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肝胆结石:一个名老中医用 “治理黄河”理念治疗肝胆结石的独特思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胆小如鼠”或“胆大包天”与人体胆囊大小有关吗

我们常说的“胆小如鼠”和“胆大包天”是一对反义词,前者形容人缺乏勇气畏首畏尾,后者则比喻勇气过大而无所顾忌。事实上,这两个成语里的“胆”指的是勇气和胆量,与胆囊的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人体的胆囊到底有多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从生物的演化说起。千万年里,生物在长期适应生存的环境下,体内器官的结构都是和它的功能相匹配的,肝胆系统也不例外。尽管哺乳动物都有肝胆系统,但胆道系统的结构却因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或者说,胆囊并不是哺乳动物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草食性动物,如鹿、袋鼠、骆驼和象等,天生就没有胆囊,这是由于草食类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脂肪类物质含量极少,也就不需要胆囊储存胆汁去帮助消化。同时,由于它们的胆道系统功能主要是排泄全身及肝脏代谢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不需要有约束排放的阀门,因此,胆道下端的括约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对肉食类哺乳动物而言,肉类食物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能量较高的物质,进食一次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生理需要,进食的间隔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样就需要把胆汁贮存起来,以供下次进食时使用。因此,肉食类哺乳动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胆囊。

由此可见,哺乳动物胆道的功能和结构与其生活规律、进食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猿能使用火,因此,早期人类就能把动物性食物用火烧熟后食用。形成社会以后,为适应集体活动的需要,人类渐渐养成了定时进食的习惯,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然而,由于不同种族的人群因其长期生长繁衍之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差异较大,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使得不同种族人群的胆囊大小也有所不同。各地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资料显示,正常胆囊长度的参考范围,有的是4~8cm,也有的是7~10cm,还有的甚至是8~12cm;正常胆囊横径的范围,有的是2.5~3cm,也有的是3~5cm;胆囊的容积,有说是30~60mL,也有的认为可达90mL。有关胆囊大小的各种指标众说纷纭,我国高等院校外科学教材里胆囊大小的参考值范围是长5~8cm,宽3~5cm,容积40~60mL[1]

因此,医师在诊断胆囊疾病时,不能仅仅依赖这些参考指标,还需要结合患者发病前的胆囊大小综合比较和判断。例如,某肝胆病患者发病时检查胆囊长度10cm,横径4cm。如果仅参考前述指标,选取胆囊长度8~12cm、横径3~5cm作为标准,似乎可以认为该患者的胆囊大小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该患者平时的胆囊长度为5cm,横径为2.5cm,那么,由此可见发病时的胆囊长度是平时的2倍,横径是平时的1.6倍,体积则是平时的5倍多。这样,还能轻易地说该患者的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吗?所以,在超声检查报告中,最好避免使用“胆囊形态大小正常”这类模糊的词语,尽可能如实记录患者的胆囊长径和横径、肝内外胆管内径及结石大小等相关数据,并表明结石具体所在的胆管部位,可为临床医师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排石动态和判断治疗效果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