研究宏观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关联性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通过一个简单而深邃的问题,引发了一轮迄今为止仍在探索的研究浪潮。
1990年,这篇仅有5页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而题目就是卢卡斯提出的问题:资本为什么没有从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在提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卢卡斯采用了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思维模式,其逻辑既简单又有说服力。相对于中国和印度等相对贫穷的国家,日本和美国等相对富裕的国家是否拥有更多的工厂设备、机器和计算机等实物资本,但劳动力供给则相对匮乏呢?在劳动力与实物资本之比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每投入一单位的资本,就需要更多单位的劳动力与之相结合,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资本应当从相对富裕的国家流向相对贫穷的国家。
罗伯特·E.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进入贫穷国家的资本流动转化为实物资本投资,这一转化应该会改善所有人的福利,来自富裕国家的投资者也会收获高于国内的投资回报率。贫穷国家则会受益于额外的资本流入,从而有利于推进投资和经济增长。最终,资本流动将会随着资本劳动比在各国之间的趋同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