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讨论的是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在诸如前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巴那样的各种国家中被以社会主义政府的形式予以贯彻。关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的区分并非始终是清晰的,即便在社会科学家那里也是如此,而这一混乱已经限制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中心是诸如这样一些概念: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异化”——个体被其自身的创造物(它作为异己的力量面对着这些个体)所支配的程度(西曼,1959;马茨,1987)。马克思的一生在时间上与欧洲的工业化相吻合,这种工业化的特征是人类通过“功效”(个体对于人的未来施加控制的可想象的能力)与内在的控制日益增强对于自然的控制。马克思把异化看作是他的理论机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这是很自然的事。
“马克思主义”是这样一种信仰:诸如经济力量等物质条件决定社会中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有赖于对于唯物主义(也就是经济)的一种历史分析,并以经济决定论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被用来赋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进化学说的名称,而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的东西的发展所推动的(鲁伊斯,1979)。人类对于自然越来越具有控制力,诸如工厂力量的发展和工业产品的增加,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阶级的压制、向无阶级和无国家体系的过渡是由无产阶级专政所造成的,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短暂的局面。社会主义是一种学说,它表明:为争取财富平等分配的斗争,可以通过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剥削的统治阶级、以公有制取而代之来实现(鲁伊斯,1979)。共产主义是跟随在社会主义之后的历史唯物主义阶段,在此,社会阶级将不再存在。社会经济平等的目的暗含在马克思于1875年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按照K·马克思的观点,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发展出对人类奋斗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有用的理论。”(本森,1979)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宏观层次上的有关社会变革的理论,希望这种理论能引向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层面上解释社会变革,而不仅仅是通过个体层面变化的聚集。因此,马克思处于宏观分析层次,而不是微观分析层次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它在本质上与其说是社会心理学的,不如说是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急需大的社会变革。这一悲观与激进的观点将他们置于政治信仰系列的左侧。
马克思提倡一种基本的理论观点:“在任何社会,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引起某种类型的重大的社会冲突。”(本森,1979)请注意这一观点中所包含的规范的意识形态:不平等和社会冲突是令人不快的。这里还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社会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变。而且,人们还可以看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因素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的意思。
由生产方式所导致的社会阶级差异造成了一个系统内对于资源获得的不平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依靠出卖劳动力而生存的社会阶级,它在英国起源于工业革命。他说,由产业工厂工人组成的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大量需要,因此它发挥着普遍的社会阶级的作用。无产阶级通过联合起来,能够获得改变社会所必需的力量(本森,1979)。这种联合有赖于无产阶级形成为一种阶级意识,也就是,一种对于在一个社会中具有某种共同作用的自我确认。马克思一直希望即将到来的革命,但是这一革命从未到来。他论证说,产业工人未发展出一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因为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控制着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例如艺术和大众媒体),因此在无产阶级中制造了一种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众媒体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大众媒体的内容由社会阶级关系所统治。媒体巩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并主要是反对革命和反对变革的。因此,大众媒体经常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包括批判的传播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