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一点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婴幼儿家庭保健(7)

与乳糖相比,这些糖都太甜了,容易使小儿增加赘肉,并且吃糖成癖,会造成日后严重的蛀牙。小儿躺在床上自己吸奶,或以奶瓶喝果汁,牛奶及果汁中的糖累积在牙床及牙齿上,形成酸性并适合蛀牙细菌生存的温床,最后只好拔除蛀坏的牙齿。因此,不要让小儿躺在床上自己吸奶。

59.小儿为什么不宜多吃蜂蜜?

蜂蜜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但蜂蜜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肉毒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甚强,既耐严寒,又耐高温,能够在连续煮沸的开水中存活6~10小时。因此,即使经过一般加工处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数量的肉毒杆菌胞芽存活。这些胞芽无法生长和释放毒素。然而,这些胞芽一旦进入婴幼儿体内,尤其是进入1岁以下的婴儿体内,因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它们便迅速发育成肉毒杆菌,并释放出大量的肉毒素。平时这些毒素毒性甚强,据说1毫克即可致万名婴儿于死命。另据调查,目前婴幼儿急死症中,有5%的婴儿是因肉毒素中毒而引起死亡的。所以,婴幼儿最好不要多吃蜂蜜,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更不宜食用蜂蜜。

60.如何适当吃些猪肝?

猪肝有些腥味,小儿不太喜欢吃,这就需要在烹调方法上下点功夫,去其腥味,变不好吃为好吃。

为小儿制做猪肝泥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生猪肝横剖开,或剥去外皮,用刀刮下如酱样的猪肝泥;二是先把猪肝煮熟后,再剁成细碎泥状。然后加葱、姜、黄酒等用油炒,同时去腥味,烧好后加些味精提鲜。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可用7份猪肝泥和3份肉糜一起炒,有利于去掉猪肝腥味。

对小儿来说,最好每周能吃上1~2次猪肝,能预防营养缺乏症。因此,更要强调烹调方法。采用猪肝与其他动物食品混烧,如猪肝丁和咸肉丁、鲜肉丁、蛋块混烧,或猪肝炒肉片等,小儿大都喜欢吃。将猪肝制成白切猪肝片或卤肝片,可以给小儿当零食吃。

61.补钙为什么不可过高?

因为钙对人体的重大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研究表明,人体对各种钙补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的供应量。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克,不仅造成浪费,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科学家曾追踪调查发现:小儿摄取热量为1000卡路里的食物中,每含有100毫克的钙,他们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由于小儿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现代医学认为,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小儿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小儿切不可高补钙。62.山楂有何妙用?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因此,小儿宜多食能消食化积、散瘀行滞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疗方如下:

(1)山楂汤:即山楂一味煎汤饮。尤宜于食肉不消的儿童。

(2)山楂饼:用山楂、白术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可治儿童食积。

(3)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用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于小儿痢疾赤白相兼者。

(4)山楂丸:茴香、山楂各等分,研细末,盐、酒调和,空腹热服,可治小儿小腹痛。

63.怎样适宜食用点心?

实际上,点心不能算为一种营养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只要小儿能吃粥、面,从营养学上看就没有必要吃点心,但点心好吃,小儿喜欢吃,所以,可以把点心作为一种增进小儿生活乐趣的调剂品给予。既然作为调剂品就不能像主食那样给得多,一般的点心太甜,不适合多给小儿吃,也不利小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小儿长牙后,含糖多的点心往往会导致龋齿,因此,父母在选购点心时注意不要买太甜的点心,也不要买夹心的点心,夹心的大多是奶油、果酱,贮藏不好会使细菌繁殖,危险性大。一次也不能给小儿吃得太多。

有些食量大的小儿、长得过胖的小儿,本来就要限制他的进食,就不要再给他点心吃了,可用水果来代替点心,一样能满足他的旺盛的食欲。相反,有些食量小的小儿,平时只能吃上一点粥、烂面等,体重增加不理想,这些小儿只要他喜欢吃点心,父母就可以满足他们,选择一些不太甜的点心,即使放开给他们吃,食量小的小儿也不会像食量大的小儿吃得让人担心。如果加了点心小儿就不想吃粥了,这没关系,本来点心与粥是同等的。吃完点心,父母要记住给小儿喂些水,相当于漱漱口,这样,可以将食物残渣冲走,防止龋齿的发生。

64.如何做到平衡膳食?

在小儿哺育过程中,经观察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只要小儿能吃就无限制地喂小儿。另一种迁就小儿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坏习惯,正餐吃得很少。长期下去,前者营养过剩患肥胖症;后者导致营养不良症。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平衡膳食的认识不足。

所谓平衡膳食也叫营养平衡,就是要使小儿摄取的营养能符合小儿生长发育、智力发展的要求。做到平衡膳食可以预防各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性疾病。

为了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须注意以5个方面的平衡。

(1)保证热能供给的平衡。因每人每天所需的热能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2)保持产热营养素摄入平衡。把产生热能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均称为产热营养素,也叫必需营养素。在人体内产生热能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蛋白质供给的热能应该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占15%~25%,糖占60%~75%。小儿所需的蛋白质量可较成人高一点。

(3)保持产热物质与人体必需的物质(维生素)之间的平衡。维生素是不产热的营养素,产热的营养素需要这些非产热营养素的配合。如吃糖多了,所需的维生素相应也要增加。故也需要保持平衡。

(4)微量元素与宏量元素之间平衡。微量、宏量元素都称矿物质。这些元素在体内都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是按人体需要量而定的。过多会中毒,过少也会患病。各种元素之间正常的比例,称之矿物质之间平衡。

(5)水和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水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有重要作用,故也要保持平衡。

以上5方面的平衡,可使小儿摄入的营养素做到全面、平衡。

65.为何不要嘴对嘴喂辅食?

成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通过嘴对嘴喂食小儿,就会把细菌带给小儿。尤其是患肺结核、肝炎、伤寒、痢疾、口疮、龋齿、咽喉炎的人,更容易把病菌带给孩子造成传染。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因此而患病。另外,嚼过的食物势必影响小儿的唾液和胃液的分泌,降低小儿食欲和消化能力,自幼就造成了胃肠消化能力不强,阻碍了生长和发育。另外,经常嘴对嘴喂小儿,使小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并习惯成自然,不利于锻炼其咀嚼能力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66.过“补”会导致哪些疾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合理的补充营养供其机体和智力发育所需,很有必要。但补之不当则适得其反。

(1)补参害处多。“少不食参”,人参和含参食品健康儿童不宜使用。健康儿童服用人参会削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容易感染疾病,会出现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进症状。人参可促进人体性腺激素分泌,健康儿童长期补参会导致性早熟。服参过多对心脏也有害,可导致心收缩力减弱,血压、血糖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因身体虚弱等需要用参,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适剂量酌情使用。

(2)多吃橘子易生“橘子病”。儿童每天吃橘子以2~3个为宜。过多吃橘子可致皮肤中胡萝卜素增加而引起全身皮肤发黄,出现呕吐、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

(3)多吃糖类易致“儿童嗜糖精神烦躁征”。儿童每日以摄入15~20克糖类为宜。过食糖类可致“儿童嗜糖精神烦躁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易冲动,睡眠差,常在梦中惊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面色苍白,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等病。此外,过多吃甜食还可引起腹泻、腹胀、厌食、呕吐、消化不良、水肿、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患、龋齿等。

(4)多补鸡蛋易致腹泻、维生素K缺乏症。儿童每日吃1~2个鸡蛋即可。过多吃鸡蛋会增加儿童的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还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症,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面部皮疹、嗜睡、毛发脱落等。

(5)可乐型饮料和酸梅粉能引起多动症和溃疡病。可乐里含咖啡因。可乐型饮料对儿童记忆有干扰作用,并可兴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儿童多动症。儿童长期食用酸梅粉,会使其胃酸含量增高,胃黏膜被腐蚀,发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7.为什么母乳喂养不能代替打预防针?

尽管母乳对小儿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这种保护作用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仅有3~6个月。因为母乳为婴儿提供的抗体属于自然被动性保护抗体,很容易从肌体消失。再加上抗体都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某种抗体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而对其他无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单纯依赖母乳来维持小儿体内的免疫保护功能是不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儿要进行免疫接种的原因。

免疫接种也叫预防接种,俗称“打预防针”,是通过打针、吃药、喷鼻等方法,有计划地将疫苗或者苗种接种到人的身上,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相应传染病的抗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样产生的抗体,较母乳中的抗体效价稳定,持续时间长,防病效果可靠。它是母乳和其他任何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由此可见,母乳既要喂,预防针同样应该打,两者皆对孩子有益,不可互替。

68.如何认识和预防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小儿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母亲与小儿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小儿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孩子需要的蛋白质没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小儿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小儿铣停顿,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种小儿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小儿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裂纹鳞状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其实,有些母亲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小儿如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他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远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小儿暂时分开,则小儿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小儿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按每日每千克体重给予1~1.5克蛋白质哺喂小儿,同时多给予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足维生素,这样小儿就会很快获得好转和痊愈。

69.如何锻炼吃“硬”食?

吃惯了流质的婴儿,虽长了几颗牙齿,也像是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固体食物),还应有个实习的过程。

儿科专家向妈妈们建议:孩子在12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吃固体食物,因为在这个阶段,小儿通常已能掌握拿东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当然,在开始时可将固体食物弄成细片,好让小儿便于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过的蔬菜(如胡萝卜)等。

当小儿已习惯吃这些“硬”东西后,便可以使食物的硬度“升级”,让他们尝试吃煮过的蔬菜,但不宜太甜、太咸或含太多的脂肪,以免“倒”了胃口,产生厌恶、拒食行为。

在让小儿逐渐适应不同硬度的食物时要有耐心,不可过高估计他们牙齿的切磨、舌头的搅拌和咽喉的吞咽能力。固体食物应切成半寸大小,太大时很容易阻塞咽喉。

硬壳食物,至少要到4~5岁时才适宜吃。试吃时先破成4份,以防“囫囵吞枣”,酿成意外。

70.怎样给奶瓶消毒?

家长总是担心细菌会侵袭孩子,因此,不论什么用具都要消毒,像碟子、杯子、羹匙等,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细菌根本不可能在清洁干燥的器皿上生长繁殖。孩子的玩具和奶嘴,洗干净后,除非掉在不干净处,一般无需再消毒。因为这些东西上的细菌也是孩子自身的细菌,而对自身的细菌孩子是习以为常的。

但是,由于小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细菌的抵抗力特别弱,所以餐具应彻底消毒。家庭消毒最简单的办法是煮沸。把奶瓶、匙子等用清洁剂和清水洗净,放入锅内。锅内的水要没过餐具。水开后,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因为奶嘴容易损坏,可在停火前3分钟时放入即可,最后把餐具取出来,放在清洁的地方保存,上面蒙上一层消毒纱布,以防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