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要让孤独感笼罩心灵
第二节 情绪保健的心理调控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大量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老年人必须培养和建立积极的乐观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与生活协调一致,为祛病延寿提供可靠保证。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而久之,势必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老年人要善于面对孤独、化解孤独。
1.了解老年人孤独的原因
有人说,人老就意味着孤独。的确,人到老年后,生活圈子日渐缩小,曾熟悉的群体日渐疏远,子女要忙的事越来越多而对父母无暇顾及,于是前来听老年人倾诉内心情感的人也日益减少,致使老年人常与孤独相伴。
资料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时或经常有孤独感。总的来说,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家庭结构方面,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传统“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来了,成为“两代同堂”或“小夫妻”型家庭结构,子女婚后大多离长辈而去,难得一聚。
与子女相处方面,好儿女志在四方,不孝儿女嫌弃老年人。大凡事业心强闯荡天下的子女,很少能厮守着老年人,伴随父母。某些良心欠佳的子女,仅对父母的遗产和劳动力感兴趣,而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全然不顾。
与子女关系方面,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合不来。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代沟有扩大的趋势,老年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后生认可,由此而疏于代际交往,与子女分开生活。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亲人忙碌无暇与老年人接触。
此外,丧偶等因素也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对于那些单身老年人来说,受制于“老不正经”的压力或子女的阻拦,不能再婚,也是造成孤独的重要原因。
(2)事业方面
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往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3)兴趣方面
进入老年,兴趣索然,自娱乏门。有不少老年人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
(4)病理和生理方面
如脑动脉硬化、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可使有些老年人性格变得孤独、怪癖。
同时,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知道生活的艰难,幸福的来之不易。所以老年人为人处世更为谨慎,更为老练,这是老年人的优点,是老年人的宝贵财富。但老年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顾前思后,这就成为弱点、缺点。由于老年人的胆小,所以老年人更怕孤单、孤独。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的现代高楼居住环境,更加重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2.认识老年人孤独的危害
人是社会群体里的一员,离开了大半生为之奋斗的工作岗位,就会感到孤独难忍。孤独的危害不在于生活上的独处,而在于心灵上的感受,如果心灵上充足,兴趣广泛,那就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如果心灵上空虚,无所事事,就会产生恐惧,就会越想越烦,越想越怕,产生恶性循环。
孤独的危害表现为,孤独感蒙蔽了心灵,孤独感遮挡了阳光,孤独感阻塞了视听。
独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独处的恐惧、焦虑、胡思乱想,结果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使人心灵空虚,思维失常,行为迟钝,精神呆板。
孤独对老年人生理方面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孤独会对人的生理带来沉重打击。最新研究甚至显示,孤独对人体的伤害等同于每天酗酒或抽15根烟。
研究表明,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毫米汞柱,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高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倍;孤独的人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因为它会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容易使人放弃运动,从而倾向于摄取更多脂肪和糖分、烟酒;孤独的人睡眠不好,衰老得快;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增加患癌风险。
同时,孤独的人,体内往往缺少热情物质,比如让人活力四射的多巴胺和让人稳如泰山的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的长期缺乏,很可能诱发抑郁症和隐性精神分裂。
3.消除孤独的方法
老年人的孤独是可以摆脱的,而且是应该摆脱的。有一项调查,88名百岁老年人孤独忧郁的只有4名,占4.5%。而大部分的长寿老年人都能够调整心态,摆脱孤独。所以老年人要想长寿,要想有一个幸福、充实的晚年,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封闭自己的圈子,尽快摆脱孤独。
(1)正确对待现实
老年人都喜欢怀旧,总拿过去的幸福生活与现在的衰老作比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难免令人产生伤感、孤独情绪。
老年人要面对现实生活,要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坦然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子女成家后,关心老年人的时间少了,也应谅解,不要对子要求过高。只有以坦然的心面对身边的各种变化,才能坦然面对孤独。
(2)参与社会工作
所谓参与社会工作是指老年人退休后,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选择适当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
凡是有一定精力的老年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老有所为的形式和内容。老有所为的形式和内容很多,可以因人而异。老农民领上儿女,发展庭院经济,培植山林是一种为;老工人传授技术,为兴办乡镇企业服务是一种为;老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用其所长而返聘是一种为;老厂长、经理当现任企业领导人的参谋是一种为;离退休学者著书立说是一种为;老年人为儿孙们管好家务,支持中青年在各自岗位上拼搏,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为。
有理论、有文化、有经验的老年人可以有所为,需要有所为。没有一技之长,文化很低的老年人也一样可以有所为,也需要有所为。社会发展、家庭料理,需要老年人有所为,而且老年人自身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有所作为。
按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快乐是在从事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获得成绩、增强信心、得到自我满足的时候产生的,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肯定的时候产生的,科学发明的获奖,除了本身的社会价值外,还为成功者带来了真正的快乐。
在老有所为中,老年人广泛地接触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高工作效率,还必须了解工作内容、性质和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可增长知识,加强人际交往,结交新朋友,又可以消除孤独与寂寞,增添生活的乐趣。
(3)广交朋友
人们的快乐是在与他人处于良好关系中产生的,是在人与人相互依赖和信任中得到的,老年人也不例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己能满足他人的需要,自己能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人也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给人以温暖,是爱的源泉。老年人要在人际交往中消除寂寞、得到慰藉,寻求真正的快乐。
同时,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也能收获快乐。节日晚会、朋友聚会或家人团聚,可以给人提供生活的享乐,能使人紧张之余得到放松,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4)上老年大学
老年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把老年大学当作勤于学习的场所,可以结识新朋友。老年大学的学员除上课外,还组织游园、参观、举办舞会、节日联欢等活动。
老年大学帮助老年人消除了孤独,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掌握了本领,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从而过上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所以,老年大学既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场所。
(5)多与别人谈心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昔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能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对外宣泄,向人诉说。因此,多谈心无疑对老年人消除孤独非常有帮助。
为此,平时老年人可以与家里的子女们聊聊天;约请一些老年朋友来家里坐坐,谈谈心;给亲人、朋友打电话等。
(6)探寻自娱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离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此时,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
为了克服孤独感,老年人可多培养体育锻炼、书画、养花等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老年人可以选择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使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的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休闲自娱、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孤独也就不见了踪影。
(7)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
老年人最愿意接触的是邻居,与邻居和睦相处使老年人不会感到孤独。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只要对生活在周围的人怀着友好而健康的情感,与之互谅、互爱、互助,就不会有孤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