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求进步学徒又跳槽
新年刚过不久,李嘉诚就离开了那座大茶楼,恋恋不舍地辞别他平生第一处打工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去舅父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因为找工作,他曾违背了舅父的一番好意。而现在,李嘉诚觉得,自己是在社会闯荡和磨炼过的人,进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
勤奋努力的李嘉诚毕竟年少,工作一段时间后,全身酸痛,筋疲力尽,累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因家庭重负和心里孕育的一股斗志,他每天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从不懈怠。为保证早晨上班不迟到,李嘉诚准备3个小闹钟同时叫醒自己。
初到公司,李嘉诚从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干起。因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李嘉诚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舅父对他的长进欣喜不已,但从不当面夸他。不久,舅父将他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松了一口气,终于有资格在中南表店正式学艺了。想起几月来偷学手艺,李嘉诚心里特别充实,甚至有股兴奋和冲动。其实,李嘉诚对舅舅铁面无私的为人早有体察。
刚进表店时,他也理解舅舅对自己的过于严厉,甚至严于对待普通徒工。不过日子久了,李嘉诚难免失望和不满。虽心中失意和茫然,但李嘉诚也很快适应了舅舅为自己限定的学艺条件。
他不气也不恼,每天仍然第一个来到表店,第一个开始工作。不过,他已懂得了“学艺不如偷艺”的道理。每天杂活后,他都悄悄躲在技工们视力不及的角落,偷偷观察他们如何修理零件精细的手表和挂钟。他一面偷偷观望,一面把技工们修钟表时的所有细节暗记在心。
回家后,李嘉诚再把从舅舅表店里学到和看到的细节,全部记在小本上。久而久之,他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而且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做得十分出色。
多年后,与李嘉诚同在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师才几个月。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标青(出色)的钟表商,还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威水(显赫)。
在高升街表店,几位师傅对新来当学徒的李嘉诚以礼相待,只是由于庄静庵有“凡是新学徒不经3年时间不能修表”的规定,他被分配当了一个推销员,这让他非常苦闷。这个工作需要李嘉诚到处奔波,使他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刚踏入社会到处觅职的时期。
如今,他必须每天靠自己的双腿从香港岛奔波到九龙,再从九龙徒步走到新界。浅水湾、深水湾、太平山、凤凰径、上环和中环、铜锣湾和九龙的半岛酒店……所有这些陌生的街道几乎都留下了李嘉诚的足印,而那建在半山上的巍峨高楼或英式建筑,还有那些低矮的民间“笼屋”,李嘉诚都在骄阳下或暴雨下频繁光顾。也就是这几年时间,李嘉诚对英国人统治的香港逐渐熟悉。
在那些为推销瑞士手表东奔西跑的日子里,李嘉诚最大的收获是从与客商及市民对话的过程中,熟悉了在香港生存的必备语言。他在家里休息的时间,几乎全用来自学英语。那时的他根本请不起教师,只能自学,拼命地背英语单词、句子,然后在外面应用。
虽然他发现英语并非一学就通,书本上的英语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过通过反复练习与实践,李嘉诚的英文口语进步飞快。
李嘉诚具有非常惊人的记忆力,在端茶倒水招待顾客期间,以及在钟表店当店员的时候,他渐渐学会揣摸顾客的消费心理,并且知道如何真诚待人,以及如何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
所到之处,他会将自己所听到的新鲜字和词以及一些名言警句,特别是生意上的诀窍一一地默默记录下来,默默记在他胸怀壮志的心里。
日本人败退后,英国人又趾高气扬卷土重来。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李嘉诚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需要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待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从而变得贪图安逸,他决定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的是今后做大事业!
17岁的李嘉诚,心念已定,却不知如何向舅父开口。五金厂的老板跟庄静庵曾有业务交往,他出面与庄静庵交涉,请求庄静庵“放人”。
庄静庵与李嘉诚恳谈过一次,设身处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问题。当年自己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眼下还不会独立开业,但凭舅父更深一层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判定,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尤其是李嘉诚在离开中南公司前,有关修表不如制表的高见令舅父庄静庵大为震惊。
没想到,在他的店里仅仅当了一年徒工的李嘉诚,竟然一眼就看透了他几十年经营中的弊病。后来,庄静庵果断地采纳了李嘉诚的建议,在表店原来修表的基础上,开始向生产中国表迈进和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庄氏的中南表业已经可以生产出与世界一流手表相媲美的新式中国手表了。这其中无疑也有李嘉诚的一份功劳。
坚强刚毅的李嘉诚,再次平静勇敢地踏上了人生之旅,虽然他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等待他的是什么,他还有多少摸爬滚打的日子,还会有什么灾难或者不幸再度降临在他的身上,但是,有一点他是清楚并坚信不疑的:他从此不再是心存幻想、天真纯情的少年。他从此能够承认并且面对种种现实,他从此学会并且已经开始逐渐深沉、成熟起来……
1946年年初,李嘉诚去了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同事们大惑不解,阿诚是老板的外甥,又是个不可小觑的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他为啥要跳槽呢?原来,在半岛酒店推销瑞士表时,李嘉诚意外结识了一位热心的故乡人李嘉茂。
李嘉茂是惠州人,比李嘉诚年长许多,也是战前从惠州逃亡来港的难民。他推销的是一只只亮闪闪的镀锌铁桶。当时半岛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需要配备一只这样的小桶,以便于房间打扫卫生时使用。李嘉茂见李嘉诚为人忠厚,很是喜欢。让李嘉诚激动的是李嘉茂只身来港创业、自力更生办起五金厂的不凡经历。
与李嘉茂相比,他渴望不受制于人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实现。李嘉茂居然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厂房的困难条件下,办起了五金厂。无论这家五金厂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这对李嘉诚而言,都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因为他从李嘉茂的五金店看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无能。
李嘉诚自知他目前根本无法与已经建起五金厂并自任老板的李嘉茂相提并论,不过他从李嘉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光明未来。这就是他要下定决心从舅舅表店里跳槽的起因。
相见不久,李嘉诚来到了位于新界的调景岭。在调景岭鳞次栉比的工厂中,五金厂是家极不显眼的小厂子,只有两间简陋的厂房,算上李嘉茂才有8个人,但利润很可观。五金厂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
初到五金厂时,李嘉诚感到处处新鲜,可与李嘉茂接触久了,才发现这位小厂老板是个急性子,喜欢按自己的主见行事,对手下7个工人每天制铁桶有定额,而且如若完不成定额,轻则扣发薪水,重则当场解雇。
李嘉茂实施的这一套管理手法,让李嘉诚见了心生反感。不过他又觉得李嘉茂虽没多少文化,头脑却是第一流的聪明。他是采取强制手段管理工厂的小企业者,虽然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几个工人却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小铁桶每天的定额总是如期完成,保质保量。李嘉诚在反感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李嘉茂暗暗佩服。
当然,李嘉茂对李嘉诚这新来的推销员也不再客气,给予他每天的任务。
李嘉茂告诉他:“每天你可以不来厂子,也不必给你限定每天推销出多少只铁桶。我只根据你每月推销多少产品,最后决定你的薪水。总之你推销得越多,我给你提成就越多。如果你每月能推销500只以上,我还要在固定薪水之外,再奖励你一定数额的钱。兄弟,也就是说水涨船高啊,我赚得多时你也会多得报酬的。”
如此精明实用的奖罚方法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这无疑能调动所有工人及推销员的积极性。李嘉茂实际上已把五金厂所得的利润,全部化整为零地分摊给每一个员工。
也许正因为如此,李嘉诚推销铁桶的劲头就格外大。这显然与给舅舅的中南表店当推销员时截然不同,前者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后者则是推销多少都不影响薪水,有种吃大锅饭的味道。
李嘉诚刚来五金厂时,决定给李嘉茂露一手。不过,想在推销产品上标新立异,又谈何容易。
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100多只。
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要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聊天,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当上一段时间推销员的李嘉诚自然知其甘苦,在那些有财有势的大老板面前,李嘉诚发现小小推销员的地位该有何等卑微。
然而他为李嘉茂推销铁桶时,尽管因为这种小铁桶的购买者多为香港的下层贫民,一般情况下也遇不上几张笑脸。因为小铁桶的使用者们大多都有旧桶可使就不再购新桶了,有些居民在非购不可时才购买此类生活用品,一般也会采取能省则省、能压价就压价的做法。
有时李嘉诚费了许多唇舌讲好了一桩生意,屈指一算,利润几乎刚好与成本持平。像这样的生意即便做得再多,在精明的老板李嘉茂那里也注定不会得到优厚回报的。
“如果我想在五金厂立稳脚跟,就必须做几单大生意,否则我在五金厂迟早会栽跟斗的。”李嘉诚这样想着,自感肩膀上的压力与日俱增。他担心在这里若长期打不开局面,李嘉茂会对他失去信心,李嘉诚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如若在这里以被人解雇收场,那么他又如何面对母亲,面对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