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北京城
历史上的北京城有多少个称谓
北京作为中国古都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它聚集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在历史上先后有60多个称谓,可能是世界上称谓最多的城市。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地区就生活着猿人——最早的“北京人”。三皇五帝之时,黄帝的第三代,颛顼幽陵祭祖(幽陵即今天北京的总称),到了帝尧时期正式建立幽都,即古代的北京。大约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后,周天子封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召公于北燕。之后燕吞并了蓟,并以蓟为都城,建立了燕国。当时燕国的范围包括今天整个北京地区和河北的北部以及辽宁一带。因都城在蓟,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北京城被称为蓟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北京地区设蓟县,为广阳郡的治所;西汉时期北京属幽州;隋朝时改幽州为涿郡;唐朝又恢复了幽州之称;宋朝时一直沿用幽州这一称谓;辽国南下之后,占领了当时的北京,并将幽州改为幽都府,建都南京,称燕京;金灭辽后,改称为中都;元朝统一全国后,北京城又被称为元大都;朱元璋灭元建明后,改元大都为北平;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迁都北京后,又将北平改为北京;清朝时沿用明朝的称谓也称北京;辛亥革命后又将北京改称为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了北京这一称谓。
这就是北京在历史上大体的称谓变迁。其实,北京城的称谓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春阳、京门、长安、京华等称谓。
涿鹿之战中的涿鹿是今天的北京城吗
涿鹿之战是中国远古时代一场著名的战役,战争的双方是黄帝联合炎帝与东夷部落首领蚩尤,作战的地点在涿鹿,战争的目的是夺取适合游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战争的结果是黄帝和炎帝取得胜利。涿鹿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场战争对华夏民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那么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所发生的地点——涿鹿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吗?
涿鹿之战形势图
据历史学家们的考究,涿鹿之战后黄帝和炎帝在涿鹿建立起了部邑,但当时并没有具体的称谓。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北京地区真正有名称是在颛顼帝时,当时的北京称为“幽陵”。当时“幽陵”在涿鹿的南方,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改名和变迁,当时的“幽陵”成为了今天的北京,而涿鹿则成为如今的河北张家口。所以涿鹿之战的涿鹿具体的位置应该是今天的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境内,并非北京。
周朝时期的蓟城在今天北京城哪个地方
西周建国后,周天子将商朝的后裔分封到蓟地,商朝的后裔在此建城为蓟城;到了东周时期蓟国被燕国所灭,燕国以蓟城为新的都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那么蓟城到底是如今北京城的某个地方还是如今的北京城呢?
蓟城纪念柱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家为了探索当初蓟城的具体位置,先后历经了数十年的考古探索,为蓟城的所在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蓟丘以南4公里左右(如今的广安门南700米处),发现了春秋战国遗址,并从遗址中挖掘出了饕餮纹半瓦当,而这正是当时燕国建造都城常用的建筑结构。1956年在永定河引水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发现100口陶井,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推断这些陶井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陶井,随着考古学家进一步的发掘,发现这样的陶井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安门内白纸坊和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都有分布,更为密集的地方是在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由此可见,当时燕国的蓟城并不是如今的整个北京城,而是在北京城的西南地区。
燕人指的就是北京人吗?
《三国演义》中张飞常说:“俺乃燕人张翼德”,那么张飞所说的燕人指的是北京人吗?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为涿郡人氏。
涿郡属于今天的河北。东汉末年,河北的涿郡属于幽州,幽州的治所则是蓟(如今北京西南地区)。而在战国时期,河北属于燕国,所以张飞才自称为燕人。因此,燕人多指河北人而并非北京人。其实,最早的北京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猿人,距今已有70万年至20万年的历史;如今的北京人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北京猿人的特征,如身材粗短、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高突等。
辽代时的南京是今天的北京吗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南京和北京是地处南北的两座不同城市。但是在“五代”辽国时期有个城市叫南京,那么辽代时这个南京指的是今天的南京还是北京呢?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辽国是由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族所建立。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族称汗。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定都,并改国号为“辽”。但后来辽国被后汉所击败,都城由开封迁移到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国在迁都之后,施行了五京制,除了都城上京临潢府,还建立了四座陪都,包括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东京辽阳府。其中的南京析津府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城所在地。因此辽代时期的南京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而不是南京。
公元1123年,金占领上京后,南京成为辽国的代都城,当时的南京城是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是辽国五个京都中规模最大、经济最繁华的都城。
北京历史上曾几次更名为“北平”
“北平”可以说是北京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别称了,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已然妇孺皆知。不过您可知道北京在历史上最早于何时有“北平”之名?又有几次更名为“北平”呢?
“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所置的右北平郡。西汉时北京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
老北京地图局部
西晋时期,右北平郡更名为北平郡。
唐朝时,北平郡更名为平州,公元714年至公元743年,北京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
元朝定都北京,改名为大都。朱元璋于公元1367年建立明朝,次年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攻占大都。由于明朝定都应天(南京),大都光复后不再是中国的都城,遂改称为北平府。北京第二次改称“北平”。
明太祖在位时,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成为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后(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改北平府为北京,并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于是,应天降为陪都,因在京师北京的南边,故称为“南京”,此为两京制。至此,“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此后清王朝也继续使用“北京”一名。
1928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北伐,北洋政府倒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第三次改名为“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并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第四次把“北京”重新更名为“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9月27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决定定都北平,并将“北平”重新改名为“北京”。至此,“北平”便永远地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在北京历史上的这几次更名中,关于日伪政府将“北平”更名为“北京”一事可不算在内,因为这在当时并未获得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
为什么说金代中都的修建开辟了北京城的修建先河
现在北京城的格局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格局,然而历史上为北京城修建打下基础的,并不是明清,也不是元朝,而是金代。
金灭辽后定都中都(今北京),金朝在修建北京城时,是按照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格局而设计的。金朝的中都城分为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重,三城规划完整,布局周密,辉煌壮丽。它的规划布局,上承宋东京,下启元大都,开创了北京都城建筑布局的先河。
金朝的建立者完颜阿骨打属女真族,女真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此金朝在修建中都时,给中都城的四门取名为施仁门、彰义门、端礼门、崇智门,寓仁、义、礼、智之意。
另外,金朝在修建中都城时十分注重排水系统的修建,后来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考古发现,金朝中都城的排水系统比以后历朝的排水系统都要完善。此外,金朝修建的中都城不仅修建城池宫殿,而且大兴离宫园囿。中都皇家园囿的分布,有大宁宫,还有东苑;有南苑,内修建春宫,宫外环水,金章宗曾14次去苑中游幸;有西苑,金帝曾在苑内阅武;有北苑等。可谓景色秀丽、佳胜万千。
著名的燕京八景,最初也是出现在金代。当时的燕京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居庸叠翠和卢沟晓月。
可以说金朝中都城的修建是女真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同样也为北京城能够成为如今繁华的世界大都市开创了先河。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为元朝的都城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可知当时元朝的疆域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泰国、缅甸北部等地,其领域的面积是现在中国的两倍之大。既然元朝的疆域都深入欧洲和东南亚一带,为何忽必烈在定都时会选在北京?
北京故宫
首先,元朝的都城元大都是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的,忽必烈意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上,不管是出兵南下还是北上,都可以缩短战争的供给线,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定都北京。
其次,元朝内部的统治也并不太平,虽然元朝的疆域很大,但实际上都是由蒙古族内部各个部族的可汗所有。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时,其他的可汗国实际上已经独立存在,他们直接受忽必烈的管制,虽然在法律上是属于元朝,但实际上他们各自为政。因为忽必烈的父亲拖雷的领地治所是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因此忽必烈也就定都在北京。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元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是由天文学家、风水学家刘秉忠和郭守敬师徒二人根据风水选择北京的。刘、郭二人认为北京城是一个风水极佳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是“卧龙”之地。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是朱元璋吗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元朝的都城——北京,同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但是明朝建立时并没有定都北京,所以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并不是朱元璋。那么到底是谁重新修建的北京城呢?
朱棣像
实际上修建北京城的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管辖地就在今天的北京,朱棣被分封到北京后,就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于公元1402年夺取皇位,并于公元1406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的基础上历经一年的时间营建西宫,公元1409年又在昌平天寿山建造了寿陵。从公元1416年开始,仿效南京城开始重修北京,于1420年建成了紫禁城的宫殿、太庙、太社稷、钟楼等。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后,又在北京城的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可以说,如今北京城的整个格局和著名的建筑群,都是在朱棣时期形成并修建的,朱棣为北京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后,起初的都城定在南京。但后来经过“靖难之变”朱棣夺取了政权,并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迁都北京呢?
朱棣迁都北京的说法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治方面考虑。自明朝建立以来,元朝的后裔一直想要重新夺回政权,因此不断出兵骚扰明朝的北部地区。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由此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其次,朱棣也是一位重情之人。朱棣在未称帝之前北京就是他的发迹之地,从他的封号“燕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他获得皇权之后,不忘自己发迹之地,于是决定迁都北京;另一方面,朱棣在攻打南京时,南京城遭受了战火的践踏,皇宫内城可能遭受到了不可修复的毁灭,因此朱棣才迁都北京。
还有一个原因,北京地处中原地带,是连接东北、西南、西北的中心处,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
清代时的北京为何被称为一南一北“双城”制
清代的政治中心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宏伟壮观是无与伦比的,那么既然已经有了如此气派的政治中心,又何来一南一北“双城”制一说呢?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这要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说起。朱棣即位之后,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已经修建得非常完善了。当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时,统治者几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一带的园林有密切关系。
所以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新中国的首都为何选在北京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当时新中国在选择首都的时候除了北京外,像南京、西安、洛阳等也是作为首都的热选城市,那么是什么原因选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呢?
首先,北京自金朝到清朝一直是建都之地,这里有着宝贵的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也是近代新文化思潮的发源地。这种新文化思想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最早的文化思想发展以戊戌变法为起源,虽然最后失败,却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一次空前的批判思潮。接着就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两次运动为中国革命在精神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其次,毛泽东在1948年的西柏坡会议上就明确地提出,以后革命的各项制度和各级政府都要体现出“人民”二字。既然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人民政府,那么毛泽东则选择把人民政府建立在北京,以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权体系。
第三,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北京离当时社会主义盟友苏联比较近,而且三面环山,南部有水,地理位置极佳。而古城西安、洛阳等因中原地区经济形势趋于落后,而且这些地方都位于黄河流域内,水患多发,所以不适合选为首都。
因此,新中国在选择首都时最终定为北京。
历代建都北京有哪些风水依据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被多个王朝定为都城,从春秋的蓟国,到战国的燕国,再到金、元、明、清,以及现在的新中国,都选择建都在北京。古人动土定居推崇风水,何况是建都这样的大事。如此看来,北京定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了,那么,北京如此被地质地理学家和风水大师青睐又有哪些依据呢?
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认为,北京西部是太行山脉,西北是燕山山脉,东北有山海关,这些山脉大都在千米以上;东有渤海,南有黄河,中间是河北平原。形成背有靠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格局。从战略意义上讲,北京可以凭居庸关、山海关北控漠北,虎视江淮。
苏轼有诗云:“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朱熹精通堪舆,他曾向皇帝荐言:“冀州好风水,云中之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
金人认为,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朔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所不及。
元代定都时,巴图鲁建议:“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华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也认为北京“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本想建都北京,但因忌讳元朝的亡国之气,才改在南京。但后来朱棣夺取王位,发现还是北京的风水最好,所以于1604年定都北京。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很有神秘色彩的事。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毅然以北京为都,统治200多年。
对于新中国的定都经过,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时毛泽东曾向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的部长王稼祥咨询,他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呢?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就是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王稼祥思考片刻后回答:“能否定在北平?”
毛泽东问他理由,王稼祥就分析说:“南京虽是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是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知道,凡建都金陵的王朝都难以长命。西安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点。特别从经济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和江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经济中心,这样一来,选西安为都也不适合。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因中原经济落后,而且这种局面不是短期内能够改观的,加之交通以及黄河的水患等问题,也失去了作为京都的地位。首都最理想的地点是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靠近苏蒙,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师震动。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意接受。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的意见,我们政府的首都应选在北平。”
对王稼祥的这一番话,毛泽东深以为然。
我国的版图像一只公鸡,毛泽东词曰:“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北京的位置恰好就在“鸡”的咽喉部位。
北京的中轴线指的是什么
现在所谓北京城的中轴线实际上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在建立之初所蕴含的本意是凸显封建帝王的中心统治地位。所谓的中轴线是指贯穿城市南北,平分城市的分割线。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起,止于城北的钟楼,其长有8公里。从永定门开始依次为:永定门、前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楼、鼓楼和钟楼。
北京中轴线
整个北京城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但关于北京城的中轴线还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最早在北京城划分中轴线是在金代,当时的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内外城门的皇帝专用道路。后来到了元朝,中轴线才正式形成,其位置是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中轴线向东平移了150米,最终形成了现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