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当河伯遇到海若
《秋水》篇是《庄子》外篇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河伯、海若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时:按时。河:专指黄河。下文中的“河伯”指传说中的黄河之神。◎泾流:水流。涘(sì):河岸。渚(zhǔ):水中小洲。辩:通“辨”。◎旋:转。望洋:仰视貌。若:传说中的北海之神,名若,即“北海若”“海若”。莫己若:莫若己,没人比得上自己。◎少:认为少。◎难穷:难以穷尽。大方之家:得道之人。方,道。
秋天的水潦随节令而至,百川来水,黄河暴涨,两岸沙洲间变得宽阔无比,连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啦。黄河之神河伯不禁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最壮丽的风景全在我这儿啦!
他顺流往东来到北海,朝东边一望,哪儿看得到边啊!此时他才醒悟,转脸仰望着北海若(他是北海之神,也叫海若)感叹说:俗话说得好,懂得道理一百样,以为人人赶不上!这话讽刺的就是我吧?我听说有人批评孔子见闻少、伯夷义不高,开始我还不信——哪有这么狂妄的人呢?今天我亲眼见识大海的浩瀚无穷,才知道我就是那种狂人啊。幸亏我来到你这儿,否则可就悬了,我会长久被高人笑话的!
海若又怎么回答呢: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秋水》)
◎井蛙(wā):井中之蛙。虚:通“墟”,空间,域界。◎笃(dǔ):这里有固守、局限之意。◎曲士:乡曲之士,即见识鄙陋、偏执者。束:束缚。◎尾闾:传说中大海的泄水口。◎自多:自以为多,自满。比形:庇形,寄托形体。
海若说:你没法跟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受着环境的限制呢;你也没法跟只能活一夏天的小虫谈论冰雪,因为它受着寿数的限制呢;你同样没法跟乡曲之士谈论大道,因为他受着教养的局限呢。如今你离开河岸,见识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陋,现在可以跟你谈谈高深的道理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大海更辽阔的了,万川归大海,不知啥时停止,而大海从未满溢;尾闾是大海的泄水口,一直流泄不止,海水却从未流空过。春去秋来,旱涝交替,大海从不去理会。大海的容量,超过江河无法计量,可是我从没自满过。因为我知道,自己寄身于天地之间,禀受着阴阳二气,不过像小石子、小树苗在大山中一样;正恨自己渺小,又哪里会自满自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