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方之法治痛经,经方师承传与变
痛经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中医妇科学》认为:“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西医认为,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周期性月经期痛但没有器质性疾病,而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内异症、肌瘤、盆腔炎症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和月经流出道梗阻。”
由傅淑清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对于痛经发病是以虚实来分。实者多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虚者多由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致使精亏血少,充任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临床分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蕴结型、肝肾亏损型、气血虚弱型。分型比较全面,但现实却很难据此去看病,原因就是在于分型过于理想化,而临床非常复杂,不能机械地套用证型来诊疗,否则疗效不佳。
教材说变化在“气血”,其实抓住“气血”二字,痛经的解决之道就变得简单易行。我的民间师傅唐医易先生是经方名家,深得仲景学术之传,临床喜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作为基本方治疗痛经,很多经久不愈的痛经在其手中都被彻底治愈,所以痛经其实是可以断根的。如此执简驭繁,临床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为何呢?其实抓住的就是“气血”二字。当归芍药散和桂枝茯苓丸都是张仲景的方子,当归芍药散由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组成,有养血利水、健脾祛湿之效;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芍药各等分组成,有活血凉血、行滞化瘀的功效。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可以直接使用此合方;寒湿凝滞型可加重桂枝或再加肉桂以祛寒,加重茯苓、泽泻、白术以祛湿;湿热蕴结型则加重茯苓、白术、泽泻、丹皮、白芍以清热祛湿;肝肾亏损型可考虑加山茱萸、桑寄生、杜仲、川断、巴戟天等滋补肝肾之品,或合方中健脾之药加重亦可,因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肝肾自足;气血虚弱型则可以考虑加重当归、白芍之滋补。
师承所至,笔者治疗痛经之方亦是以张仲景的方子为主,抓住的是“气血”二字,不过用的是联合疗法,亦是注重一个“合”。我主要分三期治疗:经前期、经期、经后期。经前期以当归四逆汤为主;经期急性疼痛则以单味香白芷30~50g,急煎温服,往往半个小时左右即可有效缓解疼痛,如果疼痛不甚则可以继续服用经前期的方子。经后期则以黄芪建中汤温养气血、滋补脾胃、滋化生源之本。一般治疗1~3月即可断根。
一友人因其女友痛经严重于2013年7月24日电话问诊于余,之前曾在外市求诊于中医名家,连续用药几个月,服药当时能缓解,停药后痛经依旧。此时其女友正值月经来潮,痛得死去活来,用止痛药效果亦不佳。我给予经期止痛方:香白芷50g,急煎温服。二天后,其女友来电告之,服药后疼痛缓解很多,目前症状主要是小腹隐痛、有点胀。一般来经三天内小腹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三天后疼痛即会自动减轻,痛甚时热敷能有所减轻,下月依旧,如此反复几年。冬天四肢冰凉,形体中等,皮肤黄白,其他无不适,舌脉不详。其母亲及姐姐都有痛经史。遂给予联合疗法,方一用的是当归四逆汤原方:
当归15g,白芍12g,桂枝12g,炙甘草8g,通草6g,细辛6g,大枣12枚,生姜3片,一天1剂,一日3次。此方现在服用,下次则在月经前3天服用,月经干净即停药。
方二是经后期方,即黄芪建中汤合当归建中汤,因为饴糖这味药难觅,故未用,而重用红枣以代替之,效果亦佳:
生黄芪6g,桂枝10g,白芍20g,当归10g,炙甘草6g,红枣10枚,生姜3片,5剂。月经干净一周后开始用,连续服用10天即可。
2013年9月2日友人来电,说其女友断断续续用药,并没有严格按照医嘱,但是八月份来经疼痛已大减,且持续时间只有半天,惊奇效果竟然有如此之好。笔者嘱咐原方案照用,可以断根。