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超级版图(《商界》2018年第8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图侃天下

博物馆开门大吉

前不久,抖音联合国内7家博物馆推出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因为玩得过火,被叫停。但全世界的博物馆放下身段玩营销,已是大势所趋,这当中有门票和补贴难以“糊口”的尴尬,也有商业化背后的利润诱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博物馆们已经玩出一条商业化进阶之路。

文/本刊记者 李垣谕

和年轻人在一起

文物、艺术品躲在博物馆里,而博物馆躲在城市的角落里。要想开启商业化之路,它们必须重新走到大家的视野里。

前几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在网络上开放了25万张经典作品的版权,号召全世界的网友进行二次创作。大家立马解放天性,将一幅幅世界名画做成表情包,比如“伦勃朗式尴尬”“巴洛克式白眼”,引发广泛传播。有的人还截取名画做起了周边服饰,大摇大摆穿上街,好不时髦。荷兰国立博物馆也因此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网红博物馆。

通过和年轻人玩社交,博物馆不仅能“吸睛”,还能改变受众对它的刻板印象。


与消费发生关系

被重新看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作为“老古董”的博物馆,还需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要想做到这一点,跨界营销是不错的选择。博物馆不仅能利用合作品牌的影响力,受到更多的关注,还能借助对方的产品进入受众的消费场景。

梵高博物馆就亲身示范了一次成功的跨界营销。它不仅与珠宝品牌MGS合作,基于梵高画作的色调,将作品中的静物做成饰品贩卖,还与大热的Airbnb合作推出了惊艳全球的“梵高卧室”主题房间,吸引受众前来体验。

过去,博物馆与文化主张同行,现在它们得学会和消费主张牵手。


纪念品≠产品

博物馆也有过产品化的实验,但许多博物馆的纪念品通常只是加上了文物印花,既不实用,也没诚意。

在这方面,MoMA(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实践值得借鉴。起初,MoMA为了办展,每年会派出团队在全世界搜罗富有艺术气息的时尚商品,因为眼光独到,几度引领世界的设计潮流。到了2016年,MoMA干脆在博物馆里开起了商店,并与创意商品的制造商合作,推出融入MoMA设计的定制商品,独家售卖。到了今天,比起艺术博物馆的名号,MoMA更多地是以设计品牌的身份享誉全球。

博物馆要走产品化,甚至品牌化之路,就得给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光有纪念价值远远不够。MoMA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尚联手,是不错的选择。


怎能不IP

现在,大家都想蹭IP。博物馆守着文化大宝藏,不走IP化之路,说不过去。

近年来,故宫博物馆不断输出自己的IP,打造出了爆款文化产品。其推出的纪录片《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上获得了340万次播放量,和近9万条弹幕数,让“故宫”这个IP为更多人所知。此外,故宫博物馆还和腾讯动漫合作,推出了漫画《故宫回声》,以及爆款手游《天天爱消除》的故宫特别版,被用户评为《天天爱消除》史上最强联动。


 编 辑:王 颖 wyingdy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