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父亲病故辍学谋生
初来香港,投靠妻舅庄静庵实在是万不得已。
第二天,李云经就出去找工作,无奈四处碰壁。后来,在庄静庵的帮助下,李云经找了一份商行记账目之类的工作。虽不懂英语,但因他勤恳做事,加之有庄静庵引荐,所以老板待李云经很好。让李云经尤为欣慰的是,庄静庵又为他们租了一间位于九龙的民房。李云经一家人这才安顿下来,致力于生计。
生活渐有起色,可他们万没料到,来港仅一年时间,香港也沦陷了。日本侵占时期,食米严重不足,米价飞涨、燃料不足、电厂停电成了家常便饭,李嘉诚一家生活越加困难,幸得庄静庵的资助,一家人才免于饿死。但是祸不单行,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了顶梁柱,后果可想而知。最为严重的一次,李云经竟然吐出了大半盆鲜血,但他仍然坚持上工,直至所在商行因战事紧张倒闭为止。
1943年深秋,在庄静庵、庄碧琴兄妹的多次劝说下,李云经才不得不前往玛莉教会医院求医。经诊断原来李云经得了严重的肺病。
在当时的中国,肺病曾被视为难以医愈的绝症。即便英国人的教会医院,也难以用药物加以医治。所以,当李云经知道这个结果后,心情异常沉重。为维持儿子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也不去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业。就这样,李云经的病越拖越重。
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饭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唯一的一点青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一家人每日都在祈祷父亲早日康复。
每天放学后,李嘉诚都去医院看望父亲,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业。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而取得的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那时,李嘉诚找了些有关肺病治疗和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书籍来看。看过那些书后,他吓了一跳,书中描述的所有病症父亲都有,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病重的李云经到了最后,水米几乎都难以入口。就在李云经病逝的前一天晚上,他忽然振作起精神来,以沙哑的嗓音召唤身边的妻子,示意她把儿子叫到床前。李嘉诚当时已经15岁,见爸爸气若游丝地躺在灯影里喘息,他竭力忍住不哭。
此时,李嘉诚已经意识到父子的生离死别就在眼前,可他尽量忍住眼泪,不让父亲见到他的痛苦神情。李云经攥住儿子的手,无限爱怜地看着儿子,低声唤着他的名字。他用干瘦的手轻轻抚摸儿子的前额,好一阵,他才说了一句话:“阿诚,爸对不起你了,把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李云经明白,为了维持这个家,接下来就意味着儿子即将告别他的学子生涯,要投身到社会,开始像父亲一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可小嘉诚毕竟才15岁,香港如此动荡,未来他必须面临的该是多么险恶的环境啊!气息奄奄的父亲不禁泪如雨下。
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临终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必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遗训。
李嘉诚对此永生不忘。他仍然记得父亲临走前的一些情形,每每提及,李嘉诚就悲哀不已:“爸爸过世前一天,他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是问我,问我有什么事跟他说。若你细想一下,也觉得悲哀;但我很自信地安慰他:‘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好。’”
当天深夜,李云经走完坎坷的一生,离开了那个动荡纷乱的世界。
这是难忘的1943年!这年冬天,是李嘉诚终生最难以忘怀的。从今往后,他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接济他家,并资助他完成中学学业,但李嘉诚还是毅然决定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家人。
舅父没有表示反对,表面上看似乎太“无情”。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父母、家乡,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舅父的意思李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由此,李嘉诚给逼上了独立谋生之路,但也由此从打工族而渐成为超级富豪。单从这点来看,舅父的“无情”,更胜过“有情”。
李云经遗下长子李嘉诚和次子、三子及一个女儿,他的遗霜庄碧琴开始支撑门户。为帮助母亲养家糊口,15岁的李嘉诚毅然弃学找活干。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西营盘的春茗大茶肆跑堂煲茶。
在春茗楼当伙计,令他感到舒心的是老板是潮州家乡人,老板娘也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这里每天出入的腰缠万贯的茶客们中有许多广东人,花起钱来挥金如土,是当地茶楼的主要主顾。有时李嘉诚得到的小费也够他全家用几天的了,再加上较为优厚的薪水,还有老板娘逢年过节给伙计们的加薪,好一阵子贫困的李家苦尽甘来,生计再也不愁了。
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店伙计每天必须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在茶楼跑堂时,李嘉诚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以上。茶楼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时。
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茶桌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他却要待在茶楼侍候。
因为找工作备尝艰辛,李嘉诚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赞赏,他也由此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先父所说的古代圣贤相去甚远,但一个个都实实在在的,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贫,或富;或豪放,或沉稳。
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由此而养成观察人的习惯,这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舅父送了只闹钟给他。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
那时,李嘉诚特别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到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但因为先父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
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的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碰到这样的事,必会扇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来茶楼工作之前,一个堂倌犯了与李嘉诚同样的过失,那茶客是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只好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这时,老板跑过来,正要责骂李嘉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
因为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所以老板没有责骂李嘉诚,但仍让他向茶客道了歉。茶客坐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漉漉的。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回到家,李嘉诚就把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饭碗危机”。他已熬过最艰辛的一年,老板给他加了工钱,他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可时间一久,李嘉诚开始感到庸庸碌碌。
茶楼的生意越好,他能拿到的小费就越多,但让他发愁的是,祖上曾经有过光耀的历史,而今到了他这辈上,难道要甘当一个仰人鼻息、无所作为的茶楼伙计吗?眼前可以维持家中的温饱,然而这种日子越过得平安,越在悄悄远离父亲生前对他的期望。这让李嘉诚心中非常不安,他不明白自己的前程究竟在哪里。
“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李嘉诚始终牢记着这两句话。在初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费用后,他决定寻找一个可以终身受用的职业来做。否则,将来有可能因年龄过大而失业。
因此,在1944年的旧历春节,庄静庵再次希望李嘉诚去他的钟表店学艺时,李嘉诚毅然辞别茶楼老板,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