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系列(全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 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何敢跟暴君叫板?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了秦国大将王翦与秦始皇争兵的故事。

秦始皇平定韩、赵、魏三国,赶走燕王喜后,准备攻打楚国。秦始皇问计于诸将。

秦将李信,年轻英勇,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得燕太子丹首级。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

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计需要动用多少兵力?”

李信回答:“最多不过20万。”

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60万不可。”

60万人在春秋战国的战争史上,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这之前的史料记载,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数字的军队。而且王翦的话还有点嚣张:非60万人不可。王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敢这样对君王说话?而且是一个传说中的暴君!搞清楚王翦的身世,有利于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明辨真伪。

王翦扑朔迷离的身世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翦是秦国人,老家在频阳(陕西省富平县)。《史记》中说王翦年轻时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秦始皇问计于王翦的时候,王翦至少应该有60多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秦始皇平定诸侯的战争中,王翦儿子王贲已经是秦国的主要将领,经常担任主帅带领军队实施重大战役。王翦的孙子王离此时也已经成年,几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王离被封为武城侯,还是塞外三十万秦军的副帅。

60多岁的老将王翦,如果20岁从军,在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时代,就应该在军中效力,可是史料却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直到秦始皇即位,仍然不见其有何建树。可是突然间,王翦就被晋升为秦国第一大将,秦始皇不仅把平定诸侯的主要军事重任,都交给了王翦和他的儿子,还对他十分信任。

王翦为什么能得到如此之快的晋升?史料中看不出他与秦始皇有什么特殊关系,也不见其有特殊的功绩,据此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推测:王翦可能长时间担任副手工作,其秉性是处事低调,不事张扬,平时不显山露水,然而老谋深算。在其从军的40多年里,虽然没有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但他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还是被秦始皇注意到,因而得以重用。

这个推测吻合于史料记载,后面会有详述。

老谋深算的王翦让秦始皇难堪

攻打楚国老将王翦要动用60万军队,而年轻的将军李信则说20万人即能取胜,是非公道,需要秦始皇来定夺。

一定是李信的数字暗合了秦始皇的想法,于是秦始皇笑话王翦道:“王将军老喽,如此胆怯!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

于是秦始皇委李信为统帅,派蒙恬协助,发兵20万向南攻打楚国。王翦见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频阳老家养病去了。

李信统帅20万大军南下攻打楚国,开始果然是捷报频传。李信攻打平舆城,很快攻克,蒙恬攻寝邑,不久也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邑和郢城,再次取得胜利。

正当秦军节节胜利高奏凯歌的时候,李信突然发现,楚国的主力正不声不响地向自己合围过来。楚军紧紧跟随在秦军的周围,三天三夜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为了防止被楚军包围,李信急忙领军向东与正在攻打城父的蒙恬会合。然而就在这时,楚军发起攻击。楚军杀入秦军两个营寨,杀死七个都尉,秦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1]

李信战败让秦始皇丢尽脸面,秦始皇该怎么办?

此时此刻,秦始皇有上中下三个选择。

不同的选择体现君王不同的人品

第一,杀李信以谢天下。这是历代君王最常用的办法。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明明诸葛亮自己指挥失误,却拿马谡当替罪羊。诸葛亮明知司马懿率领20万人杀奔街亭而来,却只给马谡一万五千人去守街亭。三国时期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人数是战争胜负一个决定性因素。无论马谡在何处扎营,无论他的营寨修得多么坚固,也不可能抵挡司马懿20万大军。所以,街亭被攻破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既然街亭对蜀军北伐如此重要,而情报又确切司马懿必奔街亭,自然应该是赶紧集结军队,抢占有利地形,伏击司马懿,或者与之在街亭附近适合的地方会战。而诸葛亮却相反,派出马谡后还照样往前进兵,活生生让人抄了后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上策,杀马谡,既堵了马谡申辩之口,又威吓众人休要胡言。

汉武帝杀王恢也是这样的道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起兵二十万要在马邑城伏击匈奴,命将军王恢统军三万,待匈奴被围后,迅速出击攻其辎重。然而,汉军的战略意图被匈奴发觉,匈奴王单于急忙退兵。

按照作战计划,此时王恢按兵不动是正确的。如果贸然进兵,由于匈奴主力没有被20万汉军包围在马邑城中,而是随辎重撤退,杀入敌阵的王恢军很可能被匈奴精兵围歼。

然而,汉武帝恼怒于精心策划的重大军事行动劳师无功,于是要杀王恢。

王恢托请宰相、太后替自己辩护道:自己虽然没有照计划出击,至少没有损失,保全了皇上的三万精兵。

汉武帝不听辩解,还是杀了王恢。

秦始皇要杀李信,理由比诸葛亮比汉武帝充分百倍。李信你骄傲轻敌,口出狂言说20万就能轻取楚国,寡人相信了你。由于你的轻敌冒进,造成王师受辱,官兵丧命,车马辎重损失无数。你又指挥失误,轻易合兵一处,给楚军以可乘之机,让信任你的君主颜面扫地。以秦始皇后世暴君的恶名,不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仅仅给你个斩首以谢天下那都是轻的,你得烧高香叩谢主隆恩。这样做,既不损君王威严,也合情合理。然后另选一员上将,重新集结军队,再度伐楚。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上策。

第二,不杀李信,重新给他60万人马,让其总结经验,戴罪立功。

如此,既可以让李信感激涕零于明主隆恩,从此死心塌地任君驱使,又能获得仁义君主的美名。如果李信再伐楚国成功,则可以高奏凯旋,为其庆功。只提君王简拔英才,不提伐楚是20万还是60万。这样,基本上能保全君王的颜面,至少不会输给王翦老儿。当然这样做的问题是,万一李信还是不能取胜?

还有一种做法,分阴阳两招。阴招:还是发兵20万,就让你王翦统帅出征,我看你能不能取胜。打赢了那是皇上圣明,打不赢了砍你脑袋,看你还敢不敢跟皇上叫板。这招阴点,但是许多君王都干得出来。阳招:闭口不提前番人数之争,发兵58万,强命王翦带兵出征。这样既能在人数之争上不输给王翦,又能取得平定楚国的胜利。不过这样一来,王翦就占了上风,因为你秦始皇离开了王翦打不赢仗,离了王翦不行。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中策。

第三,是下策了,去向王翦承认错误,请求他带兵出征。

这样一来,君王的威严扫地,脸面尽失。别说是君王了,就是换了普通的男人,也不能服这个软。秦国又不是除了你王翦没别人了。哪怕派你儿子王贲去,也不能向你低这个头。

上述上中下三策是从君王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秦国的利益来考虑,正好相反。向王翦认错,发兵60万派王翦出征是上策。但是,哪个君王能够这样做?那个被后世描绘为专断残暴的秦始皇,能这样做吗?会这样做吗?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血气方刚36岁的秦始皇,恰恰就这样做了。

秦始皇亲自登门向王翦承认错误

秦始皇听到李信兵败的消息后,大怒。但他想的不是下令惩处让他尴尬的人李信,而是赶紧驱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

《史记》用了“自驰如频阳”五个字,来描写秦始皇急切和诚恳的心情。

频阳的位置在今天陕西省富平县东北,距秦都城咸阳约100公里。马车疾驰大约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坐马车在不十分平整的古代道路上疾驰是很受罪的,五个小时足以让人骨头散架,七日之内腰酸背疼,坐卧不宁。

现在秦始皇不是派一个使臣把王翦宣上殿来,而是亲自前往一百公里外的王翦老家,而且一路上不断地催促御马,可见其心之切,其悔之深。

秦始皇到了王翦的家,进门就向王翦道歉认错:“我不用将军你的计策,李信果然打了败仗,让秦军蒙受耻辱。现在楚军正在向西推进,一天天逼近。我知道将军你有病在身,可是你怎么能忍心在这个时候抛弃我不管?”

秦始皇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悔悟,用语言毫不掩饰地当面向王翦道歉,甚至有一点乞求的意味了:“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秦始皇真的害怕楚军一天天向秦国推进而威胁到他的统治吗?当然不是。楚军在城父击败秦军,而城父离咸阳有近一千公里,楚军没有可能在强大的秦国纵深进行这样长距离的突击。除了王翦之外,秦国有的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而且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楚国要想通过战争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真的不知道王翦是装病吗?当然不是。然而,此时秦始皇没有为自己的脸面而坚持错误。用亲自登门,用国家安危,来劝说老将军,用不点破王翦装病来给老将军台阶。

秦始皇诚恳如此,按理说王翦应该受宠若惊,没有。王翦不依不饶:

“老臣我体弱多病,脑子不清楚,思维也混乱了。大王你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始皇再次向王翦认错,并恳求道:“老将军别再说这样的话了。”

王翦不给留面子,接着叫板。

王翦道:“大王你如果逼不得已非用我去攻打楚国,那就非60万人不可。”

你听这话多气人。大王你没辙了,没人了,非求我不行了。那你就得按我说的60万。非60万不可。干嘛非60万?给君王一个面子,55万行不行?少5万就不行?你计算的就那么精确?

别说是君王了,换一般人谁也受不了这个。

可是,我们看秦始皇怎么说?

“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秦始皇说,都听你的。一点也不生气,一点也没有责怪,一点也不怕丢人。36岁的年轻人,能做到这样,非一般人也,其胸怀可包容天地。

于是王翦同意出山。秦始皇发兵60万给王翦。出兵那天,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2]

前番用李信不用王翦,朝野内外一定都有耳闻,如今秦始皇完全按照王翦的要求办事,并亲送灞上,等于就是向所有人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王翦难道不怕秦始皇秋后算账?

在如何伐楚的问题上,秦始皇丢尽了面子,受够了王翦的窝囊气。老将王翦挣足了面子,占尽了上风。现在举国之兵归王翦一人,举国之力供王翦一人南征。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王翦,似乎都不够分量。王翦现在是权重朝野,并且还以伐楚完全挟持住了秦始皇。

可是,像王翦这样足智多谋,一贯谨慎的60多岁老将军不会不知道,这样做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让君王颜面尽失,必然埋下憎恨的种子,招来日后的杀身之祸。一旦楚国平定,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生死之战的时候,将军韩信提出要封齐王。韩信派人对汉王刘邦道:

“齐国和楚国临界,我的权力太小,如果不立个代理的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地。”

刘邦一听大怒,马上就想去攻打韩信。留侯张良劝阻道:“不如趁此机会立他为齐王,让他自己为自己守住齐地。”

于是刘邦醒悟,派张良带着王印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3]

与王翦相比,韩信并没有使刘邦在众人面前丢脸。楚汉之争中,韩信的功劳也足可以封王,而刘邦也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是,被人要挟的感觉刘邦不能忍受,咽不下这口气。等到项羽一死,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齐王印。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垓下之战刚一结束,刘邦甚至没有得胜回营休息片刻,就带人进入韩信的营寨,夺了他的兵权,最后将韩信灭族。

为人谨慎,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什么敢于和秦始皇叫板?分析下来,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王翦没脑子,办事只图一时痛快,顾前不顾后;第二,王翦知道秦始皇不是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

第一种可能不成立,其依据是王翦老谋深算,足智多谋。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平赵灭楚,极善谋略。

第二种可能符合实际,秦始皇本来就是一个心胸开阔,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怀恨在心的人,他不会秋后算账,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小人。这在后面的文字中也多有记述。王翦后来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没有因此而受到报复,而是坐享太平,终老天年。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被封为秦国最高的爵位列侯,并受到秦始皇的亲近。二人曾同时随秦始皇出巡,名字还被刻在石碑上流芳百世。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秦始皇?敢做敢当,知错就改,心胸豁达,礼贤下士,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贤明君主。

然而,司马迁不能允许这样的形象留在读者心中,于是,故伎重演,杜撰一段对话来纠偏。

深谙读者心理,司马迁杜撰对话纠偏

司马迁接下来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加进了下面这段文字:

王翦临出发时,向秦始皇请求赐予良田、美宅、园林池苑。

秦始皇说:“将军放心去好了,何须担忧家贫?”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劳也得不到封侯赐邑,所以趁着大王现在器重我,我得及时请大王赐予园林池苑,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

秦始皇听了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王翦的做法连跟前的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有人就对王翦说:“将军三番五次请求赐予家业,有点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然。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把全国的军队都调来给我一人统领,我不用多请田宅给子孙置家业的方式,来表示我功成之后断然告老还乡的决心,反而要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4]

上述文字很精彩,读起来饶有趣味,读者真就如司马迁所希望的那样,再也看不见秦始皇的贤明仁义,误信了秦始皇刚愎多疑。

然而,上书文字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这段谈话十分危险,传出去有掉脑袋夷三族的可能,老谋深算的王翦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到处示人。

第二,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的所有事件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显示秦始皇是个多疑的人。恰恰相反,很多事情都表明秦始皇对大臣和将军十分信任,比如,他多次离开京城外出巡游,而且时间很长,如果他多疑,必不敢如此;比如他在位37年,从来没有因为怀疑不忠而诛杀大臣,从来没有因怀疑谋反而诛杀将军。

第三,即使别人认为秦始皇暴虐多疑,王翦也不应该这么认为,因为几年前平定赵国的时候,王翦手握重兵,远在黄河以东邯郸城下,按兵不动八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割据为王的嫌疑,也有割据为王的条件,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处罚他,甚至都没有下御令催促他加紧进攻,而是任他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

毫无疑问,司马迁心知,在前面的文字中,对史实的真实记载,已经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了秦始皇胸怀大度,知错就改的良好形象,必须要有一段文字将其抹杀。

于是,司马迁用了44个字:“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以此来诱导读者。

这44个字,与“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一样,再次通过人物的嘴,直接贬低秦始皇,它成功地左右了读者的善恶判断,很好地起到了颠覆秦始皇明君形象的作用。

注释:

[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3]“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4]《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觽。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