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辛亥革命后改姓刘,名靖裔,字伯贞,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主要描写民众疾苦,体现了新诗由旧诗蜕化而来的特点,感情浓烈,语言明快,通俗易懂,触及重大的社会课题和鲜明的乡土色彩,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影响巨大。
刘大白出生在浙江会稽山明水秀的桃源之乡。1895年,刘大白第一次离开家乡,赴杭州考科举,考中优贡生。
刘大白成年后,任绍兴师范学堂和山会小学教员。1910年2月,他结束了故乡看云听水的生活和学堂教书生涯,到北京谋职。但是,他在北京没有谋到职务,又乘船回到绍兴,参与编辑《绍兴公报》。
1913年,刘大白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东京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5年,他公开发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的文章,受到日本警视厅监视,他又不得不离开东京,转赴南洋,先后到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在这些地方应当地华侨学校聘请,教授国文。
1916年6月,刘大白从南洋回国,定居在杭州,在《杭州报》任职。1920年6月,他从杭州回绍兴之后,往返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先后在崇文、安定、春晖等中学任教。
在1921年至1922年这两年中,刘大白写了许多新诗和随感发表。他的新诗中有不少是涉及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在当时影响很大。
1924年,刘大白加入了以著名诗人柳亚子为首的新南社,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诗集《旧梦》出版,共收597首诗,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
这是刘大白在1919年至1922年新诗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在他的新诗集中,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诗,一种是抒情诗,还有一种是说理诗,再有是具有平民思想的诗。
1924年2月底,刘大白从杭州到上海,受聘于上海复旦大学,任大学部文科教授。后又受聘于上海大学,教中国文学。他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后,开始将较多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
刘大白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负责编辑《黎明》周刊,他在该刊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性文章,评论社会,切中时弊,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1926年12月,刘大白另一本新诗集《邮吻》出版,被列入“黎明社丛书”之一。该书共收作者1923年5月至1926年5月三年中写的100首诗。
1928年1月,刘大白辞去复旦大学职务,随即赴杭州任浙江大学秘书长之职。1929年8月,他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任次长,同年12月辞去此职。这年他出版了多部著作,他编写的《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出版,是一部很重要的工具书。
刘大白不但是位创作丰盛的诗人,他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有超乎一般见解之上的深刻精辟的思想,他著有《白屋文话》《旧诗新话》《白屋说诗》等谈诗论文的集子。他对文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评价得十分公允。他对古人留下的文学遗产,既不一笔抹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是由于他有这个基础,所以他的旧体诗和新诗,都极少用粉饰之字,没有镂金错采和敷衍成章,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