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国摩泽尔河流域的特里尔城,这是一片紧靠卢森堡和法国边境的盛产葡萄的土地(图4.1)。他65年的生涯经历了好几次由暴力颠覆所导致的欧洲王国的垮台,包括1848年的法国革命。马克思的理论与革命直接相关。马克思的成长时期也是资本主义日益上升、工厂扩张、欧洲各国建立殖民帝国的时期。他的生活带有个人失意、流离失所和灾难悲剧的印记(布尔斯廷,1983)。尽管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但马克思同情欧洲的穷人、潦倒者和受剥削的产业工人。马克思的家庭有着悠久的犹太法学家传统,然而他在年轻时成为一个路德教教徒,并在读大学时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在后来的生活中,马克思声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1867)
图4.1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约60岁时在伦敦
使用获C·L·谢夫纳(Corinne L.Sherfner)许可。
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研究法律,但他不是一个认真的学生,而是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饮酒和决斗上。他在波恩大学完成了法律学业,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主义者。J·W·黑格尔(1770—1831)的理论是:由于战争、革命和其他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斗争,社会得到进步(鲁伊斯,1979)。后来,当马克思住在科隆和巴黎时,他受到L·费尔巴哈的影响,成为一个反黑格尔主义者。黑格尔主要从事有关宗教斗争、精神观念之间的冲突方面的写作(鲁伊斯,1979)。费尔巴哈想把黑格尔的理论放到实践中去,运用到阶级斗争中,运用到反对黑格尔关于宗教事务中的王室权威的思想中。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阶级冲突的观点,并将其多少有点含糊不清的思想运用于当代。他在提倡推翻工厂主和政府权威方面,头脑敏锐,态度明确。他还是学生时就参加过无数次的咖啡馆里的讨论,由此,他发展成一个激进的颠覆分子,以阶级斗争作为其理论的动力。
K·马克思是“所有时代的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韦斯特鲁姆,1991)。他在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攻当时被称作政治经济学的领域,这个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由于他是政治领袖的直言不讳的批判者,所以他进入德国大学任教的途径被阻断,因此,他积极投身于揭露腐败的政府官员,并用纪实材料反映穷人的状况。他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和他的激进的作品导致他从德国被流放。
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并渐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1842年,他成为《莱茵报》主编,并将之变成政治新闻学的一个工具,揭露摩泽尔地区农民的可怕的生活条件。他的报纸的发行量迅速增长,直到德国政府因其激进的性质而查封了它。
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者,也是“资本主义曾有过的最称职的批判者”(韦斯特鲁姆,1991)。例如,他分析了工厂的劳动生活,特别是雇用妇女和儿童的纺织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将工人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开,因此造成工人与其自身的异化,将他们沦为不全面的人(韦斯特鲁姆,1991)。这样,工人便无力影响管理决策。马克思提倡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都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1843年,马克思25岁的时候转向共产主义,这主要是阅读法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结果(本森,1979)。马克思因其越来越多的激进作品而遭到德国政府的迫害。他与一个富有家庭的女儿结了婚,然后被流放到巴黎,在那里,他主编了一本激进的杂志。但是,德国政府迫使他再次移居,1845年,在德国政府的压力下,法国政府将他驱逐。马克思迁移到比利时,在那里,他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作《共产党宣言》。最后,1849年,马克思再次遭到流放,这次是到伦敦,在伦敦,他于极度的艰难困苦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34年。他的6个孩子中有3个由于缺少食品和药品而死亡。马克思以写作勉强糊口。1863年的一段时间,他作为一名记者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工作,但是他拒绝寻找正式的工作。他觉得那样做的话,会使资产阶级社会将他变成“一台赚钱的机器”(布尔斯廷,1983)。他的许多阅读、研究和写作工作都是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中完成的,在那里,他阅读了英国工厂视察员的“蓝皮书”,此书记载了当时工人受剥削的情况(科瑟,1977)。也是在那里,他写下了《资本论》3卷本,(1)这部著作侧重于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诸如以捡破烂为生,当粘砖工或在工厂里工作的妇女和儿童。正如政府视察员的报告所记载的那样,他们工作过度,收入过低。马克思在批判现存制度的过程中成长。
马克思的朋友、编辑和合作者F·恩格斯(1820—1895)在经济上帮助他。马克思在居住巴黎时期与恩格斯会面。恩格斯是德国一个富有的纺织厂主的儿子,与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亲身接触使他变得激进起来。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在巴黎与后者一起写作《共产党宣言》(1848)。这部著作的首句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它还宣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部著作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可以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相提并论。马克思曾想把《资本论》题献给达尔文,因为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恩格斯就把马克思称作“社会学的达尔文”。马克思采纳了一种严格的革命观点。他说,冲突和斗争——而不是和平的生长和增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引擎。他的有关变革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奠定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即奠定在被剥削者和剥削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的基础上,后者又以个体对于生产资料(一种稀有资源)的不同占有为基石。一种进化的机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1883年逝世以前,他的理论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1917年,列宁的俄国革命标志着对马克思主义予以注意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马克思的作品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鲁伊斯,1979)。“很少有社会理论家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了我们世界的进程。他的理论和概念激起了想象力,触发了运动,哺育了革命,酿成了新型的政府和经济体系。”(韦斯特鲁姆,1991)K·马克思具有一种强烈的受迫害者情结;他重视受压制的人,试图以一种人道的方式引起社会变革。“马克思能够在强大的社会运动中使他的思想制度化,这些运动而后会建立政府,并将他的思想(通过主要的调整)变成实践。”(韦斯特鲁姆,1991)与其说马克思是共产主义体系——他认为,这些体系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建设性的设计者,远不如说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优秀的批判者和分析者。
1883年3月17日,卡尔·马克思逝世于伦敦,享年65岁。他葬于海格特墓地,离热衷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伟人赫伯特·斯宾塞先生的墓地不远。几十年来,来自苏联、东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巴等国的川流不息的参观者对马克思的墓地致以敬意。不过,近年来,随着东欧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抵制,参观者的数量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